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肖伊緋
鄉(xiāng)民在唐代石窟頂部晾曬柴草(攝于四川省夾江縣牛仙寺萬佛崖,2003 年)
19 世紀(jì)俄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寫過許多杰出的名篇名作。可我唯獨對他那本名為《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小說記憶深刻,不僅僅是因為書名本身的震懾力,也不僅僅是因為小說本身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發(fā)人深??;卻只是因為一個更為“現(xiàn)實主義”的理由,讓我常常想起這本小說的名字,讓我常常自言自語出這個名目來。那就是在我的鏡頭下屢屢出現(xiàn)的震懾場景,二十年間目送毀亡的巴蜀摩崖造像。
廣泛分布于山鄉(xiāng)林野的巴蜀摩崖造像,就是這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歷史遺產(chǎn)——這是筆者近十年來考察與攝錄這些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時的真實感受。那些真正經(jīng)過歷史沉淀,真正承載物質(zhì)與精神文明,真正原汁原味的古代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正在某個偏僻無人的角落里,默默承受著各種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境遇。每次面對這些穿越千年時光的歷史遺產(chǎn)時,觸目驚心的身首異處之盜損、身首俱毀之鑿痕、面目全非的“重裝”等等,皆讓人悲憤莫名。
圖①1995 年6 月5 日被盜割頭部的大足北塔釋迦牟尼佛像(攝于2005 年)
圖②大足北塔另一尊佛像,頸部有明顯重裝痕跡,可能也曾被盜(攝于2005 年)
大足北塔(又名白塔、報恩塔、多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大足北山摩崖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50—1155),塔內(nèi)由下而上尚存石雕、磚刻佛、菩薩及題記、銘文和培修記等,共編號為88龕(窟)。
1995 年6 月5 日凌晨,成都市龍泉驛三輪車夫王洪君伙同大足縣劉某,潛入北塔底層,鋸掉塔底層第1 號釋迦牟尼佛頭像,逃往成都,伺機轉(zhuǎn)賣。成都市公安局通過多方調(diào)查、了解,僅用23天時間就一舉破獲此案,將王洪君抓獲,頭像被追回。經(jīng)國家文物局組織國內(nèi)文物專家鑒定,北塔底層1 號釋迦牟尼佛頭像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法院依法對王洪君判處死刑。
由于大足石刻的高保護級別及國內(nèi)外高度關(guān)注,為此案神速告破提供了有力的內(nèi)外部條件。但佛頭的還原修復(fù)工作至今未能實施,佛頭本身雖然成為大足石刻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而得以精心保存,但身首異處的佛像讓觀者總有某種揮之不去的遺憾。
在筆者2005 年實地考察北塔時,不但看到了仍然身首異處的被盜佛像,還看到了另一尊有可能被盜割過頭部的佛像。這尊佛像被可能是后來仿制的佛頭拼接重裝,面貌粗陋,讓人一眼即能看穿其被盜過的痕跡。也即是說,北塔被盜的佛頭,可能并不止1995 年這驚天大案中的一尊而已。
圖①②安岳縣大般若洞南宋弈棋羅漢像,被盜割前后狀貌對比(分別攝1996于2004及年)
大般若洞位于四川資陽市安岳縣石羊鎮(zhèn)箱蓋山上,距安岳縣城56 公里,距重慶大足縣30 余公里。作為華嚴(yán)洞的附屬洞窟,1961 年申報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 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是一所高、寬、深各約5 米的人工開鑿的石洞。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薩,兩廊分三層,下層列十八羅漢,中間是廿四諸天,上層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后壁,有兩龕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屬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
