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剛 李川 尹光貴
摘 要 薄殼山核桃,又名長山核桃,為胡桃科山核桃屬的一種落葉喬木,原產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我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引種,在南緯、北緯25°-35°之間的地區(qū)生長、結實表現(xiàn)更好[1-2]。為研究薄殼山核桃在涪陵的引種表現(xiàn),對其成活率、生長指標(地徑、樹高、冠幅)、開花物候觀察及掛果情況進行調查測定[3-4],以為薄殼山核桃在涪陵區(qū)的適生性進行評價,為薄殼山核桃在涪陵地區(qū)引種栽培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 薄殼山核桃;樹高;冠幅;結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薄殼山核桃品種園位于重慶市涪陵區(qū)珍溪鎮(zhèn)杉樹灣村,地理位置為北緯29°27,東經107°11,海拔高度750m;年平均氣溫在12℃至15℃之間,最低氣溫在-2.5℃,積溫在5300-5600℃之間,年降雨量在1150-1350mm之間。薄殼山核桃園于2014年初營造,共45畝,土壤為黃壤。園內種植了3個無性系,株行距為5m×5m。2014-2018年每年對品種園進行常規(guī)的人為管理。
1.2 測定內容及方法
1.2.1株形的測量:株高、冠幅、分枝高用標桿進行測量,其中冠幅分為東西、南北方向,精確到0.01m;(2)地徑用卷尺測量,精確到0.1cm。
1.2.2產量的測量:單株產果數(shù)在果實未成熟之前由人工數(shù)數(shù)得到。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活率
栽植第2年、第3年,3個無性系引種栽植后成活率測定。分別對每個無性系進行田間調查,成活率=(單位面積成活株數(shù)/單位面積栽植株數(shù))×100%。成活率見下表:
2.2 生長指標測定
栽植第3年、第4年,3個無性系引種栽植后生長指標測定。田間調查,對每個無性系地徑進行測量,精度到0.01cm;樹高用米尺測量,精度到0.1m。栽植后的第4年,平均地徑為2.8cm,平均樹高為2.9m,平均冠幅為2.8×2.7m,
2.3 掛果情況
3個無性系開花物候觀察;3個無性系栽植第4年,進行掛果觀察;田間調查,每個無性系選定6株,每株選定5個標準枝定點觀察。從葉芽萌動開始,每隔3天調查一次,從始花期到終花期每天調查一次。栽植第4年部分果樹有少量的結果,平均單株結果數(shù)為8個。
3 結論
項目實施4年來,前3年對薄殼山核桃的成活率進行了測定,成活率在90%以上,第4個年頭對薄殼山核桃的開花物候進行了觀察,部分果樹在第4個年頭開始少量的掛果,從成活率、生長指標(地徑、樹高、冠幅)、開花物候觀察及掛果情況來看,涪陵區(qū)適合薄殼山核桃的引種栽植。
參考文獻:
[1]胡芳名,譚曉風,劉惠民,等.中國主要經濟樹種栽培與利用[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6
[2]姚小華,王開良,任華東,等. 薄殼山核桃優(yōu)新品種和無性系開花物候特性研究[J].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26(5)
[3]董潤泉,習學良,張雨,王衛(wèi)斌,張一林;美國山核桃在云南的引種適應性報告[J];西部林業(yè)科學;2004年01期
[4]張日清,李江,呂芳德,栗彬;我國引種美國山核桃歷程及資源現(xiàn)狀研究[J];經濟林研究;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