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秦東陵出土一枚動物紋瓦當,它與臨潼洪慶堡出土豬鹿紋瓦當圖案相同,由兩只“走鹿(鹿回頭)”、一只“奔鹿”和一只“野豬”共四個動物圖案組成,生動反映出“鹿、豬”在自然山林中的生存狀態(tài),結(jié)合文獻所載分析應(yīng)定名為“鹿豕”紋圓形瓦當,時代當為戰(zhàn)國晚期。該瓦當反映出秦文化中所特有的“鹿、豬”元素。
關(guān)鍵詞:瓦當;秦文化;鹿;豬
秦東陵位于西安臨潼區(qū)斜口街辦韓峪村,東距秦始皇陵十公里,北距西臨公路約三公里,西距霸河約七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1989年5月被臨潼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86年發(fā)現(xiàn)以來已探明陵區(qū)范圍內(nèi)有“亞”字形大墓3座,“中”字形大墓4座,“甲”字形大墓8座,陪葬坑、小型陪葬墓、建筑遺址、圍溝等遺跡多處,據(jù)《史記》等文獻記載應(yīng)埋葬秦昭襄王、唐太后、悼太子、宣太后、莊襄王、帝太后等多位秦王及其王室貴族。
秦東陵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始于2014年10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四號陵園東部的建筑遺址與附葬坑進行考古發(fā)掘,新出土了大量筒瓦、板瓦及瓦當?shù)冉ㄖ牧希瑩?jù)已公布的材料來看有當面圖案有云紋、葵紋、植物紋、動物紋等四類,[1]其中有一件組合動物紋瓦當紋飾頗具特色,《秦東陵新出土瓦當鑒賞》一文在介紹時將其定名為“鹿紋瓦當”,但根據(jù)當面圖案可見該瓦當實屬于以鹿紋為主、其他動物紋為輔的組合鹿紋圖案,不能簡單定為“鹿紋圓瓦當”,下面本文結(jié)合文獻記載對該圖案的內(nèi)涵做一考釋,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學(xué)者指正。
一、瓦當概述
據(jù)《秦東陵新出土瓦當鑒賞》一文介紹,該瓦當出土于秦東陵四號陵園土地凹大墓附屬建筑遺址,當面呈圓形,當徑15cm,當厚2cm,邊輪寬8cm。材質(zhì)為灰陶。邊輪略窄且不規(guī)整,邊輪內(nèi)有一周凸弦紋。雙線十字界格將當面分成四區(qū),每區(qū)內(nèi)飾一動物形象,其動物腳皆指向當心,北部指向邊輪,各個動物首尾相接。按順時針方向:第一區(qū)飾(野)豬,豬頭向前、豬尾向后,四蹄蹬地、體型壯碩;第二區(qū)飾奔鹿,鹿首高昂、四蹄騰空,做奔跑狀;第三區(qū)、四區(qū)皆飾走鹿回頭,鹿首回轉(zhuǎn)、四蹄踏地,形態(tài)生動。當心乳釘紋被界格線十字交叉割裂為四塊,每塊獨立成四分之一圓。(如圖一)
在20世紀八十年代,西安市臨潼區(qū)斜口街辦洪慶堡亦曾采集到相似瓦當一枚,收錄于《周秦漢瓦當》(32號),[2]《周秦漢瓦當》一書中將其定名為“雙鹿紋半圓形瓦當”并作一簡介:當面直徑15厘米,時代為戰(zhàn)國秦。(如圖二)
毛磊《陜西地區(qū)秦漢云紋、動物紋瓦當紋樣研究》一文亦介紹一枚圖案相似的瓦當,定名為“豬鹿紋瓦當”,文中簡介“雙線十字界格穿過當心,因瓦當由殘,僅能看到上半部分,左側(cè)飾一奔鹿形,鹿回首相顧,鹿角向上,四肢呈前后奔跑狀,右側(cè)飾一只野豬紋。”[3]將其定為秦代瓦當,但未交待出土地點。(如圖三)
筆者以為這三枚瓦當?shù)漠斆鎸崬橥粓D案。首先,洪慶堡采集瓦當?shù)漠斆鎴D案確系飾有兩只鹿,但并非“奔鹿”而是“鹿回頭”,且與秦東陵出土的當面圖案完全一致;根據(jù)拓片顯示洪慶堡采集瓦當右下角有殘破現(xiàn)象,表明該瓦當并非是“半瓦當”,而是一枚圓瓦當殘損后的狀態(tài);洪慶堡一帶在秦時為“芷陽縣城”,[4]據(jù)秦東陵今兩公里,且二者同屬于一個時期(戰(zhàn)國中晚期)。因此《周秦漢瓦當》一書中公布的“雙奔鹿紋瓦當”就是《秦東陵新出土瓦當鑒賞》一文中所述的“鹿紋圓瓦當”;而《陜西地區(qū)秦漢云紋、動物紋瓦當紋樣研究》一文中所介紹的“豬鹿紋瓦當”也是一枚圓瓦當殘損所致,僅存“鹿回頭”與“野豬”圖案及雙界格分割線條,均與秦東陵所出瓦當圖案一致,雖然沒有交待出土地點,但亦能推定二者是相同的圖案。
