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短篇小說《紫荊園之戀》通過描寫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春天里南方羊城一對大學生的戀愛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恢復高考后新一代大學生向往文明,追求知識,融入改革開放大潮的精神風貌。故事真實感人,時代背景突出,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深厚的紀錄與傳承價值。小說在《湛江文學》今年第六期發(fā)表后,引起讀者的共鳴,現(xiàn)將文藝界的部分評論奉獻給讀者。
劉文艷(遼寧省作協(xié)原主席):一部難得的好作品
丘克軍的短篇小說《紫荊園之戀》通過三個年輕人,懷有不同理想、不同世界觀、不同追求,走上不同道路的生動感人、發(fā)人深省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富有理想,崇尚科學,追求知識,刻苦鉆研,勇于探索,努力拼搏,遠離庸俗,自尊自愛的兩名大學生的典型形象。特別是用濃重的筆墨描寫了兩個大學生志趣相投,心靈默契,拋開世俗觀念,相知、相戀、相愛,終成眷屬的故事。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年輕人真誠、淳樸、本真,為國家為民族不懈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
這部作品寫了作者熟悉的生活,融入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藝術地再現(xiàn)了20個世紀80年代青年人純真、質樸、執(zhí)著、浪漫的美好生活畫卷,以質樸靈動之筆勾勒出了那個時代多側面的社會真實生活畫面。讀來親切感人,回味無窮。
這部小說內涵豐富,立意深遠。構思精巧,情節(jié)生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描寫細膩真實,語言清新、質樸、流暢。人物個性鮮明,形象生動鮮活,有立體感。是一部難得的好作品。
石一寧(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民族文學》主編):寫實的筆法,從容的節(jié)奏,恰當的分寸,沖雅的格調
丘克軍的短篇小說《紫荊園之戀》,以廣州Z大學中文系一對分別是1977、1978級學生的戀情故事,再現(xiàn)了改革開放發(fā)軔時期大學校園與社會面貌。男女主人公國君與蘇玫都曾是上山下鄉(xiāng)知青,歷經滄桑的他們格外感恩時代的巨變,也格外珍惜大學的求學時光。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共同興趣使兩人漸生情愫最終相愛,但國君承受著要與漂亮而少文的原女友分手的壓力,蘇玫背負著曾經失貞的不堪回首的沉重過往……小說樸素而富于書卷氣,以學風漸濃的大學校園輻射正在開新領域的時代生活;并以溫婉細致的敘事,將一種以精神契合為追求的愛情昭示于讀者面前。寫實的筆法,從容的節(jié)奏,恰當的分寸,沖雅的格調,使作品以愛情故事包裹的人生哲學如春雨般滋潤人心。
安亞斌:(中國作協(xié)中華文學基金會副秘書長):寓紀實于虛構 化歷史為情節(jié)
《紫荊園之戀》以一對青年大學生的戀愛故事,復現(xiàn)歷史轉折時期的春潮激蕩和風云際會。小說男主人公國君,是一名追求理想的有志青年,本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輕松抱得美人歸,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大學同學蘇玫,國君棄“明”投“暗”的情感抉擇,反映的恰是新時期知識青年“不忘愛情初心,牢記讀書使命”的理想價值擔當和宏大人生抱負。
文學刊物、流行歌曲、新潮時裝……,小說通篇連綴的帶有年代印記的文化符號,既洋溢著濃郁的時代氛圍,也傳遞出20世紀80年代特有的浪漫氣息。小說寓紀實于虛構,化歷史為情節(jié),語言平實,結構簡樸,于以小見大的敘事中展露動人力量,在人物臉譜類型化的塑造中顯現(xiàn)質樸情懷。
詹秀敏(花城出版社原社長):寄望能在更多以廣東為題材的小說中照見歷史,擁抱未來
《紫荊園之戀》以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南方城市作為背景,描寫了一對在著名高校里學習的天之驕子,突破了思想的禁錮,將彼此確認為學術和人生的伴侶。小說以愛情故事為線索,刻畫了一批成長于新舊思潮交替時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風貌。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之下,他們有理想,有擔當,面對過去生活對其造成的傷痛,依然選擇積極擁抱愛與光明。司湯達曾提出:“小說,是一面鏡子,鑒以照之,一路行去?!毙≌f要像鏡子反映行進的現(xiàn)實,反映社會生活。于是我們在作者筆下看到了改革大潮中的人物的命運變遷,看到了青春的力量,也看到了時代的發(fā)展。40年前,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40年后,粵港澳大灣區(qū)是改革開放再出發(fā)的新起點。我們寄望,能在更多以廣東為題材的小說中照見歷史,擁抱未來。
李賀(南方傳媒學院執(zhí)行院長):我被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所感染和打動
我是丘克軍這部小說的頭一批讀者之一,當我欣喜地一面捧讀、一面就被這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所感染和打動。小說的背景真實親切,是在中大校園中傳揚了30年的感人愛情故事。在丘克軍筆下,這個故事有了更生動的演繹和時代氣息濃郁的更真實的描述。一系列特有的時代特色的語言和風物描寫把人一下帶到了火熱的20世紀80年代。那是改革開放萬物復蘇之年,一切都是新鮮美好的,每個人都懷著希望上進,丘克軍寫出了作為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大學生的奮進和選擇,充滿正能量和主旋律!而且他將故事演繹得波瀾起伏、跌宕鏗鏘。相信作品面世后會引發(fā)一代人的追思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