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徐起麟 李 媛 張 瑜
興奮劑違規(guī)事件屢禁不止現(xiàn)象的思考
王 聰 徐起麟 李 媛 張 瑜
(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河北 石家莊 050011)
對運動員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的心理動機、日常運動補劑使用情況以及如何看待運動和興奮劑的關系等進行系統(tǒng)調(diào)查,分析列出運動員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的個人、社會及政策原因,提出有效防止興奮劑的使用,除依靠檢查和處罰,還要多渠道明確興奮劑的健康風險及不斷更新的禁用清單等相關知識,關注運動員心理狀態(tài),在降低體育活動趨向商業(yè)化上做出努力。
興奮劑違規(guī);興奮劑檢查;處罰
現(xiàn)階段職業(yè)運動員和業(yè)余運動員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問題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雖然現(xiàn)在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啟用更先進的興奮劑檢測手段以及對興奮劑違規(guī)事件提出更嚴厲的處罰措施,甚至有些國家把興奮劑違規(guī)列入刑法處罰范圍,以打擊體育運動中的藥物使用運動員和反興奮劑機構之間不斷上演的貓捉老鼠的游戲,使新藥和掩蓋策略與改進的檢測方法和更多的檢測相對抗,這使得準確量化興奮劑濫用變得困難,盡管審查力度加大,這種現(xiàn)象仍然普遍存在。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人們就開始在一些比賽中使用可以提高運動表現(xiàn)的藥物,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興奮劑的應用才越來越受關注,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體育運動的快速商業(yè)化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行為愈演愈烈,甚至頗有商業(yè)化的趨勢。比較著名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職業(yè)自行車成為了一項商業(yè)化的全球性運動,而有關使用興奮劑的指控不時浮出水面[1]。在1998年環(huán)法自行車賽之前,公眾和媒體對職業(yè)自行車運動員服用興奮劑問題的關注可以說一直相對較低,直到海關官員發(fā)現(xiàn)Festina的車隊持有大量合成代謝類固醇、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和生長激素(GH)后,法國警方對其進行了調(diào)查。Festina團隊的一些成員,包括隊醫(yī)在內(nèi),都被判犯有非法販運藥品和使用違禁物質(zhì)的罪行。加上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出現(xiàn)的興奮劑指控,F(xiàn)estina危機導致國際奧委會成立了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以打擊體育運動中的興奮劑使用。還有近些年,包括蘭斯?阿姆斯特朗、巴里?邦茲和瑪麗昂?瓊斯在內(nèi)的眾多知名運動員都被查出服用了興奮劑。
1999年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的成立,特別是2004年第一部《世界反興奮劑法》(WADA 2003)的實施,標志著世界范圍內(nèi)反興奮劑規(guī)則標準化進程的開始。其為600多個體育組織(包括業(yè)余和職業(yè)運動員)的反興奮劑工作提供了一個中央管理架構,不斷更新禁用藥物名單,并資助反興奮劑實驗室檢測的科學研究。世界反興奮劑機構披露,根據(jù)對2000多名運動員的調(diào)查,2011年世界錦標賽的運動員中估計有29%的人在過去一年服用過興奮劑,2011年泛阿拉伯運動會的運動員中估計有45%的人在過去一年服用過興奮劑[2]。從2003年到2011年,世界反興奮劑機構檢測樣本的數(shù)量從15萬增加到到25萬。以此同時,他們報告陽性樣本的百分比從1.6%上升到2%[3]。這表明,盡管被抓住的風險已大大增加,但單憑這一點并不是有效的威懾。另外各級業(yè)余運動員也在以驚人的速度濫用興奮劑。在美國,290萬至400萬名業(yè)余運動員使用合成代謝雄激素類固醇(AAS),雖然這些運動員中的大多數(shù)是為了改善身體外觀,但很多人是為了增強力量,以參加比賽或幫助恢復體能[4]。多達5%的10年級學生曾嘗試過重組人類生長激素(rhGH),2001年,估計有280萬名運動員使用了興奮劑麻黃[5]。
