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芳
一、以學定教滿足閱讀期待
我們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首先要考慮“學生想學什么?”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的閱讀期待”。
如在教學《玩出了名堂》前,老師設(shè)計了前置學習,讓學生自學并提出疑問。絕大部分學生雖然表述不一,但所提問題都集中歸納為下面兩點:他為什么能玩出大名堂?為什么連英國女王、俄國沙皇也來要看他的玩具,看新世界的“公民”?
對于第一點,學生可以通過讀第3、第4自然段,從“荷蘭的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鏡”、“他越玩越帶勁,就把一片放大鏡固定,讓另一片放大鏡可以隨意調(diào)節(jié),這樣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等句子中初步讀出列文虎克玩的過程,但,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一般人的玩都是浪費時間的,而列文虎克卻為什么能在玩耍中玩出大名堂?
第二點,課文在第四自然段有三句話的簡單解說,但“微生物這個全新的世界”“英國皇家學會”、“英國女皇”、“俄國沙皇”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全新的、陌生的。
學生的疑問正反映了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和理解感悟能力。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老師設(shè)計了這樣的主問題來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問題1:一般人的玩都是浪費時間的,而列文虎克卻能在玩耍中玩出大名堂,可想他的玩肯定與一般人的玩是不一樣的,那么他究竟是怎么玩的呢?
很顯然,這樣的提問讓學生能由“他”及“己”,文本與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讀出“不一樣”,品出“玩味”:善于思考、善于動手、善于觀察,良好觀察習慣的種子在學生身上悄然播下。
問題2:列文虎克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究竟他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有多重大?
問題拋出后,老師先用牛頓、霍金都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為例簡介英國皇家學會,體會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受重視的程度,再簡述天花病、疫苗、乳酸菌等“微生物”事件,讓學生深深感受到“名堂”的重大意義,很自然就理解了為什么高高在上的英女王和俄國沙皇“千里迢迢”來拜訪、觀賞了,對列文虎克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培養(yǎng)其感受、理解、評價的能力。
二、遵編者意圖,明教學目標
以童話教學為例。小學三個年段都有童話故事,但是,編排的年段不同,其教學目標也不同。《丑小鴨》安排在低年段,根據(jù)課標“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guān)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的要求,教師設(shè)計出這樣的提問:
1.看圖一、圖二,讀第2至第5自然段,說說這是一只的丑小鴨?
2.看圖三,讀第6、第7自然段,此時你認為這是一只的丑小鴨?這時候,它會想些什么?
在這兩個問題的牽引下,學生圖文結(jié)合,互相交流感受和想法,體會到這只可憐的丑小鴨,面對艱難曲折的遭遇,仍然一心一意的追求美好的理想。丑小鴨的成長經(jīng)歷和美好的結(jié)局,讓低年段的孩子感到寬慰和溫暖,從而懂得在苦難中學會忍耐、學會堅守,不放棄自己、不放棄追求。
同樣是安徒生的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安排在高年段,依照“……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lǐng)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課標要求,設(shè)計出這樣的討論話題:
小女孩嘴上帶著微笑死去了,跟著她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有人說,這是一個像《丑小鴨》一樣的圓滿結(jié)局,因為小女孩的死是一種解脫,是幸福的,她再也不用經(jīng)歷寒冷、饑餓、痛苦了,你認同這種看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很明顯,這個問題牽動了學生對全文的整體把握、整體理解,走進名著,走近名作家,通過反復閱讀,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小女孩深處寒冷、饑餓、痛苦之中,死亡是必然的,可她有強烈的的求生欲望,希望能得到溫暖、食物、疼愛,所以一次比一次多地擦燃火柴,可惜得到的都是幻境,還是死去了,這顯然是一個悲劇。但安徒生卻用同情與善意寫她帶著微笑、飛向幸福,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反差,這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讓學生折服于安徒生卓越的童話創(chuàng)作才華,激起了讀安徒生作品的興趣。
教材在單元里的位置不同,其教學目標也不同。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中外童話”,安排了4篇課文,單元目標是“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了解童話內(nèi)容,品味童話語言,體會童話特點,進一步感受童話的魅力?!闭Z文應該有所教,有所不教?!毒奕说幕▓@》編排在單元的第1課,理所當然要承載落實單元目標的任務,主問題可從“感受荒誕色彩的童話寫作手法,進入奇妙的童話世界,感悟童話深刻的內(nèi)涵”這個單元目標中設(shè)計?!度ツ甑臉洹钒才旁诘?課,在經(jīng)過第1課的深入了解,第2課的復習運用之后,如果再來重點理解童話的文體特點的話,就成了千篇一律、千文一案,學生就容易出現(xiàn)審美疲勞,缺乏閱讀欲望。因此,在備課時,考慮到《去年的樹》的作者是新美南吉,他是20世紀日本最著名的童話作家,被譽為“日本的安徒生”。去世時年僅30歲,可他的作品文字生動、精煉,短短的文字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的小讀者中廣為流傳。所以把感悟哲理作為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主問題就設(shè)為:
1.新美南吉通過這篇童話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
2.結(jié)合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身邊的有“鳥”和“樹”嗎?
第一個主問題引發(fā)學生多向思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品讀字詞、朗讀、想象等訓練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來展開自己的思考,感悟出“好朋友要彼此堅持、要學會欣賞、要懂得尊重、為其擔心、要兌現(xiàn)承諾、要善于贊美”。
解決第二個問題前,出示幾段《去年的樹》的讀后感:
臺灣作家林清玄寫給他的孩子:我告訴孩子,更重要的是“天長地久”。這個世界雖然總在變動,一棵大樹可能馬上變成火柴,但是有許多東西去不會因為形體的變化而改變,因為形體的失去而消失!
一位母親寫個女兒:我在想,也許我們母女就是新美南吉故事里的那只小鳥和那棵樹,也許你是那只小鳥,我是那棵將生命放在最后一根火柴里的樹,即使只有最后一點火光,也會等到你飛來的歌聲……
通過這些輔助材料,在學生心中種下“鳥兒”和“樹”的種子,再讓學生來說說身邊的“鳥”和“樹”。學生雖然似懂非懂,但也被童話中的哲理思想滋潤了一下。這樣的問題,是學生能夠認知又不能完全認知的,尊重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得學生有了漸進深入學習的可能和必要。
三、立足文本,訓練語用能力
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老師可三個板塊來進行教學。
第一板塊: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以“蝙蝠在夜間飛行探路的本領(lǐng)到底有多高?”為主問題,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中比較有特色的語言,在“無論、從來沒、即使、也能、極細”這些關(guān)鍵詞中品味;通過“腦中出現(xiàn)那只飛行本領(lǐng)出神人化的蝙蝠”的朗讀來感悟;通過“蝙蝠的飛行本領(lǐng)真絕??!無論,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它也能?!本氄f來表達運用。
第二板塊:探究科學家的實驗,發(fā)現(xiàn)說明性文章語言簡潔明了、富有變化、詳略安排得當?shù)谋磉_方式。主問題設(shè)計為:
把科學家記錄的第二、第三次試驗過程和課文作者寫5-6自然段的語言比較一下,你發(fā)現(xiàn)作者高明在哪里?
第三板塊:讓學生學習用“簡潔明了、詳略得當、富有變化”的方法來介紹一件熟悉的物品,在語言實踐中達成言語生成。
通過三個問題的設(shè)置,我們已經(jīng)能感受到語文的語用功能,讓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得能,這樣才能上出了語文味。【此文系廣州市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閱讀教學的主問題設(shè)計策略研究》(立項編號:1201574578)階段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