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達
摘? ? 要:趙尊岳是民國時期重要的詞人、詞學家,曾師從況周頤學詞、治詞達十年之久,為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與研究奠定了基礎。他著作豐富,交游廣闊,曾參加多個詞學社團,與當時詩詞名家夏承燾、龍榆生、唐圭璋等人倚聲相和,探討詞學。趙尊岳的詞論在況氏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明詞并不疲蕪,并在考察歷代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填詞叢話》一書,形成了系統(tǒng)的詞體觀、鑒賞論與作詞法批評。
關鍵詞:趙尊岳;詞論;《填詞叢話》;詞體觀;詞史觀;作詞法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7.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9)03-0036-08
趙尊岳(1898—1965)原名汝樂,字叔雍,江蘇武進(今常州)人,齋名高梧軒、珍重閣,晚清民國時期著名詩人、詞人、詞學家。趙氏一族為常州當地望族,歷代名人輩出,如趙申喬、趙翼、趙懷玉、趙烈文、趙元任等人。據《趙氏支譜》載,可知趙尊岳為常州北門青山趙氏支系后代,即學遜支第二十一世。譜載:“汝樂,坦(趙鳳昌族名)長子,字叔雍,名尊岳。生于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十九日辰時。娶福建閩縣工部尚書王文勤曾孫女,署蘇松常鎮(zhèn)太分巡糧儲道仁東女。”[1]57該譜除趙尊岳卒年未錄外,所記信息均極具文獻價值,為考證趙氏生平、家世等資料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參考。趙尊岳之父趙鳳昌為晚清民國時期重要歷史人物,于1894年前后定居上海,趙尊岳青少年時期亦多生長于滬上。趙尊岳對故鄉(xiāng)懷有很深的情感,他在著作署名中常以“武進趙尊岳叔雍”自稱,撰文中則常稱“武進趙尊岳”,可見他的故土情結尤重。
趙尊岳師從況周頤學詞、治詞,在詞學研究方面具有傳承性與系統(tǒng)性,對詞之起源、體制、語言、意境、風格、立意、作法、源流,以及詞人、詞作品評等都有見解評論。趙尊岳曾在《南唐二主詞匯箋序》中寫道:“自元而還,迄于今日,以論詞筆,珠玉在前,未能或勝。若謂詞學,晚出欲精,何遽多讓。”[2]13序中他闡述了自己雖不能在創(chuàng)作上比肩前人,但愿以詞學為終生事業(yè)的決心。他編纂《明詞匯刊》《蕙風詞史》,創(chuàng)作《高梧軒詩全集》《珍重閣詞集》《和小山詞》,著有詞論《珍重閣詞話》(晚年改訂為《填詞叢話》)和《珠玉詞選評》,一生致力于詞學研究,終至碩果累累。
一 、趙尊岳的詞體觀
趙尊岳在常州詞派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寫作《蕙風詞史》《填詞叢話》等書,從而闡述了自己的詞體觀。趙氏認同“尊體”觀并推尊詞體是受況周頤影響的,而況氏又與王鵬運、端木埰交游往來,兼受臨桂詞派與常州詞派之影響。當時,海內詞家都推崇王鵬運、文廷式、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五大家,其中以王鵬運輩分最大、地位最尊,朱祖謀、況周頤都曾師事王鵬運。