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解農業(yè)科技期刊作者的特點,進一步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作者隊伍,調查分析《福建稻麥科技》2015—2018年載文作者及文章的基本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作者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以更好地促進期刊發(fā)展。
[關鍵詞]農業(yè)科技期刊作者群作者隊伍建設編輯
[中圖分類號]G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19)100054-05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全國公開發(fā)行的農業(yè)科技期刊有600多種[1]。農業(yè)科技期刊是農業(yè)科技成果的載體,是傳播農業(yè)知識、科技交流的窗口,是為推廣先進的農業(yè)實用技術服務的[2]。期刊的質量水平取決于期刊所刊載的文章質量的高低,而期刊所刊載的文章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稿源質量,作者是影響期刊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加強作者隊伍建設,保障稿源充足才有擇優(yōu)刊文的可能性,這是辦好農業(yè)科技期刊的前提和基礎。編輯廣泛吸引作者,形成連續(xù)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不斷壯大作者群是辦好農業(yè)科技期刊的重要條件[3]。本文就2015—2018年《福建稻麥科技》載文作者及文章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從中了解農業(yè)科技期刊作者群的特點,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作者隊伍,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促進農業(yè)科技期刊的整體發(fā)展提供參考。一、作者群調查與分析
(一) 作者群單位類型
《福建稻麥科技》為地方性專業(yè)期刊,主辦單位為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其作者主要源于福建省水稻種植業(yè)的科研人員、教學人員、科技推廣者及生產管理者。研究作者所屬單位的分布狀況,有助于把握期刊的稿源情況,也可了解各單位稻麥學研究的活躍程度。本文對《福建稻麥科技》2015—2018年載文中第一作者的單位類型作了統(tǒng)計(通訊作者未作統(tǒng)計),單位類型分為科研單位(包括各級科研院所及高校)和推廣部門(包括各級種子站、農業(yè)局、農技站、種子公司)。結果表明,來自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作者占比為2143%~2747%,來自推廣部門的作者為大多數,占比為7254%~7857%(詳見表1)。
之所以樣本期刊的載文中來自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作者群比例較少,是因為近年來我國在農業(yè)基礎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應用研究方面已經延伸到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研人員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較強,研究人員受單位績效評價制度的引導,所撰寫的學術性文章大多投向核心期刊或各種學報,導致投向非核心期刊或技術類的刊物較少。XUEHUI學會2019年第10期2019年第10期農業(yè)科技期刊作者群調查及隊伍建設XUEHUI
(二) 作者群的身份特點
對《福建稻麥科技》2015—2018年載文第一作者的職稱、年齡結構及性別等信息進行調查(通訊作者未做統(tǒng)計)。職稱分初、中、高三個級別;年齡結構分四層:20~29歲、30~39歲、40~49歲、50~60歲。結果表明,初級職稱作者比例為1620%~2449%;中級職稱占6174%~6831%;高級職稱只有1326%~1652%;40~49歲的作者數量最多(占4225%~5135%),其次為50~60歲的作者(占2072%~3099%),再次為30~39歲的作者(占1565%~2162%),20~29歲的作者數量最少(占102%~609%);女性作者占2606%~3980%,男性作者為主,占6020%~7394%(詳見表1)。
結果表明,中級職稱作者占多數,初級職稱較少,高級職稱作者最少。中級職稱作者是該刊的核心作者群,為保證與提高刊物質量作出了貢獻。高級職稱人員作者少,與其不需再評職稱或所寫文章大多投向學報或核心刊物有關;40~49歲這個年齡段占絕對比重,是作者隊伍中的主力軍。中年人投稿人較多,年輕作者比例較少,這與科研人員需要一個較長的專業(yè)成長期有關;而女性作者較少,與女性在基層農業(yè)部門工作總體數量較少相關。
(三)文章類型及基金項目資助情況
