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敝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教育的根。隨著傳統(tǒng)文化在我國的深入傳承,全民幾乎掀起了一場古詩文的誦讀潮流,在關注度如此高的情境下,初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就顯得格外重要。初一學生剛進入對文言認知水平的提升階段,對古詩文的學習還停留在小學的讀讀背背的狀態(tài),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初中階段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根據課標要求可以看出,初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不應只停留在文意理解與背誦方面,更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中情感的理解與感悟,提升學生對古文的欣賞與品位。
應試教育思想的灌輸,使得學生們對于古詩文的第一印象便是一個“背”字。根據實踐觀察,在每學習一篇古詩文之前,學生都能夠借助語文教材里的課下注解及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細心的同學會將文中的實虛詞等文言知識點獨自進行歸納總結,并在學習之前開始進行背誦。即初一學生已達到了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基本要求。而古詩文本身應該呈現給我們的卻是一個“美”字,學生往往不能品位到古詩詞的美,除了本身固有的因素之外,教師的古詩文教學方式也需要反思與改良。每一首古詩背后都有一個詩人的一生,都有一腔難以言說的情感,他們或將這情寄托在物上,或在景上,或在人上,或在事上,于是才有了我們課堂上所傳授于學生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古諷今等寫作手法。但僅僅將古詩文的教學停留在文言翻譯與手法解析上,我認為那就已經失去了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教古詩文,還得重在一個“情”字上。
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中共有古詩文19篇。在教授過程中,學生對文意及所蘊含的哲理通過參考教輔書很容易就能理解,并且也會答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但我認為這并不算達到了我們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更不用說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里要求的審美的鑒賞與提高。我認為要達到這兩個目標,還得在作者的“情”、文本的“情”、學生的“情”這三個方面下功夫。
比如在教授岑參的《逢入京使》時,學生讀完此詩,結合旁批注釋很快就能理解到這是一首思鄉(xiāng)思親主題的詩,從“雙袖龍鐘淚不干”和“憑君傳語報平安”兩句中就能讀出這最主要的兩個信息:眼淚止不住的流、給自己家里人捎個口信。根據這二者的貫通,學生很快就能從中感受到,原來是詩人遠在他鄉(xiāng),有家不能回,且十分思念親人。但是理解到這里,我們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就真的達成了嗎?初一學生多為12-13歲的年齡,他們并沒有體會過與親人的長期離別,也沒有感受過有家不能回的無奈,更不用說忠于孝之間的兩難情感,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讓學生對岑參的真切體會感同身受呢,我設計了以下教學問題:
要想對一個人的情感感同身受,不妨讓自己先成為這個人?!肮蕡@東望路漫漫”,你獨自一人,身騎快馬,正向自己將要上任官職的偏遠地方趕去,回頭望向故鄉(xiāng)的那條路,究竟什么樣的路會讓你看起來是“漫漫”的道路?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自己設身處地的去想,心里到底有什么樣的想法才會覺得通往故鄉(xiāng)的那條路是如此遙遠的樣子,就好比《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當中的那句話。最遙遠的,其實并不是回家的真正路程,并不是我和你站在一起真正的空間距離,真正遙遠的是有家不能回,想歸無法歸和愛而不能,要而不得。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從“漫漫”中感受到詩人心底的萬般無奈與傷感了,于是下一句“雙袖龍鐘淚不干”自然而然就出來了,是啊,在如此無奈傷心的境地,怎能不讓人痛哭流涕,只是詩人的傷心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呢?暗自傷神,還是無奈傷感至掉了幾滴眼淚,還是到了什么樣的程度?“龍鐘”,原版教材給的是“淚流縱橫的樣子”,統(tǒng)編本教材注釋為“沾濕的樣子”,傷心程度似乎減輕了一些,但仔細去品味“龍鐘”與“淚不干”就能感受到岑參在回望故鄉(xiāng)的漫漫之路時,已傷心到不能自已,眼淚已沾濕了雙袖但還是止不住的流,可見,若不是傷心到了很難控制的程度,又怎能流如此多的眼淚,在此境況下,又突然遇上回自己故鄉(xiāng)的使者,也許自己這一路上過的生活很是艱辛不易,內心的無奈與痛苦傷心也已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但縱使有千言萬語的苦水想要吐露,又怎能忍心讓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妻兒擔憂的日日牽腸掛肚呢,縱有千萬種無奈傷心與思念,都不如化作一句“我很好”!
