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失效的機制與轉(zhuǎn)型的可能
        ——戲曲片作為“吸引力電影”

        2019-11-15 21:34:07王禮迪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通識教學部重慶401520
        電影文學 2019年24期
        關(guān)鍵詞:歌舞片歌舞吸引力

        王禮迪(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 通識教學部,重慶 401520)

        一、“戲曲”作為“吸引力”

        1923年,愛森斯坦將“吸引力”(attraction)這一術(shù)語引入戲劇研究,指代一種直接俘獲觀眾的且依賴觀眾反應的戲劇模式。之后,湯姆·甘寧將這一概念引入電影史研究,提出了“吸引力電影”概念。甘寧認為,主宰早期電影的并不是敘事沖動,而是通過呈現(xiàn)具有幻覺力量、異國情調(diào)的景觀吸引觀眾,這種早期電影觀念被稱之為“吸引力電影”。與一般敘事電影的窺淫癖不同,吸引力電影是裸露癖的。這種特性體現(xiàn)在早期電影里“演員不斷直視攝影機”的鏡頭,例如喜劇演員面對攝影機嬉笑,魔術(shù)師鞠躬做手勢,這一舉動破壞了電影的現(xiàn)實幻覺,撕破了一個自閉虛構(gòu)的世界,并以此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甘寧建議“把吸引力電影既當作是對早期電影進行批評分析的工具,同時也把它看成是描述電影史不同時期的一種手段和方式”。[1]

        甘寧特別指出,“吸引力電影并沒有因為敘事電影成為主導而消失,而是轉(zhuǎn)入了地下,既在某些先鋒電影實踐中存身,也作為敘事電影的一個成分,在一些類型中(比如歌舞片),表現(xiàn)得比其他類型更加突出[2]”。歌舞片中歌舞場面包含大量演員直視攝影機的鏡頭,這些場面還會中斷敘事,破壞電影的現(xiàn)實幻覺,并以此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可視為一種不純粹的吸引力電影,“歌舞”成分就是歌舞片的“吸引力”。

        與歌舞片一樣,戲曲片也存在類型元素(戲曲)中斷敘事的問題;如果建立二者融合類型元素與敘事的策略上的類比,則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相似性。歌舞片的兩種策略:一種是“敘事時空完全舞臺化,人物、語言、動作、情節(jié)都在一個假定性很強的虛構(gòu)化環(huán)境中”,另一種“有一個較為寫實的敘事時空,其中的音樂歌舞是作為主人公現(xiàn)實的動作來加以展示的”。[3]戲曲片的兩種策略:一種以戲曲為核心,采用寫意美術(shù)、假定性表演;另一種以電影為核心,采用寫實美術(shù)、逼真性表演。基于這種相似性,戲曲片應當與歌舞片一并納入吸引力電影的研究范疇。

        戲曲片和歌舞片對“吸引力”的繼承,使二者與觀眾的關(guān)系區(qū)別于其他類型電影。在愛森斯坦看來,“吸引力”是能夠從感覺上和心理上感染觀眾的一切要素,但這種感覺上、心理上的感染是基于“直接的演出效果”而言的,而非心理上的展開和理解,因此它不是具有“完成意義的絕招”,而只是“造型毛坯”,其意義必須建立在觀眾反應的基礎(chǔ)之上。[4]甘寧對吸引力電影的定義同樣強調(diào)了這一特性:“吸引力電影直接訴諸觀眾的注意力,激起視覺上的好奇心,通過令人興奮的奇觀——一件獨特的事,無論虛構(gòu)還是實錄,它本身就很有趣——提供快感?!盵2]“吸引力”建立在觀眾直接反應的基礎(chǔ)上,這一特點使得歌舞片和戲曲片比其他類型電影更加依賴觀眾。

        這種依賴很容易在票房上反映出來。類型電影是最具普世性的大眾電影,因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如果一部電影美國獲得一個比較高的票房,在中國同樣能獲得相應的高票房。例如《敢死隊》的美國票房是1.03億美元,中國票房是2.16億元(約0.31億美元);《哥斯拉》的美國票房是2.01億美元,中國票房是4.81億元(約0.70億美元);《敦刻爾克》的美國票房是1.88億美元,中國票房是3.39億元(約0.49億美元)。

        但歌舞片卻不適用于這一規(guī)律,與科幻片、戰(zhàn)爭片、愛情片不同,它更加依賴觀眾反應。如《悲慘世界》《馬戲之王》《媽媽咪呀2》的美國票房分別為1.49、1.74、1.21億美元,中國票房為0.63、0.04、1.01億元(約0.09、0.01、0.15億美元)。大量在美國收獲高票房的歌舞片,在中國的市場表現(xiàn)卻不盡如人意,因為國內(nèi)觀眾缺乏歌舞片的消費習慣。美國有歷史悠久的百老匯商業(yè)傳統(tǒng),音樂劇已然成為西方大眾文化中一個非常主流的娛樂形態(tài),這便是歌舞片生長的土壤;消費習慣和文化土壤,決定了中國很難培育出這種類型的電影[5]。

