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駿
[摘 要] 剪紙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民間寶藏。在剪紙教學中,如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課堂的過程表現,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注重溫故而新知,那么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力。筆者在嘗試進行剪紙教學的四個步驟時,試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注重鞏固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把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奠定基礎和創(chuàng)新,提高剪紙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剪紙;思維;興趣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出花紋,用來裝點生活或者配襯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它交融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是民俗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民間寶藏,又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剪紙藝術品的視覺形象和造型形態(tài),蘊涵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表達了社會認知 、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等多重社會價值。當剪紙教學納入到教育教學中的時候,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還可以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特別是在小學教育,剪紙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和認知體驗。因為剪紙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釋放學生的無限潛能。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美術課程價值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興趣,提高審美能力。通過對民間剪紙藝術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在剪紙教學過程中,怎樣使學生對剪紙感興趣,營造剪紙藝術文化氛圍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剪紙體現了其天然優(yōu)勢。因此,美術教師應根據剪紙的特點,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和有節(jié)奏的設計。在二年級《百變團花》的導入階段,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
師:同學們,在老師這里有一個神奇的萬花筒,它里面有無數種美麗的圖案。你想看看嗎?請大家一起欣賞。
師:為什么這個小小的紙筒有這么神奇?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小結:原來萬花筒有幾張五彩紙屑和三面可以折射鏡子組成。當我們轉動萬花筒時,五彩的紙屑就形成一個個新的小圖案,通過三面鏡子的折射重復圖案后,就形成一個個新的、大的美麗圖案。這就是一個小紙管可以變成無數美麗圖案的秘訣。今天我們用這個原理學習制作美麗的 “百變團花”。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事物、發(fā)現事情真相的鑰匙。有了好奇心孩子才能會去思考,教師通過游戲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主動進入到剪紙學習中去。這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教學理念中的“動腦”和“動手”能力。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帶領學生欣賞剪紙作品。在演示階段,筆者采用現場魔術的形式,以不同的圖案設計和剪紙方法,顯示圖案連接或分散的演示。孩子們對教師的現場剪紙方法印象深刻,并立即點燃了對剪紙的興趣。
興趣反映了學習過程中最穩(wěn)定的因素,反映了學習中的積極主動性。筆者通過巧妙的情景教學和神奇的示范,帶領學生學習剪紙的變化,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并使接下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剪紙只是一個過程,通過學生作品的創(chuàng)作,傳達了學生的情感以及對剪紙的理解。學生的創(chuàng)作和表現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這種能力需要在后天的實踐中培養(yǎng),只有在剪紙過程中慢慢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再加上教師發(fā)揮其教學的主導作用,引導孩子主動地學習,久而久之就會使其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各種各樣的問題會經常出現,教師在耐心和學生一起尋找答案的同時,還要主動地問學生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教學,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對每個孩子進行客觀評價,找到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任務和目標,引導不同孩子積極學習,體驗不同的藝術效果,降低學習難度,樹立每個孩子學習的信心,有效地豐富孩子的剪紙知識,提高孩子的剪紙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創(chuàng)作是從靈感上來進行的,而靈感是需要激發(fā)的。在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驅動下,平常成人認為是普通的事物,在學生的思想里卻是十分新奇的,所以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好美術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便將來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教授教學內容的設計,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巧用對稱形》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讓學生在視覺上欣賞圖形,通過多媒體感受對稱圖形的美感。在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時,通過再次欣賞一定數量的精美的圖片——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對稱形,通過分步驟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更好地了解對稱形狀,從而建立學生的觀察意識。最后,讓學生根據多媒體課件的情況選擇喜歡的項目進行對稱剪紙,感受對稱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的協調,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欣賞體驗環(huán)節(jié),筆者分三個步驟進行:
1.出示問題:請你回想一下,生活中在哪里看到過對稱的圖形,它有什么作用?
2.看看生活中對稱形的妙用:環(huán)境裝飾中的對稱形,家居用品上的對稱形,服裝上的對稱形,藝術品中的對稱形。
3.分析作品:讓學生分析此件作品如何巧妙地使用對稱性。得出:巧妙運用色彩,巧妙運用圖案,巧妙運用形狀,巧妙運用寓意。
小結:對稱的形狀美化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世界增添了許多光彩。學生思考并說出他們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對稱形,并說出它所起的美化作用。
最后,在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帶領學生欣賞一些在生活中使用對稱設計的作品,如家居設計、建筑風格、園林風格等,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
四、課后鞏固,注重溫故知新
在美術教學中,由于教科書的教學內容難度較大,剪紙的內容較多,變化較快,形式新穎,創(chuàng)造力無限,這就要求美術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教授剪紙知識,同時有必要引導學生放學后鞏固剪紙知識。如筆者在《百變團花》一課結尾時,要求學生根據他們掌握的剪紙技術進行創(chuàng)作,以引導他們對剪紙過程及其技能知識進行有效鞏固。例如,團花可以有三折法,還可以有四折法、五折法、六折法……剪出的花瓣片數都不一樣。要求學生在課后與家長們討論剪紙的步驟,并完成一幅在下一課課堂上展示的作品。
剪紙藝術在教學內容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正漸漸地由單一的模式轉變成多元化模式,促使剪紙藝術在教學中更具有適應性、開放性、均衡性和綜合性。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更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把傳統剪紙和現代教學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剪紙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美術知識的樂趣,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動手動腦的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其能獨立、多方位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實現主動地學習。只有真正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實現小學美術教學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