目前,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美國反興奮劑機構(United States Anti-Doping Agency)和全國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在限制違規(guī)興奮劑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對運動員進行興奮劑檢查、對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相關人員懲罰以進行威懾以及開展反興奮劑教育推廣項目。作為對體育相關工作研究人員,本文通過了解職業(yè)運動員的訓練、比賽經(jīng)歷、日常運動補劑和其他物質(zhì)的使用情況,以及他們對體育運動中使用興奮劑的態(tài)度等,并查閱相關國內(nèi)外文獻總結(jié)出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這一現(xiàn)象屢禁不絕的根本原因,提出興奮劑工作除了檢查和懲罰,還需要做些什么。
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在運動領域?qū)医恢?,很大程度上由于大多?shù)衛(wèi)生保健相關人員對其認識不足。以美國為例,濫用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準的藥物、不恰當?shù)倪\動補劑以及使用非法實驗室生產(chǎn)的藥物等都可能導致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副作用。然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運動隊隊醫(yī)及其他相關人員對興奮劑的副作用、興奮劑的預防或檢測運動補劑的實驗室資質(zhì)缺乏足夠的了解[6]。大多數(shù)人并不清楚哪些物質(zhì)或是方法是被禁止的,為什么被禁止,以及在哪里可以獲得確切的信息,許多人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出了興奮劑的處方。缺乏對有關興奮劑的許多副作用的可靠信息,有部分原因是臨床試驗不允許進行,以確定與某些藥物的超治療劑量相關的不良事件,另一方面反興奮劑機構未能明確以上這些信息。
國外就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如果明確告知運動員興奮劑的嚴重危害,約2/3的人會因為副作用的恐懼對特定的物質(zhì)或方法不感興趣,而僅僅少于1/3的運動員盡管擔心副作用,還是表示了他們的興趣。如果反興奮劑組織機構沒有足夠的證據(jù)或沒有重視教育運動員有關興奮劑使用的風險和后果,那么可以理解的是,運動員和利益相關人員會認為,健康風險是一種沒有說服力的迫使他們放棄使用興奮劑的原因,僅僅懲罰措施或社會恥辱是主要原因,這可能是促進他們在興奮劑上鋌而走險的原因之一。
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將提高運動成績能力的重要性列為禁止某些物質(zhì)的主要理由之一,并對損害健康和對違反體育精神的行為表示關注。如哌醋甲酯和安非他明鹽,目的是提高注意力、最終提高他們的運動成績。沒有處方的人服用和持有此類藥物也是被禁止。
Monaghan[7]認為“提高成績的藥物應該被取締,因為它們具有某些道德上令人討厭的特征(它們是有害的,強制性的等等)。然而Savulescu[8]認為“提高成績并不違背體育精神,這是體育精神,且體育界存在著一股提高運動員成績的暗流。Hemphill[9]也認為,提高成績的藥物無論是用于康復還是提高成績,實際上為運動員提供了一個更努力地在運動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機會。此外,多項心理社會和文化的研究得出運動員提高成績的動機隱藏在體育實踐和目標中。一些人將自己與使用運動補劑和其他物質(zhì)與興奮劑劃清界限,并譴責這些做法不道德和令人反感。另一些人似乎對他人使用興奮劑表示同情,因為他們的收入依賴于運動成績,并將興奮劑和他們自己的合法藥物使用進行了比較。
國外有學者對在醫(yī)學監(jiān)督下允許運動員使用特定的興奮劑時,優(yōu)秀運動員可能會有怎樣的反應[10]。代表40個運動項目的775名優(yōu)秀運動員完成了一份基于網(wǎng)絡的問卷調(diào)查,得出一個很值得思考的結(jié)果:58%的運動員表示對13種藥物或方法中的一種或多種感興趣。運動員對某一特定產(chǎn)品的興趣與該產(chǎn)品提高運動員在特定運動項目中的表現(xiàn)水平的能力有關,并取決于性別和年齡以及運動項目的類型。23%的人表示對一種或多種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合成代謝雄激素(AAS)、輸血和生長激素有興趣。年齡較大的速度和力量型運動員對AAS的興趣最高(41%,36歲),而技術型運動員對AAS的興趣最低(<1%,16歲)
此外,很多運動員很小就離開父母進入到運動隊這個大環(huán)境中,更有很多運動員尚未成年,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或誘導,如濫用酒精、可卡因、大麻、處方藥或WADA明令禁止的藥物來提高運動成績以得到某些物質(zhì)或精神上的滿足。還有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些運動員使用興奮劑的動機來自一些不法分子的誘導,可卡因、酒精或海洛因被用于即時的精神活性作用,如欣快感、精力增加和幸福感,甚至產(chǎn)生藥物的依賴問題,這種在動機、結(jié)果和社會背景上都有其特殊性。
