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瓔
“教學線索”,與我們一般認為的文本線索不同,它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依照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達到教與學的雙向目標而設置的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脈絡或探究問題的途徑”。[1]正因為它貫穿學科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是教學中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是那些可以連綴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關鍵問題。有了它,課堂教學里各種因素各獨立環(huán)節(jié)就變?yōu)橐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2]所以,將教學線索運用于語文教學設計,則能很好地將教學設計中看似零散的內容串聯(lián)起來,使教學各獨立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
在語文學科中,教學線索可大致分為文本線索、問題線索、資料線索、方法線索、活動線索等[3]。按照其分類,我們可從這些不同類型的教學線索入手,設計相應的語文教學線索設計方法。
1.以文本字詞為教學線索
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和文本分析,選擇或歸納出課文中的某一個字詞作為教學線索來設計,這類字詞通常是課文的重點詞、反復出現(xiàn)的詞,或者是歸納出來的文眼。[4]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如果設計為逐段講解,則把這篇神情并茂的美文分解得毫無趣味,若以文中的“樂”字作為教學線索,設計為“文中寫了哪些‘樂’”“文中寫了哪些人的‘樂’”“文中的人為何而‘樂’”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更好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再如包建新老師參加浙江省優(yōu)質課評比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就以“百寶箱”作為教學線索,設計“百寶箱在文中出現(xiàn)了幾次?”“在什么情況下寫到百寶箱”“杜十娘對此有何表現(xiàn)”“杜十娘為何要積攢百寶箱”“杜十娘為何要對李甲隱瞞百寶箱”“杜十娘為何怒沉百寶箱”“為何在怒沉百寶箱前,要孫富兌足千兩銀子”“李布政會不會因為百寶箱而接納杜十娘”“總結百寶箱的作用”等問題,以“百寶箱”作為文本探究的切入口進行深入挖掘,感受杜十娘的人性光輝。
2.以文本句段為教學線索作為教學線索的句子和段落,可以是作為課文線索的句段,也可以是文中的關鍵句段,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提綱掣領的作用。比如狄斯尼的《勇氣》這篇課文,結尾處“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這兩個關鍵句,在文中“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是前面“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的原因,但“她”信仰什么又成了課堂探究的問題。所以,以“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這個關鍵句來進行教學線索設計,設計出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故事背景”“故事情節(jié)”“故事反常處”來貫穿情節(jié)、人物、語言的賞析,體會法國女人“信仰”的偉大。再如劉成章的《安塞腰鼓》,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句子單獨成段,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抒發(fā)了作者對安塞腰鼓及黃土高原蓬勃生命力的贊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用來作為教學線索。
3.以文本情感為教學線索在課文中,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往往與文本語言、內容、思想密切相關。以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來設計教學線索,能很好地與課文的語言、內容、思想緊密聯(lián)系,從而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經歷了“頗不寧靜——寧 靜——歡 愉——失 落——想念——回歸現(xiàn)實(頗不寧靜)”的情感變化軌跡,從出發(fā)點“頗不寧靜”經歷了一番情感變化,最后又回歸到現(xiàn)實中的“頗不寧靜”,作者的每一次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以此情感線索來設計教學,可以很好地通過探究情感變化的原因來帶動全文的景物描寫賞析。另一篇課文《詩經·衛(wèi)風·氓》,女主人公隨著時間流逝經歷了“深情厚誼,心心相印——滿心期待,相顧相盼——背棄誓言,傷感決絕”三個階段的情感變化。把握這一情感變化來設計教學線索,可以貫穿文章結構劃分及分析、語言賞析、主旨歸納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問題線索設計法是語文課堂很常用的一種教學設計,通常以某一個或某幾個綱領性問題作為教學線索,以此來牽引整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貫穿整個課堂。雖然大多數(shù)教學線索設計都離不開問題設計,但與其他教學線索設計不同的是,此處作為教學線索的問題為綱領性問題,需要教師在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歸納與提煉,整合多個教學知識點,且逐步指向文本的深層次內涵,最終達成教學目標。如曹禺的《雷雨》,以“劇本中存在哪些矛盾沖突”這一問題來設計教學線索,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1、周樸園和繁漪的沖突;2、周樸園和侍萍的沖突;3、繁漪和周萍的沖突。[5]再如劉亮程的《寒風吹徹》,可以從“寒風吹徹了誰?”“吹‘徹’得如何?”這兩個綱領性問題將整節(jié)課的“人物”“事 件”“語言”“情感”“主旨”串聯(lián)起來,整合全文內容和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問題來設計教學線索,既可以很好地點燃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fā)學生思維,又可以在引領整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逐步深入文本,進行深度閱讀。
