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妹
圖1 君玉壺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他的詩詞中這樣寫道:“寒雨連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庇駢匾辉~由此為世人所熟悉,根據(jù)歷史文獻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將“玉壺”作為固定典故形成于南北朝時期,那個時候就用來頌揚人的廉潔、淡泊的情懷,這種精神有著超然拔群之處,所以引人向往,崇尚;后世引經據(jù)典,常常會出現(xiàn)在各類文獻之中,文化和藝術本就相通,“玉壺”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引入了藝術造型之中。紫砂一直有著“紫玉金砂”的美稱,潤玉之姿,令人神往的肌理質感也一直是紫砂所值得稱道的地方,圖1“君玉壺”便是以淡泊明志的意念為引,用傳統(tǒng)藝術造型設計制作完成的。
君子之德當如玉,君子之志騰卓飛揚,“君玉壺”便是由此兩點出發(fā),進行設計構造,這把壺的形體方而不僵,圓潤周正,干凈溫和,正體現(xiàn)了君子之風。這件作品在泥料選擇上并沒有選擇常見的紫泥以及艷麗的朱泥,而是選用綠泥,色澤淡雅,瑰麗奇美,整款壺身上的質感強烈,砂粒隱現(xiàn)于壺體,形成沉穩(wěn)的神韻。在造型結構上,這件作品顯示出紫砂壺端莊的一面,壺身端方有致,柱形壺身,平肩圓蓋,底圈足,周正平常,將常見的方圓結合塑造的極有味道;壺口無頸,平肩,肩陷于壺面,與壺身之間形成了一道涇渭分明的轉折,大口壓蓋與壺底相互對應,壺鈕塑造如意過橋式,三彎流,端方把,壺流和壺把的前后拓展,讓壺身高而不聳,整體看起來十分的平和周正,敦實大氣。
古典的傳統(tǒng)文化受限于當時科技文明的發(fā)展,有著自身的局限性,但并不是說對傳統(tǒng)的東西就應當持完全的否定態(tài)度。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在道德領域,傳統(tǒng)中華民俗,是歷經數(shù)千年而不朽的精神延續(xù),傳統(tǒng)文人引經據(jù)典,認為遵循圣人之道而成就君子。以當下時代的眼光來看,雖然古老的圣人之道已經不再是主流,世人也不再言必稱君子,但世人所追求的,精神所標榜的,都跟古人沒什么不同,古之君子立圣人之教,當代的君子,行俗世之德。對公益良俗的推崇,對個人鵬飛展翅的追求,都是每一個有志之士的愿望,這跟古人希望所處的世界更加美好的愿望是一致的。將這些融入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之中,同樣也是在展現(xiàn)古老的“君子”德行,這種德行并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消亡或是改變,相反這些都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文化之中,而藝術創(chuàng)作者所要做的,僅僅將這些日常熟悉的元素再提煉出來,進行加工,放大。
綜上所述,作品“君玉壺”從內外兩個方面來塑造自身的藝術表現(xiàn)力,表面來看,內為君,外為玉,但實際上,君子如玉,表里合一,在工藝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潤澤姿態(tài),形態(tài)結構上的流暢簡潔,都是為內在所要表現(xiàn)的精神意蘊服務的。君子端方但不魯直,所以壺身的線條既方又圓,方圓結合,展現(xiàn)了形體過渡流暢之美,同樣也將內斂精神圓滑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讓人明白,形體外觀的美麗是君子,圓潤大方的智慧也是君子。對這種精神的追求,即是我們對事物完美的期待,是一種普遍的,具有共識的精神求索,而如意玉紋般的壺鈕,則是這種期待最直觀的形體表述,同樣古典簡潔,但又直接有力。
春秋時期,使齊國興旺的管子曾將個人的廉明上升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边@句話中的四維,指的就是古典倫理中的“禮義廉恥”,而這正是古代文人所一直推崇的個人素養(yǎng)。將這些融入到紫砂壺藝的創(chuàng)作之中,是對傳統(tǒng)文化中真善美的傳遞,是一種樂觀的,向上的,直接弘揚的繼承和開拓。當代紫砂藝術之所以能夠廣受歡迎,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紫砂能夠承載真正的精神情感,展現(xiàn)世人所期望的藝術感受,滿足我們對于這個美好世界的種種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