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 趙陽 濰坊市工程技師學院
投籃是籃球運動的關鍵技術,籃球運動的整個技術都圍繞投籃展開,因此居于戰(zhàn)略核心環(huán)節(jié)。本文以定點投籃的力學原理研究投籃動作的影響因子,可以幫助隊員更加熟練地掌握投籃技術要領,提高投籃準確率。還可為籃球的發(fā)展提供相應力學觀點作為參考。
田麥久從訓練學角度認為身體資位、關節(jié)角度10個方面進行力學分析,劃分細致,但有些零散理論性太強。胡亦海認為應從動力學和運動學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可?;@球教科書中從籃球的進攻技術和防守技術分析,沒有從力學觀點進行分析。由于不同學者的研究體系、側重角度大不相同,本文采用運動學、動力學要點進行相應的分析,以此量化具體的動作指標。
投籃是從一個位置單手或雙手將球投擲到另一個位置(籃圈)內的移動過程。本文根據籃球的技術從進攻技術中的定點投籃進行具體分析。
1.定點投籃的動力
陸愛云認為研究人體運動力學問題,首先要確定對象,在力學中確定的研究對象稱為力學系統(tǒng)。本文將人體看做一個力學系統(tǒng),則與之相應的動力則是肌肉張力、韌帶張力、組織粘滯力、關節(jié)約束力。力學系統(tǒng)肌肉的發(fā)展與身體的動作姿勢相關,動力源自身體的各肌肉協(xié)調配合。定點投籃從整體來看,是人體供應動力完成相應動作的過程。包含出手的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這三者的協(xié)調,當三者合力達到最佳,則符合籃球投籃的要素,即投中。因為人的身高在特定時期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此確定出手角度和速率便決定了投籃的準確性,當固定化的投籃角度后,掌控出手速率則成為動力點的核心。
2.定點投籃的阻力
阻力是相對于投籃動力而言,人體進行投籃時,一方面受球的重力,一方面則受支撐反作用力,最后球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球的重力決定著球的垂直加速度,支撐反作用力來自人體對地面和人體對球施加的力,這兩個方面的合力得益于阻力,決定投籃質量。人體支撐所做的力要穩(wěn)定且有質量,穩(wěn)定的用力將會確保球出手的飛行路徑??諝庾枇τ绊懼虻钠D,如受到風速的影響。根據對學生投籃動作的觀察,發(fā)現(xiàn)近距離的投籃受風速影響相對較小,而遠距離的投籃效果越差。在不受其他外在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其阻力主要來自于空氣阻力。由以上三點確?;@球的穩(wěn)定,主要來自投籃時,出手的穩(wěn)定性以及空氣阻力。
3.定點投籃的力點
力點主要由人體骨骼肌與籃圈共同決定,投籃的準確性是運動員在場上某一點對懸空3.05米的籃筐這一固定點投籃的準確性,其實質在于人體力達手指,最終將球投出的完整動作。徐艷等人基于三維圖像解析投籃動作時,得到右手投籃時,右腳蹬地力量為左腳的三倍,右腳用力將會影響籃球的命中率。髖關節(jié)是否能夠做到充分伸展和立腰這將會影響投籃前期的身體姿勢,也是下肢力量能否充分有效傳遞的橋梁。肩、肘、腕的協(xié)調配合又是完成投籃動作的核心,當肩肘腕出手時所形成的合力在一條直線上時,對于肘關節(jié)的支撐提出更高的要求,適當的內收,保證手掌出手時其合力對準籃圈的瞄籃點,這是技術動作對身體姿勢和全身用力的要求。確保出手時球的運動軌跡與瞄籃點在一個平面,就確定了力點的方向。
4.定點投籃的肌肉
定點投籃首先是準備姿勢,此時全身用力的主動肌自下而上主要有腓骨短肌、長伸肌、股二頭肌、髂腰肌、背闊肌、斜方肌、肩帶肌、肱二頭肌、尺側腕伸肌、橈側腕短伸肌。這些肌肉在準備姿勢時處于屈肌狀態(tài),下肢處于支持支配地位的主要是髂腰肌,上肢則是肩帶肌,為此,提高兩塊肌肉的力量可有助于身體的穩(wěn)定性,投籃時,小腿三頭肌、臀大肌、股四頭肌、肱三頭肌、肩帶肌、肱橈肌、掌長肌等成為原動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臀大肌、髂腰肌為機體的伸展提供了良好的力量來源,為后續(xù)的投籃動作提供動力支持。肩關節(jié)的肩帶肌為投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最終決定球出手后的角度取決于腕關節(jié)的控制力。
1.定點投籃動作軌跡
從物理學的角度進行計算,在投籃距離固定時,投籃的實質是一種對球的拋射。拋射的準確性來自出手的初速度,出手初速度的大小決定了球的運動軌跡。根據實際問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初速度較小時,要適當縮小出手角度;當出手的初速度大時,要增加投擲角度,這樣才能取得一個較為適中的平衡。變換位置的投籃中,距離球圈近的位置角度大于距球筐圓的位置。其次,球在空中飛得越遠,最佳出手速率和出手角度的微小偏差所造成的影響就越顯著,所以投籃的準確性也是隨投籃距離而變化。根據布恩對比賽中投籃準確性關系的研究,得出在距球籃0.91米投籃成功率是距球籃4.5米處的三倍,表明積極防守可以降低對方投籃命中率。因而,盡可能要近的進行投籃。
2.定點投籃角度
籃球的投擲角度高低決定了球的運動弧線,我們一般劃分為低弧線、中弧線和高弧線,王寶剛在籃球教學中罰球的生物力學分析中認為,投籃低弧線導致入籃角小,不容易投進,應采用中弧線的投籃。而美國學者詹姆斯·海在根據公式確立入籃范圍時表示,高拋射角度造成高入籃角度,這是好的,但它對出手要求較高,這一點又不如低拋射角度。在精密計算之后,46°是可能命中的最小角度,73°則大致代表比賽中可能用到的最大出手角度,而不是大多數課題中所主張的“中弧線”或“高弧線”拋物軌跡。
通過對籃球定點投籃的生物力學分析,發(fā)現(xiàn)其動力來源于雙腳蹬地所形成的反作用力,形成于立腰、抬肘動作的完成,結束于出手時指腕的撥球;影響的外部干擾主要是空氣阻力;力點的關鍵在于髖、膝、踝、肩、肘、腕的密切配合;肌肉主要來自投籃時的原動肌牽拉,完成整個動作;近距離的投籃成功率高于遠距離投籃,呈非線性關系;出手角度46°—73°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