據《端木子疇與近代詞壇》記載:“吾鄉(xiāng)端木子疇先生,年輩又長于王氏,而其所以教王氏者,亦是止庵〔周濟(1781—1839),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號止庵,江蘇荊溪(今江蘇宜興)人,清朝詞人及詞論家〕一派。止庵教人學詞,自碧山入手。先生之詞曰《碧瀣詞》,即篤嗜碧山者。王氏之詞,亦導源于碧山。先生手書《宋詞賞心錄》以貽王氏。先生有作,王氏見即懷之。可見王氏傾倒先生之深。”[3]629可知,王鵬運受到端木埰的詞學影響,兩人又都曾受周濟影響,故亦屬于常州詞派的后學。趙尊岳《蕙風詞史》中記有“朱彊村翁自廣東學政還,即往來蘇滬間,吟嘯自適,與先生知好特深,蓋同研詞學于半唐者也”[4]81,證明況周頤與朱彊村兩人因有同窗之誼,故而關系密切。
(一)趙尊岳推尊詞體
趙尊岳曾說:“詞為天下之至文。”[5]232“尊體”最初從北宋蘇軾的創(chuàng)作實踐開始,龍榆生《東坡樂府宗論》說:“(蘇軾)于詞體拓展至極端博大時,進而為內容上之革新與充實,至不惜犧牲曲律,恣其心意之所言,詞體至此而尊。”[6]龍氏認為蘇軾的“尊體”是通過改變詞的創(chuàng)作內容,轉向家國抱負等厚重題材,抒發(fā)慷慨激昂等深沉情感,但常以犧牲曲律即詞的音樂性為代價,將詞從演唱文學變?yōu)榘割^文學,雖有瑕疵,卻也是對推尊詞體的重要實踐。自宋而至明清,詞創(chuàng)作漸漸衰微,但詞作數量不斷增長,同時詞學研究漸趨繁榮,諸多詞學研究流派不斷出現,如云間派、西陵派、常州派;論詞著作層出不窮,如《詞綜》《論詞絕句十二首》《詞選》等書。
趙尊岳不僅推崇“尊詞體”,他還繼承了常州詞派、晚清四大家“崇比興”“區(qū)正變”的主張,將詩騷比興的傳統(tǒng)引入詞體中,使詞體具有社會教化的觀念。曾謂:“承學之士,或視詞為至尊,申以意內言外之文,重以美人香草之喻;又或視之至卑,以為倡優(yōu)狎斜之所吟歌,狂奴蕩子之所托意。……斯得文心,即崇詞學。蓋不當以尊卑相黜陟也?!瓌t詞實出文心之至微,亦文體之至美,不待言已?!币约啊疤纫云澋老嗥谠S者,繼或有作,亦不敢不戒不工之詞,以污詞體兼辱長者之明教也?!盵7]153-158詳細闡述了詞體或尊或卑的原因,并提出作詞要有能“鉤其玄奧,出其智慧”,并且作詞既要工,又要表達思想情致。趙尊岳的填詞創(chuàng)作正是對他這種詞學思想的實踐。
(二)趙尊岳在《玉田生<謳歌要旨>八首解箋》中對詞韻、詞律、詞樂的演變進行了研究,闡述了詞逐漸與音樂脫離的原因
趙尊岳認為“宋人唱詞,源于唐人之唱詩”[8],將詞之唱法與詩之唱法聯系在一起,并說“現以七言詩入詞者,據譜尚有《柳枝》《竹枝》《小秦王》《瑞鷓鴣》等,當為同屬七言之譜?!盵8]以為例證,揭示了詞在音樂上與詩之間的相通之處。唱詞從唐五代興起,至北宋而繁榮,到南宋卻漸漸衰微。在趙尊岳看來,除了南渡之后樂譜遺失,還與雜居北曲的興起有關,他說“至南渡之后,永嘉雜劇,即為村坊俚曲,本無宮調,亦罕節(jié)奏,徒以取俾俗子士女之謳歌,所謂隨心令也。漸漸而羼入詞調,又以宮律相繩,而北曲代起,唱詞遂衰。”[9]48闡明了詩、詞、曲的遞進流傳與它們的相互影響,唱詞興起則唱詩衰微,唱曲流傳則唱詞遂少,這也才有了“玉田生偶遇能歌美成詞者,為詞張之,感喟交集,可以知已?!盵9]29的感慨。而清代文學家顧彩也曾說過:“詩亡而后詞作,非詩亡,所以歌詩者亡也。詞亡而南北曲作,非詞亡,所以歌詞者亡也。宋世之詞,皆登諸弦管;今則否矣。既不入歌,則當取其易于成誦者為之,安用彼佶屈聱牙者哉?”[10]95可與趙尊岳的觀點相為印證。對于詞調的異名,尤其是兩宋以后詞調數量越來越多,以致一調有數名,趙尊岳認為這是出于“好事者厭常,故為多歧,如《丑奴兒》即《采桑子》,《鳳棲梧》即《蝶戀花》,《百字令》即《念奴嬌》等。在諸公偶拈,不妨互異,既匯一處,便當從同。今皆正從一名,亦不注別名于下,蓋詞之工拙,無預此也。”[10]94-95故而,他提出詞的好壞在于詞之本身,而不在于詞調名稱,填詞時應將才華功底放在首位,煉字選調為次。
