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要:研究了金牛湖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工程調(diào)蓄池基坑支護專項施工方案。結果表明:金牛湖調(diào)蓄池為全埋地下調(diào)蓄池,調(diào)蓄池基坑支護深度為7.3~10.0m,基坑圍護周長約為296m,圍護面積為4935m2?;又ёo全面采用鋼管樁+高壓旋噴樁+砼剪力墻+錨桿的支護方式。降排水采用降水井結合超前集水坑明排方式。基坑支護方案在該工程中的應用,在經(jīng)濟上節(jié)省了施工建設成本,得到各方的認可。
關鍵詞:調(diào)蓄池;基坑支護;開挖;降排水
中圖分類號:TU75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4-0239-02
1引言
金牛湖調(diào)蓄池基坑施工過程中,由于周邊環(huán)境復雜,除需考慮基坑穩(wěn)定性外,還需考慮對周邊建構筑物及地下管線的影響。因此,深基坑土方開挖、支護、降水等工序是本項目施工方案須要加強重視的問題。
2工程概況
擬建項目為全埋地下調(diào)蓄池,屬金牛湖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工程。調(diào)蓄池頂板標高為10.9m,底板標高為7.35~5.00m,長80.8m,寬45.8m,用地面積約3929.6m2。金牛湖調(diào)蓄池基坑支護深度為7.3~100m。基坑圍護周長約為296m,圍護面積為4935m2?;又ёo全面采用鋼管樁+高壓旋噴樁+砼剪力墻+錨桿的支護方式。降排水采用降水井結合超前集水坑明排方式。
3場地巖土與水文地質條件
3.1巖土地質條件
根據(jù)地質勘察報告,本工程深基坑開挖范圍內(nèi)地層巖性特征為:①層人工填土,層厚0.6~2.6m,層底標高9.69~15.52m。②淤泥,層厚0.50~2.10m,層底標高8.23~12.34m。③粉質粘土,層厚3.10~6.30m,層底標高12.09~15.52m。④強風化玄武巖,層厚1.10~1.80m,層底標高10.19~10.68m。⑤中風化玄武巖,層厚8.40~17.20m,層底標高7.25~12.89m。
3.2水文地質條件
調(diào)蓄池位于金牛湖區(qū)域內(nèi),主要為地表水,水位主要受大氣和雨污水排放補給。地下水分為兩類:第一類為賦存于填土層中的上層滯水,水位受金牛湖地表水的影響和控制明顯;第二類為巖石裂隙水。金牛湖區(qū)域地下水位年變化幅度約1.50~2.00m,主要受季節(jié)及降水影響。本項目施工區(qū)域地下水水面標高為10.98~13.19m(地下水水位埋深0.10~5.90m)。
4周邊環(huán)境
金牛湖蓄水池的南側為龍華區(qū)金墾路,相距約11m;金牛湖蓄水池的北側有2棟2層樁基礎磚混結構建筑和1座地上鋼筋混凝土調(diào)蓄池,相距約22m;其它為閑置空地。金牛湖蓄水池北側基坑開挖影響范圍內(nèi)敷設有地下管線。
5工程部署
首先是平整壓實場地;接著安排鋼管樁和高壓旋噴樁設備進場,高壓旋噴樁和鋼管樁按不同施工段同時開始施工,一部分采取先施工高壓旋噴樁,再施工鋼管樁;另一部分采取先施工鋼管樁,再施工高壓旋噴樁,兩種工藝同時施工(因為本項目地質為巖層,高壓旋噴施_丁必須先引孔再施工的順序);支護鋼管樁和高壓旋噴樁施工完成后進行降水井施工,完成后開始基坑降水,同時開始第一道土方開挖,開挖到第一道錨桿施工位置后停止開挖,開始施工錨桿,完成后施工砼剪力墻、腰梁等,第一道全部完成后且腰梁鎖定完開始下一道工序(第二道土方、錨桿、剪力墻、腰梁等)。
6施工工藝
根據(jù)設計圖紙和工期要求,基坑施工流程見下圖:場地平整→測量放線→φ500高壓旋噴樁(含引孔施工)/φ150鋼管樁→坡頂截水溝施工→第一層土方開挖(開挖深度1m,標高約11.00m)→第一排錨桿、剪力墻、腰梁施工→第二排錨桿、剪力墻、腰梁施工→第二層土方開挖(開挖深度2m,標高約9.00m)一第三排錨桿、剪力墻、腰梁施工→第三層土方開挖(開挖深度2m,標高約7.00m)→第四、五排錨桿、砼剪力墻、腰梁施工→開挖到基坑底→第六排錨桿、剪力墻、腰梁施工→坑底排水溝施工。
6.1鋼管樁
采用鋼管樁作為擋土樁,沿場地布置1圈,位于調(diào)蓄池底板邊線外3m處。用鋼管樁+全粘結型鋼筋錨桿的直立開挖方式,鋼管樁成孔直徑φ50mm,孔內(nèi)放人φ114×30mm鋼管,孔間距0.5m,樁頂平地面,樁底應伸入基坑面下不少于0.6m,樁長7.3~10.00m。
6.2高壓旋噴樁施工
高壓旋噴樁施工涉及的土質主要為強風化和中風化玄武巖。需先用錨桿機(鉆機)進行引孔后再進行高壓旋噴樁施工。本項目采用單管旋噴法施工,設置了2排高壓旋噴樁,樁徑φ500mm,排距均為0.3m,樁底應伸入基坑面下不少于0.6m深,樁長分三種類型,與支護鋼管樁等長。樁長分別為7.3m、7.7m和10.0m。