對《福建稻麥科技》2015—2018年發(fā)表的文章類型(學術類、技術類)及是否有基金項目資助進行調查(通訊作者未做統(tǒng)計)。結果顯示,《福建稻麥科技》發(fā)表的學術文章占文章總數的1802%~2143%,技術類文章為大多數,占比為7857%~8198%。這表明《福建稻麥科技》以應用型文章為主,且多數來自各級農業(yè)推廣部門;有項目資助的文章占1901%~2957%,未有資助的文章占7043%~8099%(詳見表1)。
基金項目資助論文數量是評價期刊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能夠獲得研究基金資助的課題在一定程度上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其研究成果代表了這一領域的先進水平。基金資助項目論文的比率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評價指標之一[3-6]。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福建稻麥科技》雜志學術文章和基金項目資助文章的比例相當、占比偏少,這與學術文章作者多為各級科研機構或高校人員相關,因為科研人員一般多有承擔項目,因而科研人員一般撰寫的多為學術類文章。而基層單位多為推廣部門,承擔的科研項目較少,其工作性質多為各項農業(yè)成果或技術的推廣,因此所發(fā)表的文章也多為技術類的。今后應適當增加“基金論文比”的權重,帶動刊物的質量與學術影響力的提高[7]。
二、 作者隊伍建設
從對《福建稻麥科技》投稿人的情況分析結果來看,要進一步辦好期刊,除了要提升期刊編輯為作者服務的水平外,也要加強作者群的培養(yǎng),幫助作者提升寫作水平和專業(yè)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稿源質量。
(一) 培養(yǎng)并擴大年輕的作者,挖掘有潛力的投稿人
《福建稻麥科技》的年輕作者(39歲及以下)只占2468%,而年輕作者才是期刊文章之源,是期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前提。編輯要提高為投稿人服務的水平,及時處理來稿,提高工作效率。年輕作者由于他們的經驗不足,不太了解刊物對論文的內容要求,退稿意見或修改意見不能過于簡單,一定要具體、詳細、認真,并提供類似的優(yōu)秀文章給作者,讓他們先模仿文章的格式及規(guī)范,漸漸上手。年輕作者有文化,但大多為初學寫科技論文,雖能結合生產實踐進行撰寫,但還未充分掌握科技論文的寫作技巧,寫作能力不強,對此編輯的態(tài)度要熱情,要給予鼓勵和幫助,針對文章中的創(chuàng)新點和閃光點部分給予表揚,并要具體指出稿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補充修改意見,做到退稿不退人,從而培養(yǎng)有潛力的投稿人。如今,互聯網發(fā)展迅速,已經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作者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快更強,因此,農業(yè)科技期刊的編輯要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刊物發(fā)展新模式,如設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提高刊物的品牌形象,建立相應的作者QQ群、微信群,加強與作者特別是年輕作者的聯系,吸引年輕作者投稿。
(二) 培養(yǎng)基層涉農單位的作者隊伍,提高其寫作水平
對《福建稻麥科技》作者群單位的分析結果表明,來自推廣部門的作者占大多數,占比為7532%,是寶貴的作者和讀者群體。而推廣部門的作者多為基層工作人員,其實踐工作經驗多,但專業(yè)理論及寫作水平稍低,所寫論文的學術性、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不高,編輯要想辦法提高服務水平,幫助基層工作人員提高專業(yè)理論水平。例如,對其所投文章的試驗設計及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不能簡單發(fā)退稿通知,要根據專家審稿結果,詳細列出反饋意見給作者,幫助其設計科學、合理的試驗方案,并引導作者將科研工作總結寫成論文,調動基層科技工作者寫論文的積極性。農業(yè)科技期刊一般依托農業(yè)科研單位主辦,編輯可利用本單位的專家資源,對作者在寫作中或試驗中出現的問題,第一時間與專家溝通并指導作者,幫助作者重新梳理論文立意、結構和文字,提高其寫作水平[8]。另外,基層農技人員所申請的科研經費少甚至申請不到,因此對基層農技人員所投稿件的版面費,編輯部要適當給予優(yōu)惠或減免。
(三) 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人員投稿,提高稿件質量
