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超 毛德文 覃 倩 石清蘭 柏文婕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廣西南寧 530222;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肝病科一區(qū),廣西南寧 530023
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地區(qū),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為3000 萬,每年約100 萬人死于HBV 相關的終末期肝病[1-2]。在我國乙型肝炎相關肝衰竭占整個肝衰竭的90%以上,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最常見的類型,目前對于ACLF 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肝移植術、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是治療本病的最有效方法,然而高昂的醫(yī)療費用,肝源及血漿的缺乏限制了其臨床的廣泛應用。因此,探尋有效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及早緩解疾病進展、降低病死率、研究治療機制是目前研究的緊要目標。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ACLF 患者的效果日益凸顯,已有大量文獻研究及報道表明,中醫(yī)藥在治療肝衰竭方面存在明顯的優(yōu)勢,并得到了廣泛認可。溫陽化瘀退黃方是在肝衰竭“毒邪-毒濁”病因學說基礎上由解毒化瘀顆?;痉交枚鴣恚我苑鲫柵嗤?、解毒化瘀退黃,長期應用于臨床治療ACLF,在促進黃疸消退和降低肝衰竭的病死率方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溫陽化瘀退黃方治療乙型肝炎相關ACLF 的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3 月~2018 年3 月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肝病科就診的70 例乙型肝炎相關ACLF 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9 例;年齡31~71 歲,平均(47.8±10.8)歲;18 例早期,9 例中期,8 例為晚期。觀察組男25 例,女10 例;年齡28~72 歲,平均(48.6±9.2)歲;早期16 例,中期12 例,晚期7 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符合2012 年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提出的ACLF 診斷標準[3]:①極度乏力,消化道癥狀明顯;②黃疸迅速加深,血清總膽紅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 倍或以每日1 倍標準值上升;③排除其他病因導致的出血傾向,凝血酶原活動度(PTA)≤40%(或INR≥1.5);④失代償性腹水;⑤伴或不伴有肝性腦病。
符合《黃疸診療指南》[4]中有關黃疸的內容,中醫(yī)辨證分型屬陰陽黃證,以身、目、尿黃為主要表現,伴痞滿食少;可有輕微的口干和/或口苦;舌淡或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或白膩,或淡黃膩;舌下脈絡迂曲、紫暗,病程稍長。
①入組患者符合2012 年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提出的ACLF 診斷標準及符合《黃疸診療指南》[4]中有關黃疸的內容,中醫(yī)辨證分型屬陰陽黃證;②入組患者年齡18~75 歲;③入組患者均為HBV感染患者;④入組患者意識清醒,自愿參與本項研究,對本次調研過程、方法清楚明白,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合并甲、丙、戊、丁型肝炎者;③合并心腦血管血液系統等原發(fā)或繼發(fā)性疾病者;④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或合并其他腫瘤疾病者;⑤合并有精神、癲癇等神經方面疾病而不能自我約束者。
①納入后發(fā)現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予以剔除;②納入對象未按研究方案用藥者予以剔除;③住院治療不足2 周者予以剔除;④資料不全難以判斷療效者予以剔除。
對照組:予西醫(yī)綜合治療,基礎治療:予復方甘草酸單銨注射液(生產商:長春長慶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號:H22026215)護肝降酶、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生產商:重慶藥業(yè)制藥,批號:H19991067)護肝、注射用促肝細胞生長素(生產商:廣東省藥物研究所制藥廠,批號:H20053154)促進肝細胞生長、前列地爾注射液(生產商: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號:H20094203)改善循環(huán)、恩替卡韋分散片(生產商: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20100018)抗病毒治療等。一般支持治療:盡量臥床休息;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適量蛋白質飲食,進食不足者可予靜脈補充足夠液體及維生素;控制低蛋白血癥,采用血漿及人血白蛋白支持療法,必要時可行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預防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及時對癥處理,防止低鈉、低氯、低鉀血癥和堿中毒的出現。防治并發(fā)癥:密切觀察患者病情,預防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感染等常見并發(fā)癥。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自擬方溫陽化瘀退黃方,溫陽化瘀退黃方由茵陳30 g、附片10 g、白術12 g、赤芍30 g、虎杖10 g、丹參20 g、郁金15 g、葛根10 g、薏米30 g 組成,患者伴高度腹脹者加萊菔子10 g、沉香10 g;伴皮膚瘙癢者,加牡丹皮10 g、秦艽10 g;伴鼻齒衄血或肌膚瘀斑者,加紫草10 g、白茅根10 g;伴發(fā)熱者,加黃連6 g、黃芩10 g、梔子10 g;伴熱毒煽動肝風而見顫動、抽搐者,加羚羊角15 g(先煎)、鉤藤20 g、珍珠母20 g。用法:每日1 劑,水煎200 mL,分兩次溫服,統一由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煎藥房煎成。兩組患者療程均為8 周,觀察24 周。
1.8.1 臨床癥狀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評定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患者身目發(fā)黃、神疲乏力、納呆食少、情緒抑郁、腹脹如鼓、口苦、大便秘結、尿黃、厭食油膩、水腫、小便不利等11 個癥狀進行評分,采用0~8 分制,0 分無明顯癥狀,2 分有輕度癥狀,4 分有中度癥狀,6 分較重度癥狀,8 分有重度癥狀,總分88 分,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評分情況。