在1996 年拍攝的照片中,還可以清晰看到此處南宋摩崖造像的精美絕倫,洞中所有造像均完整無缺。這些造像中,尤以十八羅漢造像形態(tài)極為生動,或坐或立、或肅穆或歡悅,生活氣息極為濃厚。其中還有兩羅漢弈棋造像,為國內(nèi)罕見,或可為研究中國棋史的重要史料。遺憾的是,就在1996 年當(dāng)年某日深夜,大般若洞中的十八羅漢像頭部全部被盜割,只剩下無頭的軀干部分,現(xiàn)場慘不忍睹。
2004—2006 年,筆者曾多次探訪安岳華嚴(yán)洞及大般若洞。由于保護級別的升級,洞窟外已加裝了門鎖、電燈、攝像頭等,防護措施大有改觀。但十八羅漢造像的頭部始終未能追回,也未見任何修補舉措。此案至今仍未告破,亦未見有任何相關(guān)報道。
圖①②1996 年某日深夜,大般若洞中的十八羅漢像頭部全部被盜割(分別攝于 1996、2006 年)
廣元市千佛崖多寶窟初唐觀音菩薩像,20 世紀(jì)90 年代末被盜割
除此之外,尚有部分神將造像頭部也莫明其妙的“失蹤”,這說明即使在經(jīng)歷1996 那場集中盜割羅漢造像頭部的“大劫”之后,零星盜損可能仍時有發(fā)生。此外,華嚴(yán)洞頂部精美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浮雕也開始崩落,筆者就曾見到一塊精美的浮雕殘件,其上佛與菩薩像俱全,被隨意擱置于窟中。
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位于四川廣元城西嘉陵江畔,屬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蕽伤率冀ㄓ诤笫駨V政二十二年(959 年),寺內(nèi)保存著開鑿于北魏至明清的6 窟、41龕、1203 尊摩崖石刻造像及其歷代碑刻,不僅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而且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圖①1939 年廣元皇澤寺隋代五佛龕(梁思成 攝)圖②1999 年時主尊一側(cè)弟子、菩薩像頭部已被盜割 圖③65年后的2004 年主尊及兩側(cè)弟子、菩薩像頭部全部被盜割
五佛亭,即皇澤寺第51 號窟,為典型的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之釋迦講法造像。造像體態(tài)修長清秀,窟壁高浮雕菩提雙樹及天龍八部,為隋代造像精品,是巴蜀摩崖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由于窟中造像為五尊,且窟外造有防護小亭,當(dāng)?shù)厝怂追Q為“五佛亭”。這窟造像在皇澤寺造像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學(xué)術(shù)界還是普通游客中都聲名遠播。
1939 年,梁思成率營造學(xué)社一行開始川康古建筑考察,就曾親自為該窟造像拍攝存照。在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該窟造像的精湛技藝——神情舒朗、手持念珠的佛弟子阿難與雙目斜視、神態(tài)悠閑的觀音菩薩。這些雕刻技藝都極為傳神,這種造像樣式也極為罕見。遺憾的是,至遲在1999 年之前,阿難與觀音造像的頭部均被盜割。
1999 年,筆者與友人赴皇澤寺游玩時,就已發(fā)現(xiàn)窟中兩尊造像盜損。2004年再赴皇澤寺觀瞻時,五佛亭中剩余的三尊造像,釋迦牟尼佛、佛弟子迦葉、大勢至菩薩造像頭部均被盜割,五佛亭成了“無佛亭”。只有窟壁高浮雕菩提雙樹及天龍八部的殘件尚存,一窟毀損之劇,讓觀者愕然。
至今十年過去,五佛亭依舊矗立,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及學(xué)者注定失望而歸。無論是參照梁思成1939 年所攝圖片來尋訪者,還是按照廣元皇澤寺博物館2002 年所編《廣元石窟》圖錄來尋訪者,都只能對亭空嘆而已。
