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云峰
在山區(qū)民族學校的數(shù)學教師教學應用題是個棘手的問題。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題的教學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教好這部分知識,作為在山區(qū)民族學校給彝族學生講了十幾年的我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吧。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彝族學生學習應用題最大的難處是語言障礙?!袄斫獠涣恕笔菕煸谧爝叺囊痪湓挕a槍@一難點,我經(jīng)過教學總結,以“微笑課堂”為打開學生心靈的糖果。在教學應用題的開頭,我總是用彝語編寫與應用題有關的趣味謎語或幾句簡單的語言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讓學生從心里喜歡上應用題,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例如,在小數(shù)一年級中教學簡單的減法應用題時,我用彝語編寫:“你家有10條大肥豬,過年時殺了2條,還剩幾條?”接著教學“樹是有10只鳥,飛走了2只,還剩幾只?”同學們說“應用題好簡單?!边@樣學生的不怕心理,接下來事半功倍了。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習慣
有了不怕的先決條件,用清晰的思路細致地審題,弄明白題意,又是準確解答應用題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根據(jù)解題要求找出題中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構建起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確定數(shù)量關系。為了便于分析問題中的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審題時可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條件和問題或用線段圖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表示出來。
為了培養(yǎng)彝族學生細致審題的習慣,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同時出現(xiàn),用彝族解釋,讓學生分析計算。例如:1、果園里有梨樹與桃樹共有3000棵,梨樹是桃樹的2/3。梨樹有多少棵?2、果園里梨樹有3000棵,桃樹是梨樹的2/3,有桃樹多少棵?
題1中3000棵為共有樹,題2中3000棵是一種,因此計算方法不相同。經(jīng)常進行此類練習,就容易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三、教學生學會猜想
在數(shù)學方法理論的介導者波亞利曾說:“在數(shù)學的領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數(shù)學猜想,實際是一種數(shù)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shù)學規(guī)律和本質(zhì)時的一種策略,是建立在事實和已有經(jīng)驗基礎上的一種假定,是一種合理的推想。例如在上面“二”中例題1答案應該比3000少,題2中答案應該比3000大或比3000小,需要看后面的條件。這樣讓學生鎖定求知范圍。結論正誤有個天平來衡量,在有些條件下,教學生根據(jù)條件與問題猜想比教學生一步一步證明更為重要。
四、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問題進行清理后分析推理結論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往往習慣于模仿教師有例題的解答方法,機械地去完成。而我在引導學生解答應用題時,首先讓學生找出自己的疑問,大家的問題綜合在一起,把學生對易混淆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排除學生的“混濁點”,走向明亮的推理通道,推向正確的結論。
五、充分利用雙語教學,讓彝族學生自編應用題
為了清除語言障礙給彝族學生帶來解決應用題難的問題,我充分利用又語,引導學生先用彝語編述應用題,使學生認識和掌握各類應用題的結構特點。使學生了解一道應用題是由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兩部分組成。根據(jù)內(nèi)容的完整與缺少部分來進行填空式練習。如:1、五年級女生有35人, __________ ,一共有多少人?(補充合適條件)2、學校教師和學生共有435人,教師比學生少357人,_______ ?(補問題)3、32×7=?(編一道應用題)。
總之,指導學生自編應用題,讓學生結合實際,利用自己語言去理解,編寫他們自己熟悉的事物。在心里知道“應用題也不過如此”,覺得好像口算題一樣喜迎而解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