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位于廣東省東部的潮州自古便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的美譽。上千年的歷史孕育了潮州方言、潮劇、木雕、潮繡等豐富的潮州文化,也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
潮州古城位于如今的潮州市內(nèi)。城內(nèi)古巷縱橫交錯,保存著大量的明清古民居。牌坊街是城內(nèi)最有“潮味”的一條古街。街上立有22座牌坊,街兩邊保留著眾多騎樓建筑。古城的中南部是古時城中望族之家的聚居地,也是如今研究古代潮州社會、建筑藝術(shù)的寶庫。位于其中的甲第巷集中了數(shù)十座明清宅院。
城內(nèi)的許駙馬府為國內(nèi)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筑,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布局及特色。開元寺的前身為荔峰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開元寺。該寺不僅保留了唐代的建筑布局,而且凝聚了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建筑藝術(shù),至今香火鼎盛,為廣東四大名寺之一。己略黃公祠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集潮州木雕之大成,集中體現(xiàn)清末潮汕民居建筑的藝術(shù)特色。廣濟樓為潮州古城的7座城門樓之首,是一座宮殿式的3層歇山頂閣樓,為潮州城的標志性建筑。
在廣濟樓不遠處,享有我國“四大名橋”之一美譽的廣濟橋橫臥在潮州的母親河韓江上。廣濟橋俗稱湘子橋,是我國最早的啟閉式橋梁,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為我國古橋的孤例。其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在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歷史上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等地的交通要津。
自古有言:『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