千佛崖位于四川廣元市城北5 公里的嘉陵江東岸,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 年被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①水寧寺第2 號龕唐代釋迦說法龕,佛弟子、菩薩造像于1999 年被盜割(攝于2004 年)
圖②水寧寺第3 號龕唐代釋迦彌勒并坐龕,釋迦、彌勒、菩薩造像于1999 年被盜割(攝于2004 年)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時期,歷經(jīng)近1500 年,在高45 米、南北長200 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 層,密如蜂房。據(jù)清咸豐四年(1854)碑文記載,全崖造像達“一萬七千有奇”??上г?935 年修筑川陜公路時,一半以上造像被毀。現(xiàn)僅存龕窟400 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 余軀。
多寶窟,即千佛崖第806 號窟,因窟中主尊為釋迦與多寶佛并坐,故俗稱“多寶窟”。這是一個方形平頂大窟,高約兩米,寬與進深都在三米開外。窟中央鑿長方形大壇,壇上設(shè)釋迦、多寶佛與二弟子二菩薩,共計六尊造像。其中兩尊菩薩造像格外精美,特別引人注目。
二菩薩高約1.5 米,立于仰蓮寶座之上,寶冠束發(fā),寶繒長發(fā)披肩,面相豐圓清秀,眉眼細長,嘴角微翹,面露神秘笑容。如此優(yōu)雅傳神的初唐造像杰作,令人觀之難忘。早在20 世紀(jì)80 年代,筆者還是中學(xué)生時,在學(xué)校組織的一次春游活動中第一次看到了這窟造像,便久久為之吸引,頗感精美動人。
令人震驚的是,至遲在1999 年之前,其中一尊觀音菩薩像頭部被盜割,另一尊菩薩像幸免于難。手持凈瓶的殘軀至今仍矗立龕中,令人痛惜不已。
位于四川巴中市清江鄉(xiāng)的水寧寺摩崖造像,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 年升級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處造像均為盛唐時期雕刻作品,有27 個龕窟、300 余尊造像。其中保存最為完好的有11 個龕窟,又以第1、2、3、4、8 號龕雕像最為精美,造型生動,技藝精湛。
水寧寺造像,主要內(nèi)容有“釋迦說法”“藥師三尊變”“釋迦彌勒并坐說法”“五佛”等。這些造像小巧玲瓏,雕刻精細,造型多變,設(shè)計新穎,堪稱我國唐代石窟藝術(shù)中高水平的作品之一。尤其是菩薩、伎樂天神的雕造和彩繪,其“女性化”傾向十分明顯;造像肌體細膩豐滿,體態(tài)婀娜多姿;容顏俊麗動人,衣飾富麗堂皇,真可謂“菩薩似宮娃”。這些雕塑上的創(chuàng)作特點,不僅使佛教神祗的“神性”更具有“人性”形象,也因之為觀者提供了一種富于世俗情感與生活氣息的全新視野,這在盛唐時期摩崖造像中是獨具代表性的。
然而,這些國寶級造像仍難逃盜損的厄運。1999 年3 月9 日晚,水寧寺第2 號龕被盜。其中有兩尊菩薩、一尊佛弟子造像頭部被盜割;龕中的供養(yǎng)人造像,也險遭盜割。供養(yǎng)人造像臉部的割痕已經(jīng)貫穿龕壁,只不過因盜賊倉促逃走,未能取下,才幸免一劫。緊接著,在2004 年之前,水寧寺又遭受多次盜損。其中,第3 號龕中的釋迦、彌勒及菩薩造像頭部被全部盜割,令人痛惜。
事后當(dāng)?shù)匚墓芩拗鷫Α⑻碇萌肆?、配備狼犬巡邏等措施,被盜情況得以有效扼制,但先前被盜的造像始終未能追回。遙望這處荒山高崖之上的盛唐遺寶,它們捱過了一千多年的風(fēng)霜雨雪,卻最終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開始一點點凋零,不禁令人扼腕。
水寧寺第2 號龕唐代供養(yǎng)人造像,1999 年被盜割修復(fù)后現(xiàn)狀(攝于2004 年)
飛仙閣位于成都市蒲江縣西南,朝陽湖鎮(zhèn)二郎灘兩岸山崖上,共92 龕,造像777 尊,其中北岸87 龕,南岸5 龕,是距離成都市最近的唐代摩崖造像之一。此處最早造像為唐永昌元年(689 年)始建,唐代造像共計64 龕491 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所造菩提瑞像、釋迦、三世佛、華嚴(yán)三圣、彌勒、觀音、千手觀音、如意輪觀音、地藏、天龍八部、胡人天王等。五代造像17 龕256 尊,有一佛六菩薩、西方凈土變等。清代造像11 龕30 尊,有南海觀音、訶利帝母等。2006 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①飛仙閣第9 號窟,初唐菩提瑞像窟原貌
