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嬌 ,楊二龍 ,2
(1.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8;2.東北石油大學提高油氣采收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黑龍江大慶163318)
目前,中國陸上油田普遍進入高含水階段,一類油層主力優(yōu)質資源大規(guī)模開發(fā),經歷三次采油后,現如今產能潛力全面轉向二、三類油層。與主力油層相比,二、三類油層物性差、油層有效厚度小、滲透率底、縱向分布零散、平面相變大、非均質性嚴重,動用狀況差,具有挖潛潛力[1-5]?!岸Y合”是指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相結合,二類油層挖潛和三類油層挖潛相結合。在二、三類油層組合開發(fā)條件下,采用兩套井網劃分兩套層系,分別開采二、三類油層[6-7]?!岸Y合”是一個新的開發(fā)理念和模式,相關技術在國內外研究較少。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大慶油田就曾提出過“2+3結合”、“兩三結合”等開發(fā)模式,探索水驅與三次采油,二類油層與三類油層新老井網的匹配與協同優(yōu)化問題[8]。
大慶油田二類油層主要指薩Ⅱ1-2、薩Ⅲ1-3、薩Ⅲ4-7等大面積分布的中低滲透層,有效滲透率200~300 mD,屬于大型河流三角洲分流沉積體,砂體分布以長條狀、枝狀型為主,大于2 m的有效厚度層鉆遇率在60%以上;三類油層主要指窄長條狀的零星分布的油層,有效滲透率一般小于200 mD,為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積體和三角洲水下沉積體。
在二三結合開發(fā)模式下,兩套井網同步開發(fā)兩類油層,平面縱向連通關系復雜。各井組在各單元平面上注采井距不同,導致井控面積差異較大,注采關系復雜,因此需要開展水驅階段合理配注水量研究,同時確定化學驅階段的合理注采參數。
本文結合大慶油田薩爾圖北一區(qū)斷東二、三類油層同期分質化學驅試驗區(qū)的實際物性參數,建立單層均質概念模型。運用灰色關聯方法分析水驅與化學驅配注影響因素,通過設計正交方案,進行二三結合模式下配注規(guī)律數值模擬研究。對配注量進行公式回歸,通過回歸公式計算實際區(qū)塊的單井配注量,使用地層系數劈分法進行配產,實現水驅與化學驅二、三類油層均衡合理的開采,以期對二、三類油層結合開發(fā)調整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撐。
基于實際區(qū)塊資料,找到影響二、三類油層水井配注的若干因素,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得到每個因素的影響權重;經過關聯算法,得到各個因素與配注量的關聯度(見表1)。最后選取關聯度較高的影響因素:地層壓力、砂巖厚度、凈毛比、水井周圍油井含水率、滲透率,結合油水井井史數據庫和射孔數據庫,確定合理正交設計水平值,建立十因素五水平正交設計方案(見表2)。根據正交設計方案提供的基礎油藏參數,進行水驅配注數值模擬研究。
表1 各因素對注水量的關聯度Table1 Relevance of various factors to water injection
表2 正交設計因素Table2 Orthogonal design factor table
正交設計所得50個數值模擬方案,以其中的一個方案為例,對二、三類油層水井進行單井日配注量設計,數值模擬結果如表3所示。以采收率和壓力變異系數作為指標,對配注量進行優(yōu)選。結果表明,方案1-4的采收率最高,地層壓力變異系數較小,即為最優(yōu)配注量。壓力變異系數借鑒滲透率變異系數的概念,其中壓力變異系數定義為,
式中,Pi為單個網格的壓力,P為平均地層壓力,n為網格個數。
參照方案1-1的做法,對正交設計所得的其余49個方案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得到各方案的二、三類油層單井最優(yōu)日配注量。
表3 水驅單井日配注量設計Table3 Water flooding single well daily fluence design table
基于50個正交設計方案的單井最優(yōu)日配注量數據,運用1STOPT回歸軟件的通用全局優(yōu)化算法對二、三類油層單井的日配注量進行曲線擬合和配注量公式回歸。
式(1)、(2)為二、三類油層水驅配注影響因素擬合公式:
式中,P2為二類油層平均地層壓力,MPa;P3為三類油層平均地層壓力,MPa;NTG2為二類油層凈毛比,無量綱;NTG3為三類油層凈毛比,無量綱;H2為二類油層砂巖厚度,m;H3為三類油層砂巖厚度,m;K2為二類油層滲透率,mD;K3為三類油層滲透率,mD;fw2為二類油層水井周圍油井含水率,%;fw3為三類油層水井周圍油井含水率,%。
圖1為二、三類油層水驅配注影響因素擬合。由圖1可知,二類油層曲線的均方差為5.31,相關系數為0.90,擬合精度較好。三類油層擬合曲線的均方差為5.25,相關系數為0.92,擬合精度較好。
基于水驅配注結果,根據井組注采平衡,以聯通油井地層系數劈分法為主進行水驅配產研究,劈分出單井各層段產液量,各層段產液量累加得到單井產液量。具體步驟如下:
(1)以水井為中心,求各小層與之聯通油井方向上的平均滲透率K平均和平均厚度H平均,得到平均地層系數KH[9]。
按:“虋”,涵芬樓、三家本原作“釁”?!疤姟弊终`錄?!疤姟弊趾庇M,音mén,義為赤粱粟,乃谷的良種?!稜栄拧め尣荨罚骸疤?,赤苗?!惫弊ⅲ骸敖裰嗔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黍》:“赤黍曰虋?!薄皟瘁叀敝^禍患、禍亂?!逗鬂h書·隗囂傳論》:“夫功全則譽顯,業(yè)謝則釁生。”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如今削除了這點萌芽,方才是永無后釁?!?/p>
