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觀察對象:欣欣
年齡段/班:中班
觀察時間:2019年3月11日
觀察背景:
在對欣欣家訪的過程中,欣欣媽媽問我:“每天我都給寶寶念故事,可是并沒有感覺到親子閱讀帶來的效果,欣欣對書不太感興趣,這是為什么呢?”我疑惑地看著欣欣媽媽,心里想:“怎么可能呢?”記得每次我講故事時,她都是聽得最認真的一個。每次故事講完以后,欣欣都搶著回答我的問題,根本不像是個對圖書沒有興趣的孩子。
觀察目標:
欣欣對閱讀圖書是否真的不感興趣。
觀察過程:
區(qū)域活動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欣欣選擇了圖書區(qū),于是我對她進行了仔細的觀察,欣欣站在書架旁選了一本《猜猜我有多愛你》的圖書,坐下來翻開書,一邊嘴里念叨一邊手指著圖書,我想走近點聽聽她在說什么,結果讓她發(fā)現(xiàn)了,便拿起圖書對我說:“老師,給我講故事吧!”于是,我一邊給她講故事,一邊引導她:“欣欣,你愛自己的媽媽嗎?你有多愛自己的媽媽呢?你能學學小兔子的動作做一做嗎?小兔子和大兔子誰的愛更多一點呢?說著就和她一起配合做起動作來了,之后欣欣對我說:“老師,你講故事比我媽媽講得好聽!”“那你媽媽是怎么講的?”“媽媽只是把故事讀給我聽就好了!”原來如此,我突然明白了欣欣媽媽的困惑。
觀察分析與反思:
3-6歲是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yǎng)孩子前閱讀能力的關鍵期。家長們都不愿意錯過這個時期,所以很重視親子閱讀。但是,由于不少家長不清楚親子閱讀的目的,沒有掌握親子閱讀的方法,因此存在著親子閱讀的誤區(qū):任由孩子們自己閱讀,讀或不讀家長不再管;催著孩子去讀,但不陪同;家長陪孩子共讀,但不與孩子互動。
欣欣媽媽顯然是進入了第三個誤區(qū),但她自己還沒有意識到,而孩子卻根據自己的感受做出了最直接的反應,只是家長沒有好好反思自己的方式方法,也沒有主動和孩子溝通,找出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辦法,而是一味地苦惱,向老師尋求幫助。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要通過觀察、了解幼兒,找出問題的癥結,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建議家長從以下兩點來改善孩子對書不感“興趣”的現(xiàn)象:
1.閱讀方式的多樣性
親子閱讀是父母與子女共同參與的活動,是個雙向活動,要相互交流。親子閱讀不是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也要求孩子給家長講故事,只有雙向互動,才是親子閱讀。在和3-6歲的幼兒進行親子共讀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和孩子互動。比如可以通過表演、討論的方法,可以利用語氣、語調的變化來吸引孩子的興趣。欣欣媽媽一味地為讀而讀,孩子肯定會膩,進而不配合。就“讀”而言,我認為也可以用多種方式共讀,比如:你一句我一句的讀,我?guī)е阕x,你帶著我讀等。
2.圖書選擇的多樣性
有的家長認為親子閱讀就是讀繪本,其實親子閱讀的內容很豐富,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道德故事、唐詩、兒歌、弟子規(guī)、百家姓、三字經、謎語、繞口令、童謠、科普知識等,這些幼兒讀物都是孩子的精神食糧,不可忽視,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