6.3鋼花管錨桿
本項目中鋼管樁錨桿長為6~12m,布置5~6排,每排相距1.50m,錨桿水平間距為20m,傾角25°,采用鉆孔法或擊入法置人土體內(nèi)。
6.4剪力墻
剪力墻根據(jù)開挖的坡面布置于基坑支護體的內(nèi)側,在高壓旋噴樁和鋼管樁的組合體的基礎上,起到最終的止水擋土作用。剪力墻墻高6.9~9.59m,混凝土強度C25,厚度200mm。鋼筋網(wǎng)為φ12單層網(wǎng)片,網(wǎng)格間距250mm×250mm。剪力墻在鋼管樁、高壓旋噴樁,及錨桿完成之后,分次施工,其總體施工順序是自上而下進行,俗稱“倒掛剪力墻”。
6.5土方開挖
金牛湖調(diào)蓄池基坑開挖涉及的土質主要為淤泥、強風化玄武巖和中風化玄武巖。
基坑邊坡開挖嚴格按設計放線,基坑周邊5m內(nèi)分層分段開挖土方,第一層開挖深度為1m,然后再施工第一排剪力墻和錨桿安裝。施工第二排支護結構后,第二層土方開挖深度為2m,施工第三排支護結構,再第三層土方開挖。以此類推開挖至設計標高。之后每層開挖深度2m,每段開挖長度不超過20m,嚴禁超挖;基坑底部設計標高300mm以上的土層應人工開挖。挖土須配合錨桿、砼剪力墻、腰梁等工序施工,須支護結構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下一層開挖。
邊坡開挖應由經(jīng)驗豐富的司機專職操作,不能隨意換人,以確保邊坡平整,滿足設計要求。
7基坑降排水
根據(jù)地質和地下水情況,做好降、排水施工。土方開挖前水位須降至開挖面0.5m以下,場區(qū)內(nèi)做到無水開挖。
基坑地表層2.5m深土層開挖時,采用超前集水坑明排方式進行降水。
上層土方開挖后,在基坑內(nèi),沿剪力墻腳底線,按井間距20~25m,均勻布置12口φ220mm降水井,井深8m,采用潛水泵或小型自吸泵抽取地下水。
基坑四周布置一圈排水溝,分別在基坑四角布置集水坑,集水坑中設置潛水泵降排水。在基坑頂設一圈截水溝攔截地表水,抽出的坑內(nèi)積水也排往截水溝,水溝通往沉砂池,經(jīng)多級沉淀,達到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到附近金牛湖內(nèi)。
施工期間配備應急電源、應急水泵,以防臺風、暴雨導致坑內(nèi)積水。
8基坑監(jiān)測
根據(jù)本工程的實際情況和設計要求,本項目基坑監(jiān)測主要為基坑支護結構的監(jiān)測:主要包括基坑周邊土體深層水平位移、地下水位、沉降及周圍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線的沉降觀測。
現(xiàn)場監(jiān)測的周期與頻率為:基坑開挖深度小于等于5m時為1次/2d;基坑開挖深度5~10m時為1次/1d,施工過程中如出現(xiàn)異常情況,須加密監(jiān)測;底板澆筑后7d內(nèi),2次/1d;底板澆筑后7~14d,1次/2d;底板澆筑后14~28d,1次/3d;底板澆筑28d后,1次/5d。
9應急措施
(1)切實加強基坑施工期間的變形監(jiān)測工作,包括圍護體系自身的穩(wěn)定性和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的程度兩個方面。
(2)當任何監(jiān)測對象的允許位移值達到警戒值時,必須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可采用基坑邊卸載,坡頂超前錨桿注漿,加長、加密錨桿及放慢挖土速度的方法處理,必要時可用砂土或袋裝砂土在坡腳采取反壓回填措施。
(3)當基坑側壁出現(xiàn)滲水或涌水的現(xiàn)象時,可以在邊坡處或者坑壁設置長度1m的引流管,土內(nèi)的管端應用篩網(wǎng)包好,避免泥沙漏入,同時減小水壓,保持基坑邊坡土體干燥。
(4)挖至設計標高時,應及時做砼墊層,以便將坑底封死。
(5)在施工過程中,成立應急救援小組,做好應急物質的的準備,如發(fā)生坑壁失穩(wěn)征兆或位移過量過大時,可立即停止開挖,實施補強加固措施,待檢查合格后方可繼續(xù)施工。
(6)場內(nèi)應備有至少一臺挖機可隨時調(diào)用,以便應急搶險時及時調(diào)用。
10結論
本項目風險主要在于上部淤泥層的穩(wěn)定和止水降水效果,成功關鍵在于高壓旋噴樁、剪力墻及錨桿的施工質量。本方案經(jīng)專家論證通過,按照方案指導施工,做好安全技術措施,可以降低施工風險至安全范圍。基坑支護方案在本工程中的應用,在經(jīng)濟上節(jié)省了施工建設成本,得到各方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