圖②2003 年被盜割后現(xiàn)狀
飛仙閣摩崖造像分布于西南絲綢之路古道上,主要以唐代造像為特色,造像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其題材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尤其是第9 號龕——菩提瑞像龕,是四川省年代最早的菩提瑞像。菩提瑞像是從印度流傳過來的一種佛教神像,主尊佛像頭戴寶冠、著菩薩裝,與常見的無冠光頭、著僧裝的佛像有明顯區(qū)別。菩提瑞像以菩薩信仰為尊,以佛未成道之前的菩薩果位與佛成道之后的菩薩化身為信仰神譜,是一種古老的印度佛教造像樣式。這種造像題材極為罕見,而又以飛仙閣第9 號龕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雕刻最精。始建于初唐武則天時代(永昌元年)的第9 號龕造像,也因其獨特的歷史、宗教、美學(xué)價值而被載入《中國美術(shù)全集》、美國《亞洲藝術(shù)檔案》等,早已蜚聲海內(nèi)外。
然而,正是這樣一窟國寶級、國際級的珍貴造像,卻在國人眼皮底下被盜,沒能守護到其被認(rèn)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006 年。2003 年1 月8 日,第9 號龕中的菩提瑞像與菩薩像頭部被盜割。此案至今仍未告破,亦未見有任何相關(guān)報道。
石門山位于重慶市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東20 公里處,有宋代摩崖造像多尊,其造像開鑿于北宋紹圣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1151)。造像通編為16 號,其中有造像12 龕(窟)。1996 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qū),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7 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于一風(fēng)火輪上,廣額深目,口闊唇厚,袍帶飛揚,有來去如風(fēng)之勢。佛教題材主要有藥師佛龕、水月觀音龕、釋迦佛龕、十圣觀音窟、孔雀明王經(jīng)變窟、訶利帝母龕等。其中又以第6 號十圣觀音窟最為精美。
2004 年2 月11 日,恰恰是最具特色、最精美的第6 號龕楊柳觀音頭像和第7號龕五通大帝頭像被盜割。楊柳觀音像是南宋的石刻造像,像高182 厘米,以其手持楊柳而得名,佛像頭戴花冠,面形端莊豐滿,胸飾瓔珞,身著“U”領(lǐng)廣袖袈裟,左手于胸前托缽,右手于右胸右側(cè)持楊柳枝,雕刻細膩傳神,造像幾近真人。五通大帝佛像高192 厘米,頭部束發(fā)冠、額凸、濃眉大眼,雙目深陷,口闊唇厚,給人以健碩魁偉之感。這兩尊石門山代表作的造像被盜,無論是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價值而言,還是對整個大足石刻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價值、美學(xué)價值的完整度而言,都是極大的損失,都將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
牛角寨位于四川眉山仁壽縣文宮鄉(xiāng),原為明代張獻忠所建駐軍山寨。寨址山崖間有摩崖造像共101 龕1519 尊,為唐代佛、道教造像群,精品眾多,其歷史價值與美學(xué)價值屢見于各類研究論文之中,倍受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重視。牛角寨造像分為大佛閣、觀音壩、壇神巖等三處造像分布區(qū)域,其中大佛閣以唐代至宋代佛教造像為主,觀音壩以唐代佛教造像為主,壇神巖則以唐代道教造像為主。2006 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牛角寨造像中,以國寶級的“三清窟”最為著名?!吨袊佬g(shù)全集》《中國道教雕刻藝術(shù)全集》《四川佛道教石窟總集》等對該窟均有著錄,其珍罕程度無須多言。這所“三清窟”,是牛角寨壇神巖造像中唯一有造像題記,有明確紀(jì)年(唐天寶八年,公元749 年)的重要石窟。
