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忍是一種境界,知易行難。
德意志帝國首任首相俾斯麥能力卓顯,他和國王威廉一世密切合作,使德國迅速崛起。
威廉一世對俾斯麥的容讓有聞于時。他的脾氣本來不好,但每次與俾斯麥發(fā)生爭執(zhí)時,他都主動示弱。只是回到家里才發(fā)泄心中的郁悶。一次,皇后禁不住發(fā)問:是不是又受了俾斯麥的氣?國王喘著粗氣回答:沒錯?;屎蟛唤獾卣f:憑什么國王總是受首相的氣呢。威廉一世是這樣回答的:你有所不知,俾斯麥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相,為了成就國家大事,他也要權衡各種利弊,隨時要受手下各色人等的氣,他無從發(fā)泄,只好往我身上撒氣,我這皇帝為了國家也只好成全他。不得已只得回來摔茶杯了。
正是有了這樣的境界,俾斯麥的治理能力才得以無礙地施展,德國一天天迅速強盛起來。
與俾斯麥同時代的李鴻章也對當官受氣有深刻的體認。據(jù)說一次一位縣令晉見,行禮時李鴻章沒什么反應。坐定后李鴻章問訪問者何事?縣令說:聽說中堂近日眼疾日重,特來問安。李鴻章嗤之曰哪有這回事,荒謬??h令并未打住,接著說:方才向中堂行禮,您竟視而不見,可見目疾日深。李鴻章方知失禮在先,也只好忍氣表示歉意。
難怪李鴻章曾在簽押房書寫一聯(lián):“受盡天下百官氣,養(yǎng)得胸中一段春?!?/p>
五代時,宰相馮道很會自我解嘲。一次有人牽著一頭驢,驢臉上掛著一塊布,上書“馮道”,意在貶損馮。馮道裝沒看見。后有人直接相告,他卻輕松作答:天下重名重姓的人很多,難道這個馮道就是我嗎?這種“忍”的功夫著實了得。
明代,空同子有一句名言說得形象:鼻吸三斗醋,腹內好撐船。這是極而言之的夸張之語。實際生活中以忍耐作手段以實現(xiàn)最終目的人大有人在。
印度圣雄甘地,為了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發(fā)起非暴力抵抗行動。你打我的左臉,我非但不還擊,還把右臉遞給你。最終他成為一代偉人。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甘地:后世子孫也許很難相信,歷史上竟走過這樣一幅血肉之軀。
有一種傳說,蘇格拉底忍讓妻子是家常便飯。每當他受到妻子責罵后便會靜靜地離家,當他踏出家門的那一刻其妻就會把一桶涼水從窗口倒在他頭上,全身濕透的蘇格拉底并無慍色,會自言自語:雷聲過后必有暴雨。
容忍往往是一種智慧。楚漢相爭,勢力不強的劉邦被項羽圍困時,他手下的強將韓信拿下了齊國。韓信派人向劉邦報告時,把他欲“暫代齊王”的想法攤牌。劉邦大怒。我受困滎陽,盼你韓信馳援,你不但不來,還要自立為王。正待他欲進一步發(fā)作時,張良及時暗示他息怒。劉邦立刻明白了,當此危急時刻,韓信的人心向背至關重要。他馬上改口:要做齊王就做真齊王,做什么代齊王啊!當即令張良帶著印綬到齊地立韓信為齊王,同時征調韓信的軍隊,很快扭轉了危局。劉邦此一“忍”決定了劉家天下的前途命運。印證了“忍”為成事之要。
就個人修為來說,有隱忍的意志,有容讓的胸懷,有忍耐的堅韌是十分必要的。
胡適非常推崇美國史學大師布爾的觀點:“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重要。”
上世紀40年代,毛主席為調解陳毅與饒漱石的矛盾,專門寫信給陳毅:“凡事忍耐……多多原諒人家。忍耐最難,但做一個政治家必須鍛煉忍耐。”
忍耐是要付出代價的。
唐高宗時,張公藝以九代同居名傳天下。高宗某日忽然造訪這個900人之家。他問:何以能維持和睦?張拿來紙筆,一口氣書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這當然道出了大家庭不分裂的真諦。但家庭成員付出的“忍”的代價也實在夠大了,起碼無個性抒發(fā)可言了。900人在同一個食堂開飯。連100多條狗都同時共餐,怎一個忍字了得!
當然,忍者以成事,屈者以求伸。徒忍徒屈,乃怯懦無能之輩矣。一味地忍是沒什么意義的。
林語堂說中國人之忍耐蓋世無雙,此話內涵很復雜?!端氖劳谩防镆灿芯湓挘骸叭毡救藚柡Π桑懿蛔≡壑袊四苋?。”這就讓人心存憂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