(三)趙尊岳對于作詞法最有心得
趙尊岳不僅對前人作品多有評論,還在詞體結構、體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一是他認為“體制亦益嚴,詞體亦益高”[11]215,作詞要遵守詞體格律,不能與作詩、作曲混同,要體現出詞的特色與雅致來;對于用“方言”“俳語”入詞,他的建議是如果沒有極好的才能則應避免使用。二是他認為判斷詞之優(yōu)劣就應該從詞之體制、品格、風度、氣度方面著手,詞之佳處則在于結構嚴謹、格調高雅、風度雅潔、氣度雍容。同時他還從“詞貴真”“貴神味”“尚風度”“養(yǎng)詞心”等方面詳加論述。再之,對于詞的題材選擇、謀篇布局、煉字琢句、用典及葉韻也有獨到的見解。
趙尊岳結合周濟“詞史”概念,寫作了《蕙風詞史》,將況周頤的詞創(chuàng)作與生平經歷聯系在一起,為我們研究況氏詞學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因此,趙尊岳的詞體觀、不僅歸納總結了前人的見解,而且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論述,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為詞學研究的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二 、鑒賞觀與批評論
趙尊岳對于詞人詞作的鑒賞與批評論主要保存于《惜陰堂匯刻明詞提要》《填詞叢話》兩部書中。《惜陰堂匯刻明詞提要》主要是評論明代詞人作品,《填詞叢話》涵蓋古今,內容廣泛,涉及到各個朝代詞作的結構、擇調、音律、句法、格調、詞筆等方面的品評。在晚唐五代詞人中,他看重溫庭筠、李煜之作;在宋,則重視晏殊、晏幾道、蘇軾、周邦彥、姜夔、王沂孫和吳文英等人;在清,則論王士禎等人。
(一)論唐五代詞
唐五代為詞之起源,趙尊岳曾謂“詞肇于唐,昌明于五代?!盵12]3在論述詞的發(fā)展歷程時,趙尊岳也往往以唐五代之詞為例,探究其于各個時代的變化,從唐五代“花間蕃艷”到北宋“平淡厚穆”,再至南宋之“沉郁纖麗”,以及對于明清詞作雖數量眾多,但佳作不及前代的原因也作出了自己的論斷。
論及唐五代詞時,趙氏的觀點與其師況周頤頗為相似,即認為“唐人蕃艷,十國沿而襲之”。[5]177在唐五代詞人中,趙尊岳重點論述了李白與李煜二人,認為他們以“至情”寫詞,故而感人至深。
李白之詞在詞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他的《菩薩蠻》《憶秦娥》常被作為詞調的開端而頗受學界重視。趙尊岳在評論李白詞作時,稱贊其詞作率出真情,善于使用淡筆白描手法來表現情感,如其所言:“太白‘月探金窗罅此等句法,為后人所未有。又‘夜夜長留半被,待君魂夢歸全出真情,遂不見其儇薄。非后人所易學,一學便失之纖佻傷格?!盵11]228文中也指導后人模仿填詞時應注意避免纖佻,間接說明了詞旨要厚重。對于《菩薩蠻》等詞作是否為李白所作,在無直接證據情況下,他說道:“寫凄愴之情而不出以淡筆真情,縱使讀來凄側,久觀更且索然寡味。太白‘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淡而真,意味深長,并在句字以外。允為百世之法,不必問其真贗也。”[1]228認為在詞作風格上具有著重要的開拓意義,能夠為后學提供很好的典范作用,則不必囿于詞作究竟為誰所作。