窟中分三層雕刻造像,最外部為接近圓雕手法的所謂“三清”神像,即元始天尊居中,靈寶天尊和太上老君分居兩側(cè),均趺坐于高蓮臺上??亢髢蓪臃至惺膛⑾赏?、神將、道徒等,布局錯落有致,造型細膩生動。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清”神像中,太上老君造像保存完好、雕刻傳神,且面容形貌豐腴優(yōu)美,未有胡須,有明顯的女性化特征。這在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唐代道教造像中,聞所未聞,十分罕見,是頂級的唐代藝術(shù)珍品,也是難得的唐代造像孤品。令人痛心的是,這尊頂級國寶于2009 年7 月14 日被盜割,“三清窟”的藝術(shù)整體性和歷史價值也因之被嚴(yán)重破壞。
鄉(xiāng)民魏紅書在唐代“三清窟”中(2004 年攝于牛角寨壇神巖)
2009 年,“三清窟”中太上老君造像頭部被盜割
另有一處佛道合龕,也非常罕見,為鑒證此處自唐代以來的佛道相爭及佛道融合提供了難得的佐證。該龕正壁為釋迦牟尼、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并列,左右兩側(cè)壁各侍立一佛一道像;道像早年已崩毀,但以上四尊造像均完好。該龕正壁的釋迦牟尼像,于2006 年10 月9日被盜割。就在世代看護石窟造像的魏紅書老人于2009 年逝世前后,其中側(cè)壁侍立的那尊佛像,頭部呈典型的“饅頭髻”式樣,這尊罕見的有北魏造像風(fēng)格的唐代造像也于2009 年7 月14 日被盜割。
筆者探訪此地時,曾與魏紅書老人有過交流。據(jù)老人回憶,這些唐代道教造像之所以至今基本完好,躲過了公社化運動與文革時期的破壞,是因其與家人將所有石窟造像以泥草掩埋近三十年,方才得以保全。這些造像是在魏家世代守護之下,在極其艱難的守護歷程中,于1980 年代方才顯露真容,到1990 年代逐步為外界所知,并從縣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始,最終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可惜的是,這樣奇跡般保存下來的精美造像,卻在21 世紀(jì)的前十年里屢遭盜損,千年神光就這樣開始了支離破碎的散失之旅。
丹棱縣屬四川眉山市管轄,在縣城西偏北約12 公里的中隆鄉(xiāng)地界的劉嘴,有大量唐代、五代時期的摩崖造像。由于地處偏僻,至今鮮為人知。其第一次為世人所知,是1984 年進行的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當(dāng)?shù)匚奈锕ぷ髡甙l(fā)現(xiàn)并予以申報。因此地造像大多風(fēng)化嚴(yán)重,且經(jīng)歷過建國以來歷次運動的毀損,其保護級別暫定為眉山市保護單位。
在劉嘴造像中,只有一龕唐代的釋迦牟尼佛像保存較好,面目軀體尚屬完整,且體量較大。整個劉嘴造像群,正是以此尊釋迦牟尼佛像為中軸展開的,亦可知此像應(yīng)為最早雕造之物。從此龕一旁的釋迦說法龕題記來看,這尊造像應(yīng)不晚于唐代開元年間(713—741 年),屬盛唐時期的佛教造像,彌足珍貴。2011 年12 月15 日,此尊造像頭部被盜割。
圖①丹棱縣劉嘴唐代釋迦牟尼佛造像(攝于2005 年)圖②2011 年12 月15 日,造像頭部被盜割
四川蒲江縣鶴山鎮(zhèn)龍拖灣有唐、宋代摩崖造像10 龕80 尊,造像延至明清,至今尚有較多遺存。該處造像大多風(fēng)化毀損,唐宋早期精品并不多見,但因其為蒲江石窟重要組成部分,故而仍與蒲江石窟的代表飛仙閣摩崖造像一起,于2006 年同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劉嘴造像的情形相似,龍拖灣造像中也只有一龕唐代觀音菩薩造像保存完好,屬唯一之精品。該尊造像為典型的初唐作品,菩薩頭戴寶冠,臂著寶釧,手提凈瓶,身姿綽約。作為龍拖灣造像的唐代精品,也是唯一完好造像,這尊觀音菩薩像的價值毋庸置疑。2012年1月,這尊造像被整體盜割,僅余空龕。
