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楠 姜 男 孫 俐
(天津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天津 300070)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lián)的飛速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逐漸成熟,高?!靶畔⒒@”“數字校園”建設方興未艾[1-3]。2017年1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印發(fā)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提出要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4],重點提出鼓勵教師使用網絡在線平臺進行授課,借助MOOC教學、微視頻和基于虛擬仿真實驗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對線下教育資源的互補和優(yōu)化。網絡在線學習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內容,改變了學習載體,擴大了學習環(huán)境,也使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漸更新,形成了新的學習思維和學習特征[5-6]。與此同時,由于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缺乏必要的、正確的引導,各種學習特征的形成也伴隨著各種各樣問題的出現,例如網絡依賴、碎片化學習、多路徑學習、自主學習傾向明顯等問題。這些特征是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的自然選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當前必須針對大學生的網絡在線學習特征因勢利導,才能促進大學生形成自覺的信息化觀念和意識,培養(yǎng)信息處理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有效學習。本研究基于文獻計量學,對我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的文獻進行篩選,系統(tǒng)梳理我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的影響因素,以期為優(yōu)化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策略提供依據。
以中國知網、萬方網和維普網(自建庫至2018-11-01)作為數據來源,進行系統(tǒng)跨庫檢索文獻,跨庫選擇期刊及特色期刊全文數據庫、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式及檢索對象如表1所示。
1.1.1 文獻納入標準
①與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相關的文獻;②中文文獻;③文獻類型為期刊論文或學位論文。
1.1.2 文獻排除標準
①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②對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分析較少的文獻;③綜述類、會議類、公報類文獻。
1.2.1 文獻的篩選、資料提取及質量評價
對檢索數據去重合并,下載全文后進行篩選,剔除與主題不相關的、無法下載全文的、綜述類、會議類、公報類文獻資料;將合格文獻資料導入到Excel中,提取信息包括納入文獻的題目、作者、第一作者單位、發(fā)表時間、文獻類型、收錄期刊、關鍵詞、研究類別、研究區(qū)域、基金來源、影響因素匯總分層。文獻資料提取由兩位研究者獨立提取,如遇提取結果有爭議的文獻,尋求第3位研究者的幫助,共同討論并查閱原始文獻后確定。
1.2.2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獲取的資料進行計量分析,利用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和中國知網的可視化分析功能對文獻進行計量學分析。
數據庫初步檢索共獲得文獻1 640篇,最終納入合格文獻93篇,其中期刊文獻57篇(61.3%),學位論文36篇(38.7%)。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2.2.1 發(fā)表時間
我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的文獻最早發(fā)表于2007年。截止到2018年11月1日,共計發(fā)表相關文獻93篇,文獻分布情況見圖2。
圖2 2007-2018年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文獻分布
2.2.2 基本特征
研究納入的93篇文獻基本特征包括研究機構來源、研究區(qū)域、基金來源以及發(fā)表期刊,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2.2.3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
將納入研究的文獻關鍵詞按照出現頻次進行統(tǒng)計,將出現頻次≥8次的高頻關鍵詞進行提取,最終提取出8個高頻關鍵詞:學習過程、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學習效果、自主學習、在線課程、自我效能感、學習行為出現的頻次較高,分別為38、21、19、17、17、13、13、12次。
通過中國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繪制出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結果顯示,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學習過程與在線課程共現次數較高,分別為11、8、7次(圖3)。
通過對93篇文獻中的影響因素進行歸納總結,我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類,其累計出現頻次分別為249次(52.0%)和230次(48.0%),影響因素的分類情況具體見表3。
表2 2007-2018年我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文獻基本特征
圖3 納入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表3 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分類
我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07年開始,逐年增長,期間出現3個高峰期,分別為2012年、2014年和2017年,這可能與2012年國家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中提出,要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完成教育全面改革和創(chuàng)新;2017年1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印發(fā)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政府和各地區(qū)的關注和推動有關[1-3]。本研究納入的文獻中,57篇(61.3%)來源于高??蒲袡C構,其余均為碩士和博士論文(38.7%),原因在于高校科研機構人員理論基礎扎實,對政策理解較為透徹,能夠把握工作重點;碩士和博士參與網絡學習機會較多,作為在線學習主要參與者,對網絡在線學習的現狀和影響因素有比較直觀的看法與見解。本研究結果顯示,46篇(49.4%)文獻研究區(qū)域為東部地區(qū),這與東部地區(qū)經濟水平較高、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開展較好有關。