趙尊岳對于南唐后主李煜詞作的評價很高,并常以李煜詞作為參照來評論后世作品。如趙尊岳《珠玉詞選評》中對晏殊的《清平樂》之“綠波依舊東流”作解析時說此句“以‘依舊東流為歇拍,示此愁之永無可解,蓋用后主‘一江春水句”[13]155。再如,他在評論明代詞人曾燦《江城子》時稱其“‘聲聲畫角斷譙門,怕黃昏,又黃昏。半籠煙月無處不銷魂。故國音書云水隔,階下葉,落紛紛。澹宕中寓以家國之感,此蓋學南唐后主者,雖不神似,亦庶幾近之?!盵14]58文中反映了李煜在寫家國之感的題材上的開拓之處,以致后人評價此類作品時常與其相比。而李煜之所以能將感情的抒發(fā)通過填詞表現出來,一是出于詞人真心真情;二是他善于使用白描的手法來寫情,達到了文與情的相得益彰。故而趙尊岳道:“言情往往出以曲筆,藻飾紛如,其工者文情并茂,固不必論,不工者轉以文而傷情,后主‘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全用白描寫真情,視藻飾者,其高何止百倍?若藻飾而出于晦澀,則不足齒矣?!盵11]228
此外,趙尊岳還注意到了李煜使用方言俚語入詞的現象,如其所言“北宋人或以方言俚語入詞,蓋創(chuàng)之五代,后主‘沈檀輕注些兒個,蓋方言矣?!盵11]227趙尊岳并不反對這些俗語入詞,但他更為強調文辭所融蓄的感情必須真摯。如:
唐五代詞,間有以俳語入詞者,一則其時詞調初創(chuàng),尚無體格之可循,一則古人樸質,真情深味,實足以驅使俳語,以見其真。一真而百瑕可掩。迨后踵事增華,益趨靡麗,徒尚側媚,遺其樸質,詞格始為之卑。北宋柳七,黃九,尚偶以方言俳語入詞,幸其樸質猶昔,淳氣未漓,故未即以為疵累。下逮金元,曲語既興,詞曲界限忞然,自不更容淆雜。體制亦益嚴,詞體亦益高。操觚者身處千百年之后,固不得自托云謠以解其俳諧方言之失。(《填詞叢話·卷四》第209則)
言語之間,趙尊岳多次說明了情感真摯的重要性,并以北宋諸大家詞人為例,承襲唐五代詞之樸質,也能避免詞作流于艷俗。但至后代,詞作過于追求靡麗側媚,喧賓奪主,反而使詞中之情淪為附庸,詞體亦轉為卑下。同時,他還說“花間集多用濃艷之字,而筆墨足以驅遺,使不質滯”,強調了只有詞人自身的才華與詞筆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令詞作中的方言俚語、艷詞俗字表現出獨到的意蘊,且不流于下陳。
(二)論明人之詞
趙尊岳對于明詞的整理與評論可謂其平生一大功績。他之所以選定明詞為畢生研究方向,源于1923年況周頤對他的一番教誨,況氏說:“世薄明詞,而一朝文物所貼,廿葉蘭畹之盛,寧可以囿于了目,而漫致譏彈,彊翁結集,幸已觀成,曷不繼起匯刻明詞?”[15]16況周頤希望學生能將自己和彊村未能完成的事業(yè)繼承下去,也通過他的整理能使得明詞得到學界的正確評價和欣賞。也正因如此,趙尊岳對于明詞的論述較之清詞更為客觀與準確。
