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芝
群文閱讀是近年來新興的教學方式,為語文教學帶來不少新鮮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推進群文閱讀?
筆者認為,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應先設定一個好的閱讀主題,為學生選擇適合的文章,然后再根據(jù)具體文章內容來設計問題,以檢測學生的閱讀能力,最后通過朗讀文章來強化閱讀效果,使學生養(yǎng)成愛閱讀的習慣。
一、設定主題,選擇合適的文章
群文閱讀不是讓學生進行雜亂無章的閱讀,而是設定一定的閱讀主題,教師根據(jù)主題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文章,進行閱讀訓練,其目的在于突出閱讀主題。
比如在小學六年級,《開國大典》《望大陸》《太陽與士兵》,這幾篇文章反映的主題都是“愛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教師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愛國文章來讓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如《誰是最可愛的人》《少年中國說》《最后一次演講》等,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從而深化對愛國主義的認識。
二、設計問題,調動學生閱讀熱情
閱讀問題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在群文閱讀中進行問題的設計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只是停留在文章講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上,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群文閱讀的興趣,甚至出現(xiàn)不服從課堂閱讀安排的情況。如果教師根據(jù)文章具體內容設計問題,那么學生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第二,可以多設計一些比較類的問題。比如在上文中提及的不同類型的愛國主義表達方式,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析這些表達方式有哪些不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
三、加強朗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倡導學生多閱讀不同種類的文章,教師也希望學生通過群文閱讀來逐步增加閱讀的深度。而朗讀就是在群文閱讀中,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理解的重要方法。因為,朗讀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學生的思考會隨著朗讀而發(fā)生變化,更容易逐步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之中,學生不斷揣摩作者的心理變化。朗讀活動更像是一種心靈的交流,朗讀者用心與文章對話,與作者交流,并融入無限的思考之中。如果教師在群文閱讀中將朗讀運用恰當,給班級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得以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群文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并優(yōu)化學生的閱讀方式,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