全詩短短28個字,卻將詩人的萬千思念與忠孝兩難全的無奈傷感抒寫的淋漓盡致,若不動用真情來品味,若不用情感來賞析,又怎能理解詩人當時作下此詩時的復雜情感。
再比如陸游的《游山西村》,我常在講作文時告訴學生,往往最簡單,最樸實的東西越能打動人心。這是我自己的真實感受,也是我對這首詩的情感認知?!澳r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問學生:你只知這聯體現了詩人對民風淳樸的贊美,但你可知詩人為何對他們贊美?詩人對他們的情感僅僅只有贊美嗎?非家,非親,非故,只是應邀去游玩一趟罷了,就有熱心腸而大方好客的農家人如此之招待,酒雖不是清酒,卻是自家親手釀造的酒,雞肉豬肉管飽吃。常年生活在京城的繁雜嘈擾里,身處在官場的爾虞我詐里,突然受到這樣的招待,遇到了這樣熱心又樸實善良的一群人,這樣的情分除了贊美,更是讓人心生十分的感動與感激。“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边@樣美好又純潔的地方,“我”若是能夠乘著月色時不時的來上一遭,拄著拐杖輕扣農家的柴扉,伴著月光閑聊幾句,那該是多么閑適而美好的生活啊!可偏是這一個“若”字,就飽含了陸游的真實情感,所有的美好,都只能是愿望,是向往,到底還是無法實現的,這樣的遺憾、無奈、憂慮、羨慕的情感僅一個“若”字就已體現的淋漓盡致。學生們只從參考書上背得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對民風淳樸的贊美??删烤箯哪睦锲肺龅脕淼倪@樣的情感呢?還得教師在古詩文教學時多挖掘能表現詩人特殊情感的字詞,有情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詩人作下此詩時的真切感受,有了設身處地的真實體會,才能算是真的理解到了詩人的情感,詩歌的主旨。
再比如趙師秀的《約客》,初讀這首詩時便被前兩句所繪制的場景給吸引住了,千年前的雨色江南傍晚,怎一個“美”字了得。可對于從小就生長在此地的人來說,這一開始便不能停下的雨季倒真是讓人略有些煩悶的。在講授此詩的剛開始,我便做了一個小活動,“若此時身處這場景中的人是你,試閉上眼睛,開始想象:又到了江南夏天的梅雨季節(jié),這雨整日滴滴答答的敲打著窗扉,淅淅瀝瀝的下了已有數十日了還不見半分停息的意思,外面已是傍晚時分,沒有月色,處處盡是黑暗,濕漉漉的石板小巷也很少聽見有行人走過,只是那布滿了青草的池塘里,處處都是青蛙的叫聲,這世上,倒好像也只剩了蛙叫的聲音。屋里光線昏暗,蠟燭的燈花落了一層又一層,桌上的棋盤自己和自己下了一局又一局,這棋子捏在手里把玩的已經到了用來敲擊桌子的程度了,要等的這位朋友啊,都夜半十分了,你怎么還是不來呢?”這一段的情境營造,認真根據不同場景進行畫面想象的同學,基本已能對詩人當時所處的真實境況有了感同身受。這首詩其實并沒有多少詩人的情感,只是記錄了當下的小情緒,就類似于我們今天的朋友圈,簡短、日常、構思精妙。只是通過簡短的環(huán)境、細微的動作就能將內心的悵惘與無奈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也啟示我們于細微處才能見人的真情感。而真情感的教學往往就是要從古詩中的細微處去品讀,去揣摩。
人常說有感而發(fā),相信每一個古代文人都是在心里想到某些事情或有了什么感想才作出我們今天所讀到的古詩文,只是古人和我們不同的是,他們用的是最簡短的文字,表達的卻是最豐富的感情,這一點也正是為何我們要交給學生用情感來賞析古詩文的原因,滿含詩人情感的往往是一個字、一個詞、或是一個場景,或是一件物,只有讓學生從字里行間真正體會到詩人的那份情感,才算是真正達到了詩人、作品、讀者的三方面對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