黃少娥
當前高中教學,把“爭取分數(shù)”當作是“一場戰(zhàn)斗”[1],教師普遍“教以應考”,學生普遍“學以致考”[2],都對“素養(yǎng)發(fā)展與提升”沒有足夠的重視[3]。其結果之一是,許多學生的讀書處于沒有多少樂趣的“苦讀”狀態(tài)[4],他們在課余時間里“更傾向于‘平面’的東西”[5],更喜歡讀一些“文化品位低下的新讀物”[6],“或者是非?!孟胄浴模蛘呤欠浅!畬嶋H性’的”[7],而經典名著的閱讀量卻極其有限[8],“對那些影響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文化遺產知之甚少”[9],即使部分學生有閱讀的愿望,也常因閱讀困難而中止[10],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長足的提高[11]——包括語言[12]、思維[13]、審美[14]、文化[15]等各個方面。其結果之二是,許多教師的教學工作非常努力也相當辛苦,“在非常有限的語文教材上‘精雕細刻’”[16],但普遍缺乏創(chuàng)造性,他們在把學生訓練成“解決‘考卷’上問題的熟練的‘高級技工’”的過程中[17],也把主要的精力耗用“在不斷地設計或尋找練習題、閱讀學生作業(yè)(包括作文)以及閱卷上”[18],這種情況,使得其專業(yè)發(fā)展的路越走越窄,閱讀素養(yǎng)越來越加單薄,“高水準的引領技巧”[19]一直未能掌握,甚至于還出現(xiàn)了“肢解立體完整的語言藝術形象”[20]或者將“文學真實”混同于“歷史真實”[21]的情形。概括地說,既存的教學模式從“素養(yǎng)”的角度看是師生“雙輸”。
經典名著都是歷史上一些經歲月洗禮而保留下來的文化精華[22],而時代的變遷,使得我們今天對于歷史文化知識的掌握只能借助于名著的閱讀。同時,關于某一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習慣、當時的社會狀況,我們也需要通過閱讀名著才能了解。
以往在語文課堂的學習中,學生學習知識都是被動地接受,且題目的答案往往只有一個。但是,在名著閱讀中,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可以不受約束,他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分析事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這樣,通過名著的閱讀,就能養(yǎng)成學生自主思維的方式,也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以往的語文教學以單篇的文選為教材,學生對語文知識和文化的認知比較狹隘。若學生能長期閱讀“體量和深度遠非單篇課文可比”的名著[23],那語文、文化的知識面就會大不一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他們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24]。而經典名著總是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地”[25]上去反映社會歷史的變化發(fā)展,所以閱讀名著,能夠讓學生在充分的“審美體驗、審美理解和審美感悟”[26]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審美趣味”[27],能夠讓學生在“與古今中外的杰出思想者親密接觸”的基礎上“用偉人的經驗和思想看世界、看時代、看自我”[28],從而促進自身更好地成長。的確,作為一種歷史的存在,經典名著也有它的不足——如《談美書簡》的“時代局限性”[29]和“學理性缺失”[30]、《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的“打打殺殺”等,但只要教師加以指導,學生就能學會“辨析和批判”[31]。
目前教師的教學功利性太強,其教研重點都放在考綱和考點上。而多數(shù)經典名著雖沒有涉及考點,但卻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當教師帶領學生翱翔于并不“簡單明了”的名著[32]天空時,要照老樣子“抓考點”很難,唯有把名著當成名著來教,才可使名著起到該起的作用。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占用師生大量課余時間的主要為“電子文本”[33]和“時尚”讀物[34],他們對于名著沒有多少閱讀的熱情,而名著閱讀教學則讓教師不得不重新捧起名著,也讓教師的閱讀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起來。
常有這樣的體會,語文課正逐漸被學生疏遠。而原因無非就是“分數(shù)至上主義”[35]讓很多教師上語文課就像手里拿著扳手的工匠正在擰著螺絲似的,而所謂的教學研討甚至是從遠方聘請來的大腕講座,也像是在追問如何讓“雞肋”吃起來變得更有味道一樣。而有足夠的“體量和深度”的名著閱讀教學,可以突破這種“雞肋”式的障礙,它在刺激學生閱讀新感受、開辟學生閱讀新思想、注入學生閱讀新智慧的同時,也會促進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
如上所述,名著閱讀教學從“素養(yǎng)”的角度看是師生“雙贏”。那么,這種“雙贏”的局面是否會出現(xiàn)呢?相信會的——洛扎諾夫曾說道:“教育在其符合規(guī)律的形式中是人類歷史給人的最高賞賜,但在不符合規(guī)律時則是人的真正的不幸”[36],筆者以為,新課程標準不僅把“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變?yōu)椤帮@性課程”[37],而且還將其列為第一個學習任務群,這表明教育正走在從“不符合規(guī)律”到“符合規(guī)律”的途中,也是師生素養(yǎng)從“雙輸”走向“雙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