為偵破這兩起驚天大案,2011 年12月19 日,眉山市公安局成立了“12?19系列盜掘文物”專案組展開工作。公安部也將該案列為部督案件督辦。歷經(jīng)4個多月的偵查,專案組梳理出丹棱縣龍鵠山、雞公山,東坡區(qū)連鰲山丈六院,仁壽縣兩岔河、殺人槽、牛角寨、陳家嘴等地摩崖造像佛像被盜案等一系列案件,搗毀5 個盜掘文物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20 余名,破獲盜掘文物案100 余件,追繳文物300 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1 件(即蒲江縣龍拖灣觀音菩薩像),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文物53 件(即含丹棱縣劉嘴唐代釋迦佛像)。
這一系列大案,寓示著巴蜀地區(qū)摩崖造像盜賣的中心正在轉(zhuǎn)移——從先前以川東、川北、川東北為核心區(qū)域,逐步向川西、川中區(qū)域轉(zhuǎn)移。眾所周知,以大足、安岳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川東地區(qū),以廣元、巴中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川北、川東北地區(qū),因文物保護級別的不斷升級,保護措施不斷加強,而令盜賣者難以下手,可乘之機日漸稀少。而川西、川中的大量“低級別”摩崖造像,自然成為盜賣者關(guān)注重點?!?2?19”大案的發(fā)生,正是以慘痛的事實映證了“巴蜀地區(qū)摩崖造像盜賣的中心正在轉(zhuǎn)移”這樣的預(yù)警與提示。
此次“12?19”大案雖然告破,古代造像的維修與復(fù)原卻幾無可能。因為在盜割過程中,對造像形成的物理損傷、美學(xué)損毀是無法彌補與還原的。這些追繳回來的造像,只能就此貯存于博物館或文物庫房中,與其原生所在地就此永別,不復(fù)原有的歷史、宗教、美學(xué)價值。
其實,以上所列自1995—2011 年以來的典型案例,只不過是巴蜀地區(qū)近二十年來摩崖造像盜損的冰山一角。這是浮出水面的慘烈,這是破冰之后的不寒而栗。而那些不是國家級的,不是省市級的,甚至于連縣級都還未申報的摩崖造像正在經(jīng)歷的滅頂之災(zāi),不身臨其境,不親睹現(xiàn)場,是難以想象也無法想象的。
就在我們?yōu)槟切┍晃耆枧c被損害的摩崖造像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之際,2012 年3 月,又傳來廣安市大石壩唐代7 尊佛像被盜的消息;2012 年6 月,內(nèi)江清溪摩崖造像又被發(fā)現(xiàn)盜割幾盡一空。如此種種“噩耗”,或因現(xiàn)代訊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發(fā)達方才得以迅捷傳播。其實,這樣的“噩耗”,近二十年來,潛藏與被潛藏的不知道還有多少,這不由又讓筆者想起另一宗十幾年前的“神奇”案例。
那是2005 年秋,筆者在游覽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蘇祠之后,購得一本當(dāng)?shù)禺?dāng)年出版的導(dǎo)游小冊。查閱冊子上的圖片,得知當(dāng)?shù)胤▽毸掠幸积愅硖圃煜?,其佛陀腳印與普賢菩薩造像的組合非常奇特,遂乘興探訪而去。奇怪的是,待找到圖片中的這龕精美造像時,普賢菩薩造像的頭部已經(jīng)被盜割了,新鮮的鑿痕讓人倒抽一口涼氣,似乎盜賊總要比我們早到一步。
就拿筆者這些年步履所及、眼觀所至,所能攝錄到的巴蜀地區(qū)百余處摩崖造像來看,已有近三成以上成為永久不可再現(xiàn)的歷史景觀。如果說拍攝三峽大壩建設(shè)期間的“舊三峽”,是一種珍貴的、可資懷舊的歷史影像;如果說拍攝諸如蘇門答臘犀牛、美洲虎等稀有物種的野外生存狀況,是一種難得的、搶救性質(zhì)的物種文獻;那么攝錄近二十年來巴蜀摩崖造像,完全與上述兩種行為“價值”相當(dāng),毫無遜色。只不過這樣的“價值”,何其殘忍、何其諷刺;這樣的“價值”,又有什么價值呢?
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還將繼續(xù)被侮辱、被損害嗎?誰來回答?誰能回答?再過二十年,如果有人來重溫筆者今日的旅程,寫一篇感言,發(fā)一通牢騷,恐怕要擬的篇名仍是如此: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