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小學的實驗課上,全班九成以上的學生不認識白蠟燭,說是塑料條。還有中學生作文寫秋天割麥子,搞不清小麥收獲的季節(jié)。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缺少關注,也有人認為這些“常識”對于新時代的青少年而言已經過時,不值得大驚小怪。
@東原 如果連蠟燭都不認識,那以后的學生讀到“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會不會只覺得意境很美,卻不知道詩人說了什么。同樣,天天吃著白米飯,卻沒見過稻田,難道不是一種缺失嗎?年輕一代對新事物的敏銳感固然值得嘉許,但是也應該有補齊生活閱歷短板、加強自己動手能力的覺悟。我們的教育者,是不是也應該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讓孩子們成為更鮮活、更接地氣的人。
@雅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世界,如今的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白蠟燭,不認識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常識”不是一個恒定不變的概念集合。上一代人也許從小就見過白蠟燭,而現在的孩子要吃一頓燭光晚餐才能知道這回事。知識的傳承本來就有著優(yōu)先性和緊迫性的區(qū)分,因為學生“不認識xxx”就大驚小怪、驚呼常識教育失敗的論調,恰恰違背了知識傳播和教育教學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
@曲線周 我們的社會正在以我們難以感知的迅猛速度更新?lián)Q代,一些在我們看來的常識與課本知識對于生長在新時代的青少年而言的確已經成了過時的內容甚至歷史。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過,家長們可以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知識普及,就好比生活中難以見到的白蠟燭,只需要家長將燈關掉,拿出一支,在黑暗中點燃并講解給他們聽就好。相信那一刻,家長們點燃的不光是蠟燭,更是孩子們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