期刊作者群,特別是高質量期刊作者群的規(guī)模和數量,直接影響著期刊質量[9]。調查結果表明,《福建稻麥科技》載文中科研院所及高校作者群比例較少,只有2468%。農業(yè)科研院所是農業(yè)基礎性研究、技術研發(fā)、實用技術推廣的中流砥柱[10]。科研院所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專業(yè)素質較強,其所寫的論文素材廣泛,質量水平高,載文內容豐富,學術影響力大。學術論文或基金項目資助文章多為科研院所作者所投,編輯要積極對接相關科研院所及高校,經常溝通交流,挖掘高水平專家,并建立數據庫,及時了解科研人員的課題進展及取得的成果,并展開組稿、約稿,對審稿通過的文章要優(yōu)先發(fā)表。學術會議是專家學者的聚會,為拓寬專業(yè)知識、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編輯人員應多參加有關專業(yè)的學術活動和會議,不僅可以向科研人員宣傳自己的刊物,聽取專家學者對刊物發(fā)展的意見,還可以挖掘和發(fā)現新作者,不斷充實和壯大作者隊伍,如可直接向一些研究方向與期刊辦刊宗旨一致的作者約稿??蒲性核淖髡咚陡寮寝r業(yè)新技術、新成果的總結,大多希望能盡快發(fā)表,因此編輯部要提高服務水平,及時處理稿件,縮短稿件發(fā)表周期,吸引穩(wěn)定的群體作者隊伍。
(四) 強化專家作者隊伍建設,提高期刊質量
一份有影響力的期刊,應該每期都有幾篇能體現刊物宗旨的高質量文章。高質量文章是刊物的靈魂,能增強科技期刊的學術導向性、權威性和針對性,同時可以活躍學術氣氛,喚起該領域學者的興趣,提高刊物的影響力。高質量文章多為學科領域的專家或研究人員所寫,一本只能從自由來稿中進行篩選的期刊,是很難辦成高質量、高水平的名刊。因人力、能力等問題,《福建稻麥科技》在這方面的努力還不夠,編輯部應加強專家作者隊伍建設,增強組稿、約稿能力。專家作者隊伍的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
1向期刊掛靠單位的專家約稿。這些專家多為福建省水稻學科領域的領頭人或頂尖研究人員,熟悉水稻學科發(fā)展動向并了解本刊刊登稿件的類型,編輯應向這些專家學者約稿,可以為這些專家設特色專題、專欄。
2充分發(fā)揮主編、編委的學科影響力。期刊編委多數都承擔著省級以上的科研課題,是期刊優(yōu)質的作者資源。編輯平常應與編委保持密切的聯系,定期召開編委會,并關注他們課題的研究方向、項目進展,積極向他們約稿。
3重視老作者,從老作者中挖掘好文章。這些作者長期從事水稻科研與推廣工作,掌握水稻生產現狀,了解基層農民的迫切需要,在基層有很較高的知名度,所寫的文章能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有針對性,且寫作能力較強,編輯應加強與這些老作者的聯系,通過贈送樣刊、征詢反饋意見等,為他們提供全面、優(yōu)質、細致的服務,建立良好的關系,鼓勵他們?yōu)槠诳瘜懜濉?/p>
三、 結論
期刊的作者資源,是期刊賴以生存的生命線[11],保障稿源充足,建設一支連續(xù)、穩(wěn)定、高質量的作者隊伍,并不斷擴大作者群[12],是農業(yè)科技期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期刊編輯要針對《福建稻麥科技》的論文刊載范圍和用稿要求,對水稻、小麥專業(yè)領域的作者資源進行調研、統(tǒng)計與分析、系統(tǒng)管理,定位刊物的作者群。通過對有潛質的年輕作者予以悉心培育,對基層農技人員給予扶持和培訓,吸引科研院所的作者,精心打造專家作者隊伍等措施,加強作者群的培養(yǎng)和梯隊建設,以獲得數量充足、質量上乘的稿件,從而提高期刊質量,辦出特色期刊、精品期刊,提高刊物的競爭力,為福建水稻育種和推廣事業(yè)服務,為服務“三農”作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媛媛,楊思思,楊芳.農業(yè)科技期刊編輯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創(chuàng)新與生產力,2017(7):46-47.
[2]何花榕.服務“海西”,加快農業(yè)科技期刊發(fā)展[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0,22(1):169-171.
[3]孫燕萍.2002—2007年3種地學期刊作者群對比分析[J].情報探索,2008(11):20-22.
[4]杜慧平,衣鎖成,程丹,等.《山西農業(yè)科學》2007—2011年載文與引文情況分析[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2(8):70-75.
[5]張曉琴,陳欣然,吳均.基于文獻計量學分析7種水產類科技期刊的發(fā)展現狀[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6):977-980.
[6]艾紅,章麗萍,徐澤智.中國農業(yè)核心期刊學術影響力分析[J].情報雜志,2010(12):34-36,29.
[7]張桂玲.《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作者群研究——基于2011—2015年文獻計量學的統(tǒng)計分析[J].出版廣角,2018(20):38-41.
[8]白雪.農業(yè)技術性科技期刊培養(yǎng)基層作者的意義與方法[J].科技傳播,2017(15):36-38,41.
[9]孫翠.科技期刊優(yōu)秀作者群的培養(yǎng)[J].科技傳播,2018(14):26-27.
[10]賈亞洲.我國蠶業(yè)科技期刊作者群分布的相關分析[J].北方蠶業(yè),2010,31(3):63-66,68.
[11]張瑞霞.科技期刊如何為作者服務[J].科技與出版,2009(12):41-42.
[12]李笑梅.《南方建筑》2008—2013年載文作者群統(tǒng)計分析[J].科技傳播,2018(15):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