關(guān)于該瓦當?shù)哪甏?,《秦東陵新出土瓦當鑒賞》中定為“戰(zhàn)國晚期”、《周秦漢瓦當圖錄》籠統(tǒng)定為“戰(zhàn)國——秦”、《陜西地區(qū)秦漢云紋、動物紋瓦當紋樣研究》則定為“秦代”?,F(xiàn)按照戰(zhàn)國中晚期秦瓦當?shù)陌l(fā)展規(guī)律,戰(zhàn)國秦的晚期,瓦當?shù)膱D案漸趨規(guī)范化、圖案化,這一時期的瓦當一般將當面分成內(nèi)圈、外圈和邊輪三大部分,再用單線或雙線作為界格,將外圈分隔成扇形的四個空間,再在空間內(nèi)布置圖像或花紋圖案,[5]該瓦當?shù)漠斆娼绺穹指粢?guī)律與圖案構(gòu)成皆于此相符,時代當為戰(zhàn)國晚期。
二、當面圖案含義及定名
詳考當面圖案實由兩個“走鹿(鹿回頭)”、“奔鹿”及“野豬”四個動物圖案組成,生動反映出“鹿、豬”在自然山林中的生存狀態(tài),據(jù)《孟子·盡心上》:“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庇帧抖Y記·禮器》:“禮也者,合于天時,設(shè)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居山以魚鱉為禮,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可見古人常將“鹿豕”合稱并賦予特定含義——“與鹿豕游”暗喻自由而“以鹿豕為禮”明言守禮。因此該瓦當應(yīng)名為“鹿豕(豬)紋圓瓦當”。
三、瓦當所見秦文化中的“豬”元素
該瓦當反映出秦文化中獨有的“鹿”、“豬”元素,秦人愛鹿、秦地亦多鹿,成語“指鹿為馬”、“逐鹿中原”等都來源于秦文化中的“鹿”元素廣有研究,但對秦文化中的“豬”元素關(guān)注度較低,研究薄弱,因此本文在此詳述秦文化中的“豬”元素。
1.豬在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食用、祭祀和陪葬
中國最早的家豬見于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家豬在甘青地區(qū)出現(xiàn)極有可能是通過渭河流域,自東方來引進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研究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秦文化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后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晚期豬已經(jīng)被馴化,及至兩周時期已完全成為家養(yǎng)動物,戰(zhàn)國晚期、秦代時期豬的飼養(yǎng)已司空見慣,并作為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孟子》:“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庇帧妒酚洝じ咦姹炯o》:“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師古曰:時人食狗亦與羊豕同,故噲專屠以賣。后與高祖俱隱于芒碭山澤間?!贝藭r對“豬”也產(chǎn)生了多種專稱,《爾雅·廣獸》:“豕,彘也。彘,豬也。其子曰豚。豕之大者,謂之豜;小者,謂之豵。”表明世人對豬的研究細致入微,亦說明豬在古代社會人們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人們才會對它觀察的特別細致。此外,在墓葬中也有用豬陪葬的現(xiàn)象,西山遺址墓葬M2003出土豬右肱骨1件,根據(jù)位置推定原應(yīng)置于頭廂銅鼎內(nèi),[6]其他有“腰坑”的墓葬多以殉狗為主,豬,羊,馬,鹿等次之;最后,豬也用作祭祀的“犧牲”,在西山遺址祭祀坑中發(fā)現(xiàn)的的常見動物是狗、豬、馬。
2.豬是秦人的神靈之一