(2)將單層平均地層系數KH累加,得到每個連通方向的總地層系數∑KH。
(3)將單層注水量按地層系數比重劈分到各油井所對應的層段。
(4)將各油井得到的水量進行累加,根據注采平衡,即為單井合理配產量[10]。
圖1 數模配注量與公式回歸配注量對比Fig.1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jec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formula
根據配產配注優(yōu)化結果,應用數值模擬軟件Eclipse建立單層均質概念模型,將模擬生產結果與實際生產結果進行對比,檢驗配產配注優(yōu)化效果。
將水驅配產配注結果模擬實際開發(fā)進行預測,各項生產指標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配產配注后采收率比實際高出2.52%,平均地層壓力下降0.14 MPa,可為后續(xù)化學驅提供較好的壓力條件,含水率有所降低,開發(fā)時間增加。
圖2 采出程度、含水率對比Fig.2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 of production and water cut
參考水驅配注結果,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得到化學驅配注影響因素的關聯度(見表4),選擇砂巖厚度、水井周圍油井含水率、滲透率、聚合物質量濃度和化學劑用量五個因素,進行化學驅配注影響因素正交方案設計(見表5)。
表4 各因素與配注量的關聯度Table4 Relevance of various factors to injection volume
表5 化學驅正交方案因素Table5 Chemical flooding orthogonal scheme factor table
根據正交設計方案提供的基礎油藏參數,建立對應的數值模擬模型,進行化學驅配注數值模擬。
基于50個正交設計方案的單井最優(yōu)日配注量數據,考慮二、三類油層的砂巖厚度、水井周圍油井含水率、滲透率、聚合物質量濃度和化學劑用量,同樣運用1STOPT回歸軟件的通用全局優(yōu)化算法對二、三類油層單井的日配注量進行曲線擬合和回歸。
式(6)、(7)為二、三類油層化學驅配注影響因素擬合公式:
式中,Cp2為二類油層注入聚合物質量濃度,mg/L;Cp3為三類油層注入聚合物質量濃度,mg/L;PV2為二類油層化學劑用量,無量綱;PV3為三類油層化學劑用量,無量綱。
圖3為二、三類油層化學驅配注影響因素擬合曲線。由圖3可知,二類油層擬合曲線的均方差為6.16,相關系數為0.91。三類油層擬合曲線的均方差為5.90,相關系數為0.95。擬合精度均較好。
基于化學驅配注結果,參考水驅配產方法,按照井組注采平衡原則,以連通油井地層系數劈分法進行化學驅配產研究,劈分出單井各層段產液量,各層段累加得到單井產液量[11-16]。
圖3 數模配注量與公式回歸配注量對比Fig.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njec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formula
將化學驅配產配注結果模擬開發(fā)進行預測,各項生產指標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配產配注后采收率比用實際注采數據模擬化學驅高出3.54%。
圖4 模擬方案與實際開發(fā)采出程度、含水率對比Fig.4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 of production and water cut between the simulation plan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plan
選擇北一區(qū)斷東二、三類油層同期分質化學驅試驗區(qū)為試驗對象。試驗區(qū)面積1.9 km2,總井數239口。其中,二類油層井網采用150 m注采井距規(guī)則五點法面積井網,井數85口,采油井49口,注水井36口,中心井25口;三類油層井網采用106 m注采井距規(guī)則五點法面積井網,井數154口,其中采油井80口,注水井74口。試驗區(qū)二類油層平均單井鉆遇有效厚度8.7 m,三類油層平均單井鉆遇砂巖厚度14 m,二、三類油層厚度在薩中開發(fā)區(qū)處于中等位置。
2018-2019 年對試驗區(qū)進行配產配注,并進行月產油量的預測。從實際結果來看,階段內實際月產油量與預測結果誤差為5.66%,說明該配產配注方法具有可行性,且效果較好。實際配產配注結果見表6。
表6 實際區(qū)塊部分井配產配注量Table6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allocation in blocks
(1)將二、三類油層的地層壓力、砂巖厚度、凈毛比、滲透率及水井周圍油井含水率作為影響水井配注的主要因素。確定了二、三類油層單井各層段的合理注水量及產液量。與實際開發(fā)效果進行對比,配產配注優(yōu)化后采收率較實際方案提高2.52%,優(yōu)化效果較好。
(2)在水驅配產配注優(yōu)化基礎上,同時考慮化學驅的影響因素,選擇砂巖厚度、滲透率、含水率及聚合物質量濃度、段塞大小作為主要影響因素,將水驅配注配產方法推廣到化學驅,確定了二、三類油層單井各層段的合理注入量及產液量。將化學驅配產配注結果與沿用現階段水驅注采參數進行化學驅開發(fā)的結果對比,化學驅配產配注后采收率提高3.54%,說明該方法在化學驅階段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