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雪敏
越來越喜歡一些安靜又微小的事物。
比如,窗臺的花草,墻上的壁畫,角落里的小綠植,院子里的桂花香,還有溫暖的陽光,山野輕柔的風,林中的落葉,農(nóng)家屋檐下成串的包谷穗,以及架上擺放整齊的書。
有時,對著它們,我能發(fā)一下午呆,一句話也不說,就那么靜靜地看著,像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
它們安靜,又微小,卻偏偏自帶一種寵辱不驚的大從容和大鎮(zhèn)定。任你是誰,要看你且看,它不溫不怒,不拒不迎,不卑不亢,兀自蓬勃歡喜著。
我曾在一個秋日午后,陽光剛好照到窗臺上時,趴在一株吊蘭面前,凝望了足足半小時。半小時,看一座山,游一片林,可能不夠,但觀賞那株吊蘭,卻綽綽有余。
它只有兩片小葉,細細的,一寸來長,是從一大盆金邊吊蘭的小吊爪中不小心被碰落的。當時,女兒將它徑直扔進垃圾簍,我連忙又撿出來,發(fā)現(xiàn)它底部已經(jīng)冒出了芝麻粒大的根,于是用玻璃酒盅把它養(yǎng)起來,只倒了小半杯水。
女兒小心翼翼地捏在手里,問:“這么小一點點,還能活嗎?”
“只要有根,就能活!”我告訴她,并跟她打賭。
十來天后,我們都忘記了這件事,一天下午,女兒突然興奮地喊道:“媽媽,你快來看,小吊蘭果然還活著,并且長出了根呢!太神奇了!”
我輕輕一笑,喜出,但不望外。
很多人和事,其實都跟這小吊蘭一樣,外表纖細羸弱,很不起眼,非常容易被忽略遺棄。但它們自己從未看輕自己,也從不放棄,只要還有一線機會,就會死死抓住,拼命生長,生長,再生長,永不妥協(xié),永不后退!
那種生長,看不見,摸不著,悄無聲息,讓人無法察覺,無法測量,無法估算,等你發(fā)現(xiàn)時,已是根壯葉茂,本固枝榮。
生命的頑強和堅韌,就在那安安靜靜的一分一秒中悄悄閃現(xiàn),慢慢延伸。
我欣賞這份隱忍、淡然和自在,無需引領,不用鼓勵,沒人催促,沒人監(jiān)督,也沒人驗收,就那么自然而然地生長著??此坡唤?jīng)心的隨意里,全是積極向上的自主與勇往直前的覺悟。那是一種提供了最低生活所需,就完全可以撒手不管的放養(yǎng),是生命最本真最動人的姿態(tài)。
每當我忙得四腳朝天、心情躁亂時,就會想起這株吊蘭,還有那些跟它一樣安靜又微小的事物。
人有時很奇怪,能安慰你,給你力量的,不都是盛大又光明的東西,多數(shù)時候恰是那些微小又安靜的事物,更能給你前行的勇氣和支撐。
太盛大光明的東西,往往讓我們自慚形穢,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感,越看越讓人望而卻步。反是那些微小安靜的事物,因像極了我們,與我們同命相連,才格外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讓我們?nèi)滩蛔∫拷?,靠近了,才有一種相互取暖的踏實感。
所以,我相信這些安靜又微小的事物。它們有靜水流深的氣度,有高山仰止的內(nèi)涵,有芥子須彌的大境界。
如果可以,我愿遠離一切熱鬧和喧囂,回歸到這一株草、一片葉、一滴露珠、一縷陽光上,細細體味生命的真與美,在真與美里,一點一點咀嚼出活著的滋味。
有朋友曾直言不諱,說喜歡安靜是衰老的征兆,喜歡微小是格局不高。
我點頭同意,又不以為然。
可能,人在剛開始覺察自己衰老和渺小時,都是會喜歡安靜的吧。那是一種短暫的錯愕,沉悶的蘇醒,只能靠寂靜無語來掩飾內(nèi)心的驚惶與落寞。
等老著老著,老到一定程度,衰老已成定局,渺小已無力再化解時,就又開始渴望熱鬧,渴望喧囂,渴望回到有聲有人的世界,借助強大的外力來攪擾驅(qū)散內(nèi)心無邊無際深不可測的孤獨寂寞冷。
然后,等更老一些時,終于發(fā)現(xiàn)世界漸漸與自己無關(guān),自己似乎還依靠慣性步履蹣跚地往前走著,而世界已經(jīng)慢慢后退成一道道背景,你再怎么努力也無法與世界有更親密的聯(lián)系,于是你就又會喜歡安靜了。
人這一生,就是在安靜與熱鬧中浮浮沉沉,變換節(jié)奏。
所以,當你喜歡安靜喜歡微小時,不一定是衰老的開始,也不一定是格局出了問題,有可能是你舊有的生命里,剛剛長出了新生命。
畢竟,人都是向死而生,對衰老來說,只有結(jié)束,而無所謂開始。
每個人一生下來,就一直在夜以繼日地衰老著,不會暫停,不會拐彎,也無法回頭。在這一條道走到黑的人生之旅里,唯一能被漸漸撐大,越變越結(jié)實的,就是格局。
越大的格局,越安靜,越沉斂。
只有小格局才充滿了瘋狂、躁動,和轟轟烈烈的上跳下竄。
把眼睛收回來,時常凝望一些安靜和微小,你自會端詳?shù)侥銉?nèi)心的星辰照耀,江河滔滔。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