通過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可以看出,最核心的關鍵詞分別是學習過程、學習成效、學習動機,網絡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是同樣的發(fā)展進程,首先需要存在合適的學習動機,進而產生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最后用合理的標準去評價學習的成效,因此學習過程處于關鍵詞核心地位,學習成效和學習動機是目前我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影響因素相關的研究熱點。在線課程的出現無疑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也使得在線學習在我國高等教育界日漸風靡,尤其是對于正處于接受知識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在線學習已然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一種正常方式。了解有關關鍵詞,有助于知曉研究熱點,為將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方向,也可為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提供參考依據。
詳細歸納總結納入文獻中提出的所有影響因素,結合有關文獻的分類方法,系統(tǒng)歸類提取可得,影響我國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的因素主要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中,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出現的頻率較高。一般情況下在線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越強,對學習時間的管理和任務完成情況的自我監(jiān)控越好,就越能保證學習過程的良好體驗,從而擁有較高的滿意度,也可以促進更有效的網絡在線學習[7]。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學習者也能有更高效率的學習,獲得更滿意的學習體驗,會有更高的感知易用性的感知有用性,從而促進其更好的繼續(xù)使用網絡學習[8]。外部因素中,平臺技術因素、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師生交互、資源內容和質量出現頻率較高。教師通過答疑、討論、反饋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存在進而提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9]。好的教師支持會增加學生的在線參與度。同樣,教師反饋的時間和內容對構建持續(xù)在線學習課程也尤為重要,相比于冗長的集體反饋,學生更傾向于個人反饋[10]。網絡平臺系統(tǒng)的完善也不容忽視,一個穩(wěn)定完善的學習平臺和網絡環(huán)境,使得學生學習更加方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學習效率,認識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從而提高學生的網絡在線參與度[11]。
3.4.1 學習者層面
3.4.1.1 激發(fā)和保持學習動機
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差異性和自主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位于網絡學習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最后要鼓勵適當地外部學習誘導,由外而內激發(fā)和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
3.4.1.2 提高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
提高網絡學習平臺的易用性,消除學生對于網絡學習的焦慮和恐懼,使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產生自信。其次,要增強學生網絡學習成功的體驗,設置符合學習者自身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積極反饋。最后,教育者要巧妙運用言語說服,增強學生網絡學習自我效能感,引導學習者正確歸因成敗,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增強努力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3.4.1.3 加強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加強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自我調控能力,面對紛亂的網絡誘惑,學生要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增強自律能力,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審美情趣,發(fā)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正確使用網絡。
3.4.2 平臺與工具層面
保證網絡學習平臺的穩(wěn)定性和完整性,與教學任務相匹配,定期對平臺中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改進,提高感知易用性,以激發(fā)大學生網絡在線學習的積極性。凡是實施網絡教學的教室一定要保證是多媒體教室并且網絡暢通,學生課下的上網環(huán)境如宿舍和圖書館等也要進一步優(yōu)化,上網費用要進一步優(yōu)惠,使廣大學生沒有后顧之憂[12]。
3.4.3 教師層面
教師雖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和權威,但卻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和協(xié)作者。教師要不斷反思教學,積極探索改進,引導學生過渡,防止學生出現新的兩極分化或產生抵觸情緒[13]。主動研究學習者的特征,研究教學策略,設計教學資源和活動,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角色,加強教學互動,重視學習激勵,充分調動學生網絡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
3.4.4 學習資源層面
學習資源作為網絡在線學習的主體部分,保證學習資源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是必不可少的,要注重學習資源的及時更新,善于把精品的在線學習資源分享到網絡教學平臺,保持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資源的新穎性,以激發(fā)大學生的網絡在線學習興趣[14]。設置較為寬松的學習時間,允許大學生以多種方式完成課程任務,多增添有趣味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