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樑
明崇禎十七年(1644)誕生于南京的《十竹齋箋譜》,不僅是中國古代最牛的信箋,而且是中國雕版印刷的巔峰之作。明末南京地區(qū)文化事業(yè)高度發(fā)達,胡正言創(chuàng)刊的《十竹齋箋譜》代表了我國古代彩色印刷的最高水平,誠如魯迅贊其曰“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300多年來多次被翻刻,鄭振鐸和魯迅曾聯(lián)合翻刻,遺憾的是還未完工,魯迅便去世了。近日,南京重刊《十竹齋箋譜》,傳承和復(fù)活饾版、拱花技藝,以手工礦物顏料、古法檀皮宣紙刷印,再現(xiàn)《十竹齋箋譜》原版原貌。
胡正言創(chuàng)刊《十竹齋箋譜》
胡正言(1584-1674),字曰從,別號默庵道人,原籍安徽休寧?!疤煨苑f異,多巧思,所為事無不精絕”。30歲后,定居南京雞籠山側(cè),“嘗種翠筠十余竿于楯間,昕夕博古,對此自娛,因以十竹名齋”,自號“十竹主人”。胡正言博學能文,可以稱得上是多才多藝。他曾游于何天玉門下講經(jīng),后拜李登門下學習篆刻書文,他還工書善畫,刻得一手好印章,并能制造精美的紙和墨。他人模仿,極力不能至。“始為墨,繼逃墨而為印,為箋,為繪刻。墨多雙脊龍樣,即得松雪(趙孟頫)、子行(吾丘衍,元代書法家)遺法。箋如云藍、麥光,盡佐伯、烏絲欄之妙。”這些才能無一不體現(xiàn)于他的畫譜中。
在胡正言人生的后30年里,都是在南京度過的,這30年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刻書、繪畫、篆刻中,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他的事業(yè)進入到巔峰狀態(tài)。162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套色版畫巨著《十竹齋畫譜》。時隔17年(1644),又完成另一部煌煌巨構(gòu)《十竹齋箋譜》,把當時已負盛名的版畫藝術(shù)推向新的階段。
《十竹齋畫譜》分為書畫譜、墨華譜、翎毛譜、蘭譜、竹譜、果譜、梅譜和石譜8種。每種40幅,一文一圖,交相輝映。這部巨著的繪制出版,為繪畫界提供了鑒賞、學習的資料,備受人們喜愛,多次重印、翻印,盛行不衰,清代李漁等人的《芥子園畫譜》也是受其影響的產(chǎn)物。另一部杰作《十竹齋箋譜》共4卷、33類、289幅,或?qū)懮潭χ芤汀⒐盘諠h玉,或?qū)懮剿宋?、各盡其妙。尤為珍貴的是胡正言把“饾版”彩色套印與“拱花”的方法結(jié)合起來印制這部巨著,這在當時單版涂色的情況下,是一次劃時代的突破。
當時和后世對于在南京雞籠山完成的這兩部巨著評價很高,其好友楊龍友說:“曰從巧心妙手,超越前代,真千古一人哉!”其影響幾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源遠流長。及至1990年,在國際書籍展覽會上獲得了唯一的一塊金獎。
鄭振鐸與《十竹齋箋譜》
在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中,有一部《十竹齋箋譜》是鄭振鐸當年收藏過的,他在得到這部書的時候非常高興,寫了長跋以志此事。《十竹齋箋譜》是中華民族藝術(shù)寶庫中的璀璨瑰寶,它的問世對于制箋譜圖畫,勾描擇套、雕刻饾版、套色印刷等方面都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并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時至今日,木版水印過程中的個體分工,大體沿襲了胡氏模式。所謂饾版,就是將彩色畫稿按不同顏色分別勾摹下來,每種顏色按其畫稿形狀刻成一塊小木板,然后依次逐色套印,最后形成完整的彩色畫面。由于鐫雕的小木版形似饾饤,故稱饾版。