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宇 喻惟
摘 要 通過不同石灰用量(單因素)、不同石灰用量與肥料減量(多因素)對比試驗,探索萬載縣晚稻在施用一定量的石灰,并相應減少一定肥料用量的情況下,晚稻的增產效果以及土壤pH值、土壤堿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變化情況。結果表明,每667 m2增施30~50 kg石灰,減肥量不超過10%時可使晚稻有效增產。
關鍵詞 晚稻;增產試驗;江西省宜春市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14
為緩解農田土壤普遍存在的酸化問題,防控農田重金屬污染,通過不同石灰用量對比試驗(單因素)和不同石灰用量與肥料減量對比試驗(多因素),驗證和評價農田晚稻施用一定量石灰,并相應減少一定肥料用量對水稻的影響,為推廣“一斤石灰一斤糧”增產行動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試驗石灰為生物石灰,供試水稻品種為五豐優(yōu)T025。
1.2 試驗地點和土壤條件
試驗地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南垣鎮(zhèn)南垣村2組,地塊整齊、平坦,肥力中等,具有代表性。土壤為中潴灰潮砂泥田,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為48 g·kg-1,堿解氮為166 mg·kg-1,速效磷為20.1 mg·kg-1,速效鉀為72 mg·kg-1,pH值為4.8。
1.3 試驗設計
1.3.1 不同石灰用量對比試驗(單因素)
設置5個基本處理,不設重復,各處理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為33 m2。處理1為常規(guī)處理+石灰50 kg·667 m-2;處理2為常規(guī)處理+石灰40 kg·667 m-2;處理3為常規(guī)處理+石灰30 kg·667 m-2;處理4為常規(guī)處理+石灰20 kg·667 m-2;處理5為常規(guī)處理CK(即不施用石灰)。
施用方法為先做圍埂,將石灰均勻撒施于小區(qū)內,3天后施基肥并移栽。試驗區(qū)四周為排灌溝和保護行,保證每個小區(qū)單灌單排。
1.3.2 不同石灰用量與肥料減量對比試驗(多因素)
小區(qū)試驗設10個處理,每小區(qū)面積為35 m2,不設重復,各處理隨機排列。處理1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50 kg-10%肥料用量;處理2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50 kg-20%肥料用量;處理3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50 kg-30%肥料用量;處理4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40 kg-10%肥料用量;處理5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40 kg-20%肥料用量;處理6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40 kg-30%肥料用量;處理7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30 kg-10%肥料用量;處理8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30 kg-20%肥料用量;處理9為常規(guī)處理+每667 m2石灰30 kg-30%肥料用量;處理10為常規(guī)處理CK(即不施用石灰)。施用方法同上。
1.4 試驗實施
于7月3日播種,采用塑料軟盤播種育秧;7月27日手插移栽,每667 m2栽14 000株;10月28日收獲,各小區(qū)單打單收。在水稻生長期間進行野外調查,主要調查水稻品種、播種期、移栽期、栽插密度、返青期、始蘗期、盛蘗期、有效分蘗終止期、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等水稻生理指標;肥料、農藥等投入品品種、用量和施用時期和農田灌溉情況等農事操作;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調查數(shù)據(jù)。
試驗前和收獲后分別檢測土壤pH值、有效養(yǎng)分和有機質含量變化情況;對植株株高、穗長、每667 m2有效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質量、產量等經濟性狀進行考種及對大田實割實測。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石灰用量(單因素)試驗結果與分析
2.1.1 不同石灰用量(單因素)對晚稻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不同石灰用量對晚稻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見表1。根據(jù)試驗測產結果,處理1到處理4共4個增施不同量石灰的田塊均比對照(處理5)增產,每667 m2增產量為17.68~34.3 kg,增產率為4.09%~7.94%。說明石灰起到了很好的增產效果,且施用石灰的水稻生物學性狀均優(yōu)于常規(guī)施肥。
2.1.2 不同石灰用量(單因素)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不同石灰用量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見表2。施用石灰可以改善土壤環(huán)境,遏制土壤酸化,防控農田重金屬污染。晚稻施用石灰區(qū)與對照區(qū)對比,施用石灰處理對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堿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起到了明顯促進作用。
2.2 不同石灰用量與肥料減量(多因素)試驗結果與分析
2.2.1 不同石灰用量與肥料減量(多因素)對晚稻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不同石灰用量與肥料減量(多因素)對晚稻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見表3。表3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處理1每
667 m2有效穗數(shù)、株高、穗長、實粒數(shù)、結實率、產量等指標明顯優(yōu)于處理10,說明增加石灰50 kg,減少肥料10%的水稻生物學性狀及產量優(yōu)于常規(guī)施肥;處理1至處理9(增施石灰處理)結實率都高于處理10(常規(guī)施肥處理),說明石灰對提高水稻結實率有較大影響。另外,從水稻生長過程來看,每667 m2施用生石灰40~50 kg,水稻葉片挺直、光滑,落色較好,病蟲害明顯減輕;從產量來看,處理1產量明顯高于處理10,說明施用石灰50 kg并減少10%肥料用量對于水稻增產效果明顯。
2.2.2 不同石灰用量與肥料減量(多因素)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不同石灰用量與肥料減量(多因素)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如表4所示。通過表4可以看出,施用生石灰后,可有效改善當季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當季pH值,促進土壤中堿解氮、有效磷的釋放利用。
3 結論
增施石灰對晚稻具有較好的增產作用,能夠有效增加有效穗數(shù)與每穗實粒數(shù)。從本試驗結果看,每667 m2增施30~50 kg石灰,減肥量不超過10%時,對晚稻有較好的促進增產作用。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