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碧霞
運算能力,是每一個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它是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培養(yǎng)的重要能力。運算教學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傳統的直接灌輸計算法則的教學方法,不僅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扼殺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信息技術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把它融入枯燥的計算課堂之中,以生動形象的音、形去潤色課堂,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輕松形成計算技能與技巧,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利于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動建構心理內部表征的過程,這個建構過程是通過個體已有的認識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識策略)對新信息的加工來實現的?!痹O計計算教學過程時,教師可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有機結合起來,以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契機,設計既生動活潑又能過渡遷移知識的環(huán)節(jié)。在輕松有趣的環(huán)節(jié)中,把學生已有的知識跟要講授的新知串連起來,可以大大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后面的新課教學起到很好的鋪墊遷移作用。
二、運用信息技術能讓學生輕松牢固地掌握新知
學習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留足探求知識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理解知識生成規(guī)律,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小蝌蚪的成長(三位數連續(xù)退位減法計算)》時,教師播放了小蝌蚪成長的動畫微課。學生觀看完微課后,理清算理正確列出“514-52”的算式。接著,教師再播放動畫微課,學生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514-126”。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算法優(yōu)化,用課件逐步出示用豎式計算的過程和對應的計算步驟。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把新舊知識作了自然直觀的遷移,既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又強化了知識生成過程及結果,讓學生體會到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悅,把多種數學思想方法貫穿于教學之中。
三、運用信息技術能強化學生對計算方法的靈活運用
喜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把枯燥的計算練習融入孩子喜愛的游戲活動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口算教學后,在課件中設計摘蘋果、送小動物回家、小白鴿送信、小蝌蚪找媽媽等動畫形式的游戲。例如:在一年級下冊《小兔請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練習環(huán)節(jié),用希沃白板設計兩人口算PK游戲,不論是選手還是觀眾,都處于興奮緊張的氛圍之中,學習積極性暴漲,激發(fā)了學生喜歡口算的熱情。在筆算教學后,利用教學助手平臺中的功能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效果也非常不錯。通過師生互動平臺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弱化學生對計算的厭煩情緒,讓每一個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動起來,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相應的訓練而逐漸提高。
四、運用信息技術能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一個群體的學生肯定存在個體上的差異,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這是每個教師必須正視的問題。每一個新知識點在同一時間內很難讓全體學生正確掌握,而且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誤區(qū)往往還存在著共性。這時,利用信息技術把學情中存在的共性或個性問題呈現給全體學生,并進行評價分析,那么這些錯誤計算案例便成了鮮活的教學資源。這時,教師選擇學生出現的幾種錯誤筆算過程,拍照上傳到互動課堂中進行逐一展示,讓全班學生分別作交流評價,進行研討后,再由學生自主形成正確的運算方法。這種利用信息技術就地取材的方法,既能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系,又能及時生成靈活實用的教學資源,提高課堂的實效性,還能及時糾正類似錯誤,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運算方法,形成深刻的印象。
作為教師,應轉變“講解為主、苦練提效”的計算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借助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輕松而愉快地理解知識的生成過程及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fā),從而有效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使其真正掌握運算的技能與技巧。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