“資料線索設計法”中的“資料”,是指語文教科書中的課后習題及插圖資料等。
1.習題線索設計法
課后習題是編者根據(jù)課文內容、以一定邏輯順序精心設計的問題和練習,常常凝練地體現(xiàn)出本課的教學目標,甚至是教學重難點。因此,充分利用好課后習題進行語文教學不失為一種既實用又易操作的教學線索設計方法。如《詩經·小雅·采薇》的教學設計,則可以采用課后習題作為教學線索:“這首詩中的士兵對戍守邊防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得出來?”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究,串起“采薇”的變化、賦比興和重章疊句等表現(xiàn)手法的講解,從而完成本詩的教學。以課后習題作為教學線索,是一種操作簡便的實用方法。
2.插圖線索設計法
在語文教科書中,常在文本旁邊配有插圖。這些插圖既能幫助師生理解文本,同時也能為教者所用,利用插圖設計教學線索,使課堂新穎別致,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孫雙金老師執(zhí)教的《小音樂家揚科》,“在黑板上掛出放大的課文插圖,每教一個段落,都從觀察插圖開始,然后啟發(fā)思考,再帶著問題學習課文?!盵6]利用插圖作為教學線索,可以使語文課堂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但要注意插圖使用的頻率和范圍,切忌喧賓奪主,脫離語文,成為美術欣賞課。
“方法線索設計法”,是指以常用的語文教學方法作為教學線索設計,以此來貫穿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方法線索設計法中常見的有朗讀法和探究法等。
1.以朗讀法為教學線索
以朗讀法為教學線索的課例,如魏征的《諫太宗十思書》,由“試讀,正音”“粗讀,正義”“連讀,整體把握文章”“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品味,涵泳”“熟讀,背誦”等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組成,以朗讀法貫穿整個課堂,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讀思結合,充滿濃郁的語文味。諸如文言文、詩歌、抒情散文等適合朗讀的課文,都可以用朗讀來進行教學線索設計。[7]
2.以探究法為教學線索
探究法適合閱讀難度較大的課文,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點撥,共同探究文本,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如魯迅的《祝?!?,篇幅較長且內涵深厚,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祥林嫂的“三起三落”“三次肖像變化”“三次反抗”等幾個“三”進行探究,感悟到祥林嫂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等結論。
有些類型的語文課,如“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寫作”“整本書閱讀”等,常以學生的實踐為主,適合以學生活動來設計教學線索。如《古詩苑漫步》這類“綜合性學習”的課堂,就可以采取小組之間的古詩詞“搶答”“接龍”“賞析”“吟誦”等活動作為教學線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興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等。在作文課上,可采取“小組寫作方法討論”“小組代表展示”“教師點撥”“賞析范文”“牛刀小試”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活動為線索層層推進,在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中達成教學目標。當然,“活動線索設計法”同樣可以運用于語文閱讀課。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可以讓學生以點評《紅樓夢》的形式學習本課,最終達成提高小說閱讀鑒賞能力的教學目標。
以上五個方面的闡述,即對語文教學線索設計方法的一些歸納、總結與補充。在今后的語文教學設計中,我們應有意識地開拓設計思路,探索及運用多樣化的語文教學線索設計,讓我們的課堂有抓手、有主線、有方向、有深度,打造出高品質且高效的語文課堂。[8]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面對同一篇課文,針對不同的學情和教學目標,不同個性風格的教師根據(jù)自身的文本解讀,既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線索設計,也可以運用其他的教學設計方式,共同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
注釋
[1]徐艷偉,孟憲瑞.課堂教學線索構建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15(20):34.
[2]宋其蕤.語文教學美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01:210.
[3]盧金明編著.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01:140-141.
[4]宋其蕤.語文教學美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01:217-218.
[5]盧金明編著.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01:141.
[6]盧金明編著.語文課程教學設計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01:141.
[7]包建新等編著.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0:116-117.
[8]劉宏業(yè).微探究教學與高品質語文教學追求[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0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