1.8.2 實驗室指標 兩組治療前后均進行肝功能[總膽紅素(TBiL)、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白蛋白(ALB)]、凝血功能[PTA]、血氨等實驗室指標檢測,收集血清,全自動生化儀檢測TBiL、ALT、AST、ALB;血栓止血分析儀檢測PTA;酶法檢測血氨,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情況。
1.8.3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以及《2012 年肝衰竭診療指南》[3]擬定近期總療效評定標準,治愈:患者身目尿黃、乏力、腹脹等癥狀基本消失,肝功能、TBiL 指標基本恢復正常、PTA 恢復正常,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患者身目尿黃、乏力、腹脹等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指標明顯好轉、TBiL 降低50%以上或PTA 升高50%以上,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患者身目尿黃、乏力、腹脹等癥狀均有好轉,肝功能指標有所好轉、TBiL 降低25%~50%或PTA 升高25%~50%,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癥狀、體征各方面均無明顯改善或臨床癥狀加重,甚至死亡,證候積分減少<30%。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8.4 其他 觀察兩組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情況;觀察兩組治療24 周后存活率情況。
應用SPSS 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臨床癥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前,兩組的各項實驗室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TBiL、ALT、AST 及血氨水平均低于治療前,ALB、PTA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TBiL:總膽紅素;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ALB:白蛋白;PTA:凝血酶原活動度
治療8 周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例)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
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時24 周的隨訪,結果顯示,對照組35 例患者中有13 例死亡,22 例存活,存活率為62.86%;觀察組35 例患者中有5 例死亡,30 例存活,存活率為85.71%。觀察組治療24 周后存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依據ACLF 黃疸、腹水、乏力等臨床特征可將其歸納于祖國醫(yī)學“黃疸”“急黃”范疇。關幼波教授[6]認為本病緣由痰濕、熱毒蘊結內陷,彌漫三焦,毒火攻心以致清竅蒙閉。諶寧生教授等[7]認為本病病機關鍵在于“毒”“瘀”,病情傳變迅速,極易耗傷營血。毛德文教授[8]自諶寧生教授基礎上,提出“毒邪-毒濁”學說,“毒”為致病之因,“瘀”“痰”為病變之本,互為因果,三者膠結發(fā)為本病,治療關鍵在于解毒化瘀,凝練出驗方解毒化瘀顆粒(桂藥制字Z20110004)。ACLF 病機可概括為毒濁致傷于肝,毒濁交織,脾失健運,陽氣衰微,運化無力,氣無從生,氣虛無力,血行不暢則血瘀;氣虛日久,必損及陽,陽虛及陰則陰陽俱虛。陽虛發(fā)黃證為ACLF 主要證型,依據肝衰竭“毒邪-毒濁”學說,ACLF 患者的治療中應注意在解毒化瘀的基礎上加強溫陽健脾治療,治法當以扶陽培土、解毒化瘀退黃為主,溫陽化瘀退黃方系解毒化瘀顆粒基礎上化裁而來,長期應用于臨床治療ACLF,在促進黃疸消退和降低肝衰竭的病死率方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溫陽化瘀退黃方治療乙型肝炎相關ACLF,總有效率高于單純使用西醫(yī)綜合治療。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溫陽化瘀退黃方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觀察組治療后TBiL、ALT、AST 及血氨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ALB、PTA 水平高于對照組。與單純西醫(yī)綜合治療相比,溫陽化瘀退黃方可明顯提升患者半年的生存率。其原因可能是觀察組針對乙型肝炎相關ACLF 陽虛瘀毒證的病機進行辨證施治,采用溫陽化瘀退黃法進行治療。溫陽化瘀退黃方中茵陳清熱利濕退黃,附子補火助陽,散寒祛濕,白術健脾祛濕,以助退黃,三者共為君藥;臣以赤芍、紫草、白茅根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郁金疏肝解郁;加丹參活血化瘀;虎杖清熱解毒,利濕退黃;葛根升陽解肌;薏苡仁健脾利濕,以助退黃。依據現代藥理學顯示茵陳所含黃酮類成分具有很強的保肝、利膽活性,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轉氨酶水平[9]。附子能夠加速肝細胞內能量消耗,提高細胞內能量儲備,增加肝細胞活性[10-11]。白術提取物可有效降低血清中轉氨酶含量,增強肝臟抗氧化活性,減少肝臟脂質過氧化損傷,緩解肝臟腫脹[12]。赤芍中的芍藥苷可以明顯抑制肝臟氧化應激反應,減輕肝纖維化程度,保護肝細胞[13]。紫草多糖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肝臟中的氧化活性反應,清除血清中的炎性因子,保護肝臟[14]。郁金可以抑制肝臟細胞中炎性因子的表達,調節(jié)肝組織免疫平衡,減輕炎性反應[15]。丹參多糖能夠抑制iNOS mRNA 及其蛋白的表達,抑制一氧化氮的產生,進而抑制炎性反應,緩解肝損傷[16]?;⒄瓤汕宄渭毎羞^氧化脂質,降低血清中轉氨酶含量,保護肝臟[17]。葛根素可通過抗氧化應激、抑制炎性細胞因子釋放、抑制肝細胞凋亡等機制對肝細胞損傷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18]。此外,前期實驗表明,溫陽化瘀退黃方治療乙型肝炎相關ACLF 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肝細胞凋亡,拮抗肝衰竭;降低血清內毒素水平,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減輕肝臟微循環(huán)障礙;維持腸道微生態(tài)的平衡;促進肝細胞增殖再生等方面保護肝細胞,促進疾病恢復[19-22]。
綜上所述,溫陽化瘀退黃方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相關ACLF 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血清轉氨酶及膽紅素水平,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為進一步探索解毒化瘀法治療乙型肝炎相關ACLF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