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托著人們思親懷鄉(xiāng)和期盼美好生活的情感。古往今來,這個詩情畫意的節(jié)日,引發(fā)了無數文人美麗的遐思,留下了許多觸景生情的篇章。又是一年中秋時,就讓我們一起去品讀名家筆下的中秋節(jié),在細膩的文字中感受那難忘的中秋味、中秋情。
老舍北平的中秋比天堂更繁榮
《四世同堂》對北平的中秋節(jié)有一段頗為美好的描述: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均。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里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藍,那么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么威脅與損害的。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jié)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艷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jié)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北平入秋就是人間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
周作人紹興祭月的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
周作人的故鄉(xiāng)是紹興,他在《中秋的月亮》中回憶了故鄉(xiāng)中秋風俗,同時也回憶了丹桂飄香時節(jié)的美食: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jié),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賬要緊,月餅尚在其次。我回想鄉(xiāng)間一般對于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涂目,祝日眼目清涼。周作人在《兒童雜事詩》中有一首《中秋》詩寫道:“紅燭高香供月華,如盤月餅配南瓜。雖然慣吃紅綾餅,卻愛神前素夾沙?!痹娭杏涊d了江浙一帶中秋的風俗。他在詩后自注:“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餅,大者徑尺許,與木盤等大。紅綾餅也是一種精美的點心?!边@種素月餅四兩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北瓜(西葫蘆)放在供桌上,旁邊燒著一對小至一兩、大至一斤的紅燭,孩兒們挨個磕頭,直到燭殘月西而罷。祭祀完畢,一家人切月餅為若干塊,分餉男女大小,仆工傭婦也有份。這就是紹興中秋祀月的風俗。
“八月半吃南瓜”也是江南一帶流傳的風俗。這其中還有個小故事:八月十五,姑娘從南山采來圓圓的野瓜,給多病的父母吃。誰料,父母吃了以后身體竟然變好。姑娘便將瓜子種下,培育出了南瓜。小故事只為博君一笑,隨著天氣漸從暮夏向早秋更替,含有豐富維生素的南瓜,對改善秋燥大有幫助。怎么挑南瓜?清末秀才,鄞縣人楊翰芳特地作了一首《買南瓜》的詩:“卻喚廚人去買瓜,揀瓜有訣爾毋差。三黃七綠新攀摘,丑極皮膚作癩蛙?!?/p>
桑文磁寧波鴨撲芋
寧波一代名師桑文磁曾經寫過一首題目叫做《奉化芋艿頭》的詩:“田家農戶是生平,冷落籮山未獲榮。一自后門承寵后,天涯海角盡知名?!彪m說芋艿頭是奉化的特產,但中秋吃芋頭卻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寓意辟邪消災。早年間,人們在八月十五祭土地神時,也一定會有芋頭。而在老寧波的中秋菜單中,更是少不了“鴨撲芋”這道菜。除了芋頭正當時外,還因為此時也是鴨子最為肥嫩的時候。
魯迅北京上海,兩地的中秋
魯迅對中秋是情有獨鐘的,從1912年至1936年間的日記中,每年都有對中秋的記述。
1912年的中秋,魯迅正獨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記中寫道:“陰歷中秋也……見圓月寒光皎然,如故鄉(xiāng)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餅祀之不?!币还蓱燕l(xiāng)思親之情躍然紙上。
不能與家人共享天倫,魯迅只好與朋友歡聚。1917年中秋,魯迅在京城紹興會館與友人聚,當天的日記寫道:“烹鶩沽酒作夕餐,玄同飯后去。月色極佳……”這個中秋月,自然令魯迅神往。
1931年中秋節(jié),魯迅在日記中寫道:“舊歷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廣平訪蘊如及三弟,談至十一時方歸……”魯迅與夫人在中秋之夜走親訪友,興致盎然。
1934年中秋節(jié),魯迅發(fā)表在《中華日報·動向》上的《中秋二愿》披露了自己的兩個心愿:一、從此不再胡亂和別人攀親;二、從此眼光離開臍下三寸。這是對當時文壇用“性”做“賣點”的惡俗的嚴厲鞭撻。
1936年中秋節(jié),魯迅的病情很重了。當天他抱病校對完《海上述林》的書稿后,又寫信、撰文,還接待了不少來客……這也是他過的最后一個中秋節(jié),雖然他己不能再飲酒,但他見到中秋一輪皎潔明月時,仍是蘊含著笑意。
蕭紅家里沒米,朋友家吃月鍘
蕭紅的文章中充滿了蕭索的感覺,即使是中秋,依舊能感覺到生命的涼薄。她寫道:門響,我知道是三郎回來了,我望了望他,我又回到夢中??墒撬诮形遥骸捌饋戆桑那?,我們到朋友家去吃月餅。”
他的聲音使我心酸,我知道今晚連買米的錢都沒有,所以起來了,去到朋友家吃月餅。人囂著,經過菜市,也經過睡在路側的僵尸,酒醉得暈暈的,走回家來,兩人就睡在清涼的夜里。三年過去了,現在我認識的是新人,可是他也和我一樣窮困,使我記起三年前的中秋節(jié)來。
賈平凹 陜西的月飲
賈平凹在中秋節(jié)回憶起孩童時代一起尋找月亮的故事:我們便爭執(zhí)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奶奶從屋里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兒,說:“孩子們,你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蔽覀冊桨l(fā)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
飲酒是伴生于賞月的另一習俗,中秋節(jié)飲酒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漢代,漢朝的天子在八月里要飲用釀制工藝極其復雜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臺觀月、飲酒對月的活動,《天寶遺事》就記載了熄滅燈燭在夜色之下進行的“月飲”。宋太宗時,正式確定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東京夢華錄》中曾記錄過背誦汴京中秋節(jié)的盛況,而《夢梁錄》則記載了南宋臨安中秋的熱鬧。到了明清,祭月、賞月、飲酒之風更是得以沿襲。時至今日,中秋節(jié)就意味著家人團聚,賞月和飲酒更是必不可少。
汪曾祺晚飯花
這家特別重視過中秋。每年的中秋節(jié),附近的孩子就上他們家去玩,去看院子里還在開著的荷花,幾盆大桂花,缸里養(yǎng)的魚;看他家在院子里擺好了的矮腳的方桌,放了毛豆、芋頭、月餅、酒壺,準備一家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