首先,趙尊岳通過研究反駁了當時詞學界多認為明詞“疲蕪”不值得研究的論點。如吳梅《詞學通論》即認為“明詞蕪陋”,劉毓盤則說“明詞不振”,這種否定明詞的觀點一直持續(xù)至民國。趙尊岳對此不以為然,并以他所匯輯的明詞作為依據,認為此說法以偏概全。他曾謂:“明詞疲蕪,學者所共譒。惟其疲也,咸不之重,亦惟不之重,而日趨于散佚,即今不圖,后難為繼。且詞學莩甲于唐,昌明于宋,而重振于清。元詞百余家,已入彊村之林,明詞則尚未有計及之者。以流派言,由宋而清,勢不能奪明之席;以詞言,亦披沙揀金,往往得之,未可概以疲蕪為言。”[14]49此一段話,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了詞的整體發(fā)展脈絡,指出明詞的價值不僅僅是使詞之流變有據可依,同時明詞本身也具有研究意義。
而且,由于明人在詞學觀念上深受前人“詩尊詞卑”的觀點束縛,認為詞為“小道”,以輕慢和隨意的態(tài)度來對待詞體。如陳霆在《渚山堂詞話》中稱“詞曲與道末矣,纖言麗語,大雅是病”[18]347,還有何景明、李夢陽、楊慎等人皆持有類似觀點,認為詞為“小技”,注重詩骨,對詞體嚴加排斥。況周頤也曾認為“明已來詞纖艷少骨,致斯道為之不尊”[18]4428。故而明人在認識和創(chuàng)作上未能給予詞足夠的重視。趙氏還指出明代南北曲對于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一是承繼元代的曲之流行,掩蓋了詞作的光輝,“明人既以南北曲見長,詞藝遂為所掩。此學者談曲,多主于朱明,而詞即歸之于趙宋?!盵16]10;二是詞人自身的曲之創(chuàng)作,間接影響了詞作的格調。故如其所言:“明詞不尚,實惟南北曲有以掩其盛名,亦正惟南北曲有以亂其風格耳?!盵15]21
趙尊岳對明詞的研究還不僅于此,還有他在《明詞匯刊》中留下的校勘心得,包括對詞籍之版本、敘錄、作者等方面的精深考證與見解。上述為趙尊岳對明詞之整體評價,是他對明詞的正名之論,其中許多成就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三)論清人之詞
清代詞壇花團錦簇,詞作數量達到又一高度,據《全清詞》一書不完全統(tǒng)計:收錄詞人一萬余人,詞作三十萬首以上。早在民國時期,清詞就已受到學界重視,趙尊岳之好友葉恭綽所編纂《全清詞鈔》一書收錄詞人3 196位,詞8 260首,亦為可觀。對于清詞的各個時期的發(fā)展狀況,趙尊岳常從整體上論述其特色。
趙尊岳受彊村影響,崇尚清真、夢窗之詞,強調音律,故對于清詞觀點難免有偏頗之處,認為清詞滑率佻冶。他認為:“清人詞亦往往欲托體北宋,然終一間未達,神貌俱遜?!迦藙t淡即滑率,濃更佻冶,雖或步趨北宋,每有毫厘千里之失。初學者不宜多所涉歷,恐為熏染,難于解脫。”[11]212文中認為清代詞人多師法北宋,神貌卻遠遜于宋人,詞筆或濃或淡,不能很好地表情達意。并說學詞者不宜多讀清詞,恐其受到熏染,無法解脫,持見之偏頗處可見一斑。
其亦有云:“清詞質本空疏,貌為側艷,外飾俊語,內乏濃情。而又自以俊語為濃情,于是其失諸偽與失諸輕者,兩害厥同。夫內無干骨,徒事皮相,而又欲試去其粉黛藻飾,以自比于濃摯情真,天下固有是理耶?[11]212……有清自阮亭好以疏秀取勝,翕然成風。此后風度佳者亦多蹈纖懦之失,以至詞家重拙之妙諦,蕩焉無存。操觚之士,無不求于清空中作綺語,能搖曳而不能雍容,以自名其風度。[5]177”趙氏認為清詞質本空疏,徒具詞之外表而缺乏真情,流于“偽”與“輕”之境。后又對清初詞風、浙西詞派等多有批評之語,認為清初詞纖懦有余,浙西詞無雍容之度,陽羨詞又矯枉過正。