豬也是秦人的神靈之一,甘肅禮縣曾出土“秦人青銅神車”,神車高8.8厘米,長11.1厘米,寬7.5厘米,是為禮縣秦文化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通體飾蟠虺紋,廂蓋可打開,四角立4神鳥,威嚴地注視著四方,下有4龍守護,似虎又似狼。車上兩個神獸為獼猴與野豬。(如圖四)該青銅車屬于明器,具有巫術(shù)性質(zhì)而非實用之物,當是作戰(zhàn)神的象征物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究其原因是因“豬”在兩周時期具有有多種品質(zhì)、多重內(nèi)涵。
首先,東周時期“野豬”象征勇猛。被專稱為“豭豚”,《論語》:“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集解)冠以雄雞,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帶之?!鼻厝恕吧胸i”實為崇拜這種勇猛的精神
其次,豬象征貪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實有豕心,貪惏無饜??追f達疏:豕心,言其心似豬,貪而無恥也?!庇帧妒酚洝罚骸爸魅嗽唬何粲袕娗兀怩蛊涫?,窫窳其民,鑿齒之徒相與摩牙而爭之,豪俊麋沸云擾,群黎為之不康。”對此解釋有:“應(yīng)劭曰:淮南子云,堯之時窫窳、封豨、鑿齒皆為民害。窫窳類貙,虎爪食人。李奇曰:以喻秦貪婪,殘食其民也?!彪m然含有貶義,但也說明秦人好大喜功、功利性強。
最后,秦文化中存在豬形怪物——“媦”。《史記·秦本紀》:“如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十九年,得陳寶。晉《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時,陳倉人獵得獸,若彘,不知名,牽以獻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腦。即欲殺之,拍捶其首。媦亦語曰:二童子名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陳倉人乃逐二童子,化為雉,雌上陳倉北坂,為石,秦祠之。搜神記云其雄者飛至南陽,其后光武起于南陽,皆如其言也?!庇伞板椤倍觥按菩鄱簟保觥暗眯壅咄酢焙颓啬鹿Q霸和秦國的霸業(yè)。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秦東陵出土的“鹿豕”紋圓形瓦當年代為戰(zhàn)國晚期,鹿豬組合圖案寓意“與鹿豕游”或“以鹿豕為禮”,表達了自由和的明言守禮,該瓦當?shù)摹奥辊埂眻D案與其它秦文化豬形圖案(塑像)都表現(xiàn)出秦文化中獨有的“豬元素”。此時的豬因為兇悍、健壯、勇猛而成為世人崇拜的對象,但隨著豬經(jīng)過人類的長期馴化逐漸喪失了原來的野性,成為一個要人類掌管其生活起居的俗物,使得豬從神靈變?yōu)槭浪字铮琜7]最終豬紋飾蛻變?yōu)橄笳髫敻坏氖浪讏D案。
參考文獻:
[1]郝娟、杜應(yīng)文.秦東陵新出土瓦當鑒賞[J].華夏文化,2018(4)41-45
[2]徐錫臺、樓宇棟、魏效祖.周秦漢瓦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27
[3]毛磊.陜西地區(qū)秦漢云紋、動物紋瓦當紋樣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xué),2014.50
[4]張海云.芷陽遺址調(diào)查簡報[J].文博,1985(3)5-13
[5]徐錫臺、樓宇棟、魏效祖.周秦漢瓦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5
[6]余翀、呂鵬、趙叢蒼.甘肅省禮縣西山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鑒定與研究[J].南方文物,2011(3)73-79
[7]劉潔、蘭玉英.從神壇走向世俗的豬文化[J].中華文化論壇,2011(4)127-131
作者簡介:
宗理(1983--)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人,本科,西安市臨潼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業(yè)務(wù)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