用這種方法印出的畫面,其色彩的濃淡深淺,陰陽向背,幾乎與原作無異,形神俱在,藝術(shù)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所謂拱花,則是用凸版壓印壓成,印出來的畫面突出,使天際的行云、江上的流水、禽類的翎毛、蟲類的須腿、花朵的輪廓、器物的紋飾等,都一一凸現(xiàn)在紙上,有立體效果,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1933年,鄭振鐸在老北京收藏家王孝慈那里見到《十竹齋箋譜》,喜歡至極,稱贊道:“人物瀟灑出塵,水木則澹淡怡靜,蝴蝶則花彩斑斕,欲習欲止,博古清玩,則典雅清新,若浮紙面”,立馬差人送上海給魯迅看。魯迅雖然見多識廣,但還是驚喜不已,曰“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兩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準備把它復(fù)活。
1934年春末,在魯迅的倡議下,兩人決定共同輯印《十竹齋箋譜》一書,鄭振鐸委托趙萬里從王孝慈手中借得藏本,請榮寶齋的師傅依然用“饾版”和“拱花”術(shù)仿原件復(fù)制。1941年夏初,經(jīng)過長達7年多努力,終于仿制成功。此時王孝慈和魯迅已先后去世。在悲喜交加之中,鄭振鐸欣然命筆,為該書仿制成功撰寫跋文:“嗚呼!此書雖微,亦嘗飽經(jīng)世變,備歷存歿之故矣!抑余重有感者。二十年來,余羅致版畫書不下千種,于此書最為加意……”
新中國成立后,身為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局長的鄭振鐸仍然十分關(guān)心《十竹齋箋譜》的命運,1952年榮寶齋重版《十竹齋箋譜》之際,鄭振鐸又作重印《十竹齋箋譜》序:“雅麗工致,曠古無倫,與當時之繪畫作風血脈相通。十竹齋所鐫《畫譜》、《箋譜》尤為集其大成,臻彩色木刻畫最精至美之境。”
南京重刊《十竹齋箋譜》
重刊代表中國雕版印刷最高水平的《十竹齋箋譜》,傳承和復(fù)活饾版和拱花技術(shù),既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盛事,也是一項復(fù)雜繁瑣且極具挑戰(zhàn)的系統(tǒng)工程,經(jīng)過4年的艱辛努力攻關(guān),2019年4月27日,純手工重刊的《十竹齋箋譜》在它300年前的誕生地——南京舉行首發(fā)式,首批復(fù)刻箋譜下半年將正式面世。
為了完整再現(xiàn)明代箋譜原貌,復(fù)刊工程全部采用明代工藝、明代工具、明式材料,以國家圖書館館藏鄭振鐸捐贈的明代初刻版為底本,采用中國傳統(tǒng)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藝雕版,并以全手工礦物顏料、古法檀皮宣紙進行刷印。
此次重刊的《十竹齋箋譜》,嚴格采用傳統(tǒng)工藝,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精益求精?!妒颀S箋譜》共有近300幅箋畫,一套成品的雕版數(shù)量近2000塊,每一塊都要精雕細琢,而宣紙和顏料的選擇同樣關(guān)乎箋畫的刻印效果。如果選用化學顏料刷印雖然省事,但不足百年就會褪色,紙張也會變酥。因此反復(fù)研究明代箋譜的顏料構(gòu)成與著色效果,用綠松石、青金石、瑪瑙等天然原料調(diào)配出礦物顏料,這樣印出來的箋畫,五六百年都不會變色或褪色。
印版裝潢亦尤為考究。例如棠梨木版材先入水浸泡溶解樹脂,確保干燥后不翹裂,釋出糖分減少蟲蛀,出水后陰晾干,前后耗時兩年。復(fù)刊之后的成書裝潢,依照國圖藏本的原貌,用純手工制作的櫻桃紅灑金粉蠟箋做封面,以桑蠶絲雙線鎖訂,襯香樟木夾板,裝入楠木榫卯結(jié)構(gòu)的書匣,真實再現(xiàn)原版箋譜樣貌。
(責任編輯:劉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