《奧林匹克憲章》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xiàn)相互理解、友誼、團結(jié)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關于體育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總之它是健康向上,不服輸?shù)木?,它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無限的可能。固然爭第一、拿金牌值得喝彩和贊美,但勇于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沒有拿到金牌獎牌,同樣應該受到尊重和表揚。人們不僅要關注成績及金牌運動員,更要關注每一個運動員的成長;不僅要為勝利喝彩,更要為每一次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點贊。
然而體育活動的過度商業(yè)化打破了這一美好,讓體育運動本身喪失了健身競技的主題,讓運動和商業(yè)利益掛鉤。雖然必須承認體育活動的商業(yè)化擴大了體育經(jīng)費的來源渠道,有利于我國體育事業(yè)及相關產(chǎn)業(yè)的長久發(fā)展,但同時也產(chǎn)生了很多弊端。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些運動員把高收入、高獎金作為運動和比賽的目的,甚至為了成績背后的巨大利益不惜鋌而走險。而社會和國家對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運動員后期的職業(yè)生涯和生活規(guī)劃關注不夠,甚至即使拿過成績的運動員只要不能保持其高亢的運動狀態(tài)就棄之不顧,這些都是運動員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的重要原因。如國家和社會對這一問題未足夠重視,不采取相關措施改善這個現(xiàn)狀,興奮劑的違規(guī)使用問題只能愈演愈烈。
研究表明,絕大多數(shù)優(yōu)秀運動員支持體育運動中的興奮劑檢測,大多數(shù)人認為藥物測試是一種威懾。有報告稱,如果被發(fā)現(xiàn)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并被禁止參加體育活動或給予嚴重處罰的幾率很高,他們就不太可能考慮使用興奮劑。相對而言,很少有運動員被發(fā)現(xiàn)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或被選中進行興奮劑檢查,他們使用興奮劑的幾率更高[11]。此外,對接受過興奮劑檢查運動員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些運動員并不認為現(xiàn)有的檢測系統(tǒng)可以真正起到威懾作用,或者他們認為不是所有的興奮劑使用在檢測中都能被檢測到。此外運動員報告說,他們對反興奮劑措施的有效性(如行蹤申報系統(tǒng))的信任度非常低,尤其是那些曾親身經(jīng)歷過這些檢查程序的運動員。這表明,一些運動員可能對興奮劑檢測系統(tǒng)的有效性缺乏信任。
此外,有關運動員如何服用興奮劑的最新證據(jù)也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對于那些有能力向“興奮劑醫(yī)生”咨詢的運動員來說,作弊是有可能的。多年來一直避免陽性檢測結(jié)果,盡管經(jīng)常進行檢測,而且醫(yī)生在協(xié)助這些病例中的運動員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例如阿姆斯特朗病例、富恩特斯病例以及最近涉及吉特·萊茵德斯博士的病例)。此外,人們普遍認為,醫(yī)生和藥理學行業(yè)將永遠領先于檢測系統(tǒng)一步,接受調(diào)查的精英運動員中,近三分之一的人認為他們的運動中有些運動員使用了檢測不到的藥物或方法。
綜上,筆者認為針對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這一現(xiàn)象僅僅依靠偵查和懲罰是不夠的。反興奮劑組織應該對各類興奮劑對身體和精神造成的危害進一步擴大宣傳,明確哪些物質(zhì)和方法在哪些項目被完全禁止的以及為什么被禁止,對身體和精神會造成哪些危害,明確用藥和興奮劑陽性率的關系,哪些情況需要申請用藥豁免,開通多個能給予運動員及相關人員提供藥物使用情況咨詢的路徑,在公共宣傳網(wǎng)站上明確列出可以服用的運動補劑及有資質(zhì)的興奮劑檢測機構。不僅讓專業(yè)運動員知曉其利弊,降低其僥幸心理,更給廣大利益相關人員以警示,較少誤服誤用。
另外我國體育的“舉國體制”是20世紀下半葉中國體育施行的一種特殊的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其受益于社會市場經(jīng)濟,可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越性,但也要認識到目前我國國情“舉國體制”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各級運動隊通過層層選材,七八歲的“好苗子”從小就被關在體校封閉訓練,脫離家庭,與社會隔絕。雖然年紀輕輕就學會了自立,但也容易因為社會經(jīng)驗不足受壞人誘導;另外就是運動員退役和再就業(yè)難問題。很多運動員除了自己的項目外,幾乎不具備正常的生活能力。他們在體育上的技能,也無法傳授給社會。