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陶慕寧
蘇東坡的一生歷經(jīng)沉浮,飽嘗憂患。但他生性曠達,隨遇而安,成為一代文豪,也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飲食的美談。他的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膾炙人口。他創(chuàng)制的“東坡肉”,今日仍廣為流行。
他被貶到瘴癘之地的廣東惠州,還樂觀地作詩說“羅浮山下四時春,廬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他喜歡吃河豚。河豚有劇毒但味道極美,俗諺說“冒死吃河豚“。在常州時,有個當(dāng)?shù)氐墓賳T家里善烹河豚,請東坡來家品嘗。官員的老婆孩子都藏在屏風(fēng)后面,希望聽到大文豪的一句品評。河豚端上來,只見東坡一個勁兒地大嚼,一聲也不吭,全家人都很失望。這時,東坡突然放下筷子,說:“也值一死?!庇谑谴蠹沂指吲d。
東坡還有和朋友用飲食開玩笑互相打趣的故事,朱弁的筆記《曲洧舊聞》中有一則“毳飯”,說東坡曾經(jīng)和好友劉攽提起當(dāng)年在學(xué)校和弟弟蘇轍一塊兒攻讀經(jīng)典、準(zhǔn)備科舉的時候,一日三餐都是“三白”,覺得味道極美。劉攽問什么是“三白”。東坡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飯。”劉攽聽了大笑。過了幾天,劉攽請東坡到家吃“皛飯”,東坡不知道“皛飯”是什么,心想劉攽讀書多,肯定有出處,便去了劉家。到吃飯的時候,桌上只有鹽、蘿卜、白飯,這才明白劉攽是用“三白”(皛)戲弄自己,只好笑著吃光了這頓飯。臨上馬,對劉攽說:“明天到我那兒,我拿‘毳飯’招待你。”劉攽估計東坡也會戲弄自己,但不知道“毳飯”是何物。第二天還是去了,到了飯時,劉攽肚子餓了,可桌上什么也沒有。劉攽催了幾次,東坡都說“稍等”,劉攽實在餓得不行了。這時,東坡緩緩地說道:“鹽也毛,蘿卜也毛,飯也毛,不是‘毳’么?”市語說“無”,音“模”,再轉(zhuǎn)為“毛”,如今廣東話還是把“無”讀成“毛”。東坡是借同音字回敬了劉攽。
這類文人之間的玩笑打趣在古代稱為“雅謔”。它需要參與的人學(xué)問廣博,為人超脫,有禪心,懂幽默。如果是只想著媚上欺下,奔競貪墨的官員,是不會有這份閑情逸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