故而,趙尊岳又言:“茗柯先生出拯其弊,詞學固為之增重,詞法亦歸于雅正,百年陋俗,從而改觀,常州詞派之有功蘭畹,可以想見。自茲而后,言詞者多宗常州,言常州者多力戒纖懦。然辛、劉之末流粗陋之弊,或尚不能盡除,咸同以來之詞集,偶一取讀,便見其失矣?!盵5]177文中贊頌了張惠言的詞學成就,認為張氏糾正了流弊,使詞法復歸雅正,也贊揚了常州詞派的功績以及對后世的重要影響。他曾對各朝之詞做了這樣的論述:“北宋以骨干清遒詞藻流美為尚,南宋又少事麗密。元詞較疏朗。明人最蕪。清初則綺靡,既則獷鄙,至道光常州派出,始復于雅正。”[5]177而正如其言,常州詞派之“尊詞體”“比興寄托”“意內言外”的主張得到詞學界的認可,并逐漸成為詞壇主流。
趙尊岳在清代詞人中論述不多,在清前期他評價了王士禎之詞,其言:“有清自阮亭好以疏秀取勝,翕然成風。此后風度佳者亦多蹈纖懦之失,以至詞家重拙之妙諦,蕩焉無存?!?[5]177稱贊了王士禎的疏秀詞風,以及后來詞風纖懦的不足。另外,他還評價了納蘭容若之詞,他說:“詞語尚華貴,雖愁苦之音,亦當以華貴出之,不同詩之郊寒島瘦、窮而后工也。小山、飲水,六百年間,方軌并駕,首由于此?!盵19]77從中可以看出趙尊岳認為詞語“尚華貴”的主張,即使是寫哀情也應如此,以致這也影響了他自身的創(chuàng)作,況周頤就曾評價其詞“方飲水之華貴”[7]1。他將容若與小山并提,可見他對兩人的尊崇,可惜他對納蘭的評論不甚多。
三、作詞法批評
(一)趙尊岳精于詞學理論研究,強調詞之章法理脈
要求學詞者在精讀古人優(yōu)秀詞作的基礎上,理解古人之詞法,在詞之起拍、過拍、煞尾等方面巧妙安排,逐漸形成“詞心”,同時也要掌握一些轉折、含蓄、寄托的藝術手法。如:
填詞構思,自有預定之章法為步驟。然隨作又往往隨改,隨改隨勝,有時又以就韻而不得不并改其句意,此固無定律可言。至構思于走筆之前,每似意冗,迨落筆后錘煉所有之精意,約之為數語,語自精勝,然又每患意少矣。[5]164
章法無定則,要以理脈可通為主。一切草蛇灰線之隱現,布局者當自定之。何處應起,何處應伏,何處明寫,何處暗寫,能使之停勻妥順,即章法之所在。[19]77
文中趙氏對詞之章法作了系統(tǒng)的論述,一是強調了詞法對于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是詞的整體的外在結構形式,要盡量做到結構嚴謹,但也不能拘泥于詞法。對于詞法的重視,是晚清民國時期詞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蔡嵩云亦認為“慢詞作法,須講義法,與古文辭同。”[18]4905趙氏也認為不能忽視詞之“理脈”,它是詞的內在結構,是詞人個人才情的具體表現,運用得宜自可獨創(chuàng)詞法,超脫于詞法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二)趙尊岳對詞作感情的抒發(fā)、藝術手法的表現,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他認為每一種題材所要表現的主題各一,因而采用的表達方式、感情色彩也應該有所區(qū)別。因此,他引用了顧彩的一段話:“善于詞者,命意欲高,亢激不可;選語欲麗,雕琢不可;措詞欲近,俚俗不可;設色俗鮮,堆砌不可;下字欲雋,纖巧不可;言情欲深長,淫褻不可;吊古欲慷慨,咆哮不可;詠物欲精綢,穿鑿不可;贈答欲婉摯,率直不可;寫景欲清新,平弱不可;擬古欲镕化,蹈襲不可;命意欲貫穿,敷演不可;押當韻欲穩(wěn),強葉不可,短調欲簡警,庸淡無奇不可;長調欲頓挫,頭上安頭不可。至于用字犯重,亦當避之,有意而犯無妨也?!盵10]從詞之命意、選語、措辭、設色以及言情、吊古、詠物、贈答、寫景、擬古等方面詳加論述,也指出學詞者應該避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