運動員退役后除了進入體校等單位外,幾乎沒有出路,但能進入體系內(nèi)工作的運動員僅僅是鳳毛麟角,這些都造成了運動員在興奮劑使用方面鋌而走險,為自己退役后的福利不惜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因此關注中國體育國情下運動員的現(xiàn)狀和心理狀態(tài),從國家層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大眾媒體對“唯金牌論英雄”的淡化,逐步給予大眾真正體育精神的指導等等都不僅有利于堅持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舉國體制”,賦予其新的內(nèi)涵,更有利于運動員能真正為了夢想而戰(zhàn),為了挑戰(zhàn)自我而戰(zhàn),為了和平和團結(jié)而戰(zhàn),為了任何積極向上的精神而戰(zhàn),更為解除其后顧之憂,從而從根本上解決運動員違規(guī)使用興奮劑問題。
[1]Waddington I, Smith A. An introduction to drugs in sport: Addicted to winning [M]. USA and Canada: Routledge, 2009.
[2]Rohan T. Antidoping agency delays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N]. The New York Times. 2013-8-22.
[3]World Anti-doping Agency[Z].Laboratory Testing Figures2011.
[4]Pope H G, Kanayama, G, Athey A, Ryan E. The lifetime prevalence of 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 use and dependence in Americans: Current best estimate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n Addictions, 2014, 7-8(4): 371-377.
[5]Sj?qvist F, Garle M, Rane A. Use of doping agents, particularly anabolic steroids[J]. Lancet, 2008, 371: 1872–1882.
[6]Adam de H,. Safdar A. Combating performance enhancing drug abuse: Detectionand punishment are not enough [J]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 Health, 2014, 3(1): 51–53.
[7]Monaghan L F. Vocabularies of motive for illicit steroid use among body-builder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5(5), 695-708.
[8]Savulescu J, Foddy B, Clayton M. Why we should allow performance enhancing drugs in sport[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3, 38(6): 666-670.
[9]Hemphill 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nd drug control in sport: ethical considerations[J]. Sport in Society, 2009, 12(3): 313-326.
[10]Marie O. An (un) desirable trade of harms? How elite athletes might react to medically supervised ‘doping’ and their considerations of side-effects in this situ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2018, 55: 14-30.
[11]Overbye M, Wagner U. Between medical treatment an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n investigation of how elite athletes experience Therapeutic Use Exemp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2013, 24(6): 579-588.
Reflections on the Phenomenon of Repeated Prohibition of Doping Violations
WANG Cong, etal.
(Hebei Sport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11, Hebei, China)
王聰(1987—),碩士,主管康復治療師,研究方向:運動康復和反興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