        中國沒有百老匯,但有近千年勾欄瓦舍、梨園戲班的傳統(tǒng)。至清朝末期,戲曲已經(jīng)成為最為重要的大眾娛樂。憑此文化基礎(chǔ),戲曲片自誕生之初便受到觀眾的廣泛喜愛;至20世紀80年代末,仍然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1920年,《春香鬧學》《天女散花》在上海、北京上映后,還到全國各大城市演出,受到觀眾的歡迎,一直發(fā)行到海外南洋各埠,也很受僑胞歡迎。[6]20世紀50年代中期上映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映出場次分別達到31401、26513場,比當時《渡江偵察記》這樣的戰(zhàn)爭大片還受歡迎(映出場次24797場)。80年代中后期,戲曲電影仍然受到熱烈歡迎:在農(nóng)村地區(qū),如徽州地區(qū)太平縣焦村,公社影劇院《白蛇傳》(1980)、《李慧娘》《桃李梅》都是連映六場,場場客滿;在城市中,如呼和浩特市,市電影公司的庫存拷貝《白蛇傳》映出165場[7]。

        戲曲片憑借其“吸引力”特質(zhì)一度贏得了熱烈的市場反響,這與它在當下市場中氣若游絲的窘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吸引力電影的角度出發(fā),對比戲曲片和歌舞片的類型演進軌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命運之所以存在天壤之別,是因為它們的“吸引力”產(chǎn)生了不同變化。

        二、吸引力還是敘事?戲曲片所面臨的轉(zhuǎn)型問題

        吸引力電影的觀念主宰著1906或1907年之前的早期電影,但在格里菲斯等人的敘事探索之后,主流電影轉(zhuǎn)化為敘事電影主導——當各種成熟的敘事形式影響到電影制作者時,電影生產(chǎn)與放映都會逐漸受到規(guī)范化力量和標準化力量的制約,人們很容易明白吸引力(自由雜耍元素)的作用必然會降低。[8]換言之,戲曲和歌舞對于電影觀眾的吸引力是具有時效性的,它們曾經(jīng)誘使觀眾走入電影院并為之著迷,但這種效力必然隨著敘事電影的發(fā)展而降低,并最終淪為敘事電影中錦上添花的非必要成分。

        歌舞片的敘事轉(zhuǎn)型比較順利。一開始,很多歌舞片只是諷刺時事的滑稽劇(revues),當中并無敘事關(guān)聯(lián)。這類歌舞片被加入早期海外市場的有聲片中,觀眾就算不懂有聲片的對白,也能欣賞這些有趣的表演[9]。這類歌舞片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璇宮艷史》為代表的輕歌劇歌舞片(operetta musicals)、《百老匯旋律》為代表的后臺歌舞片(backstage musicals),逐漸產(chǎn)生了自己的故事模式。再后來,以《音樂之聲》為代表的融合式歌舞片成為歌舞片的主流,歌舞片改為嫁接其他類型電影的故事模式。

        戲曲片也經(jīng)歷了由吸引力主導到敘事主導的發(fā)展過程。早期戲曲片只拍攝經(jīng)典劇目中最成熟、最華彩的片段,以唱做繁重的精彩身段吸引觀眾,對觀眾的吸引力類似折子戲。如《春香鬧學》中包含“弄粉調(diào)朱”“貼翠拈花”“理繡床”“燒夜香”“夫人杖”等經(jīng)典身段表演;《天女散花》中“云路”一段是梅蘭芳單人獨舞“耍龍筋”(用二尺長的小棍舞長綢)。費穆的《斬經(jīng)堂》《生死恨》是全本戲曲電影,是一個個完整的故事,敘事成為“展示身段”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決定把一些成功的戲曲拍成電影作為“定本”流傳,在這個大背景下,敘事逐漸成為戲曲片的主導,除了《蓋叫天的舞臺藝術(shù)》《梅蘭芳的舞臺藝術(shù)》等少量舞臺紀錄片以折子戲的形式拍攝,大部分戲曲片都注重故事的起承轉(zhuǎn)合,具有完整的敘事結(jié)構(gòu)。

        早期戲曲片由吸引力主導,彼時的觀眾看“戲”的成分較多。雖然目前對于電影何時傳入中國、第一批中國觀眾何時產(chǎn)生等問題存在較多爭議,但在“中國電影觀眾誕生于茶園、戲園、酒樓”這一點上,學界已經(jīng)達成共識。因此,“最早的電影觀眾,作為戲曲觀眾的附屬角色[10]”這一推論基本成立。早期電影觀眾是由戲曲觀眾分化而來,戲曲片的觀眾亦是由此而來,這種分化大致受三個因素影響。

        其一是影院數(shù)量的增多,這一點很容易從彼時報紙上的宣傳廣告看出來。例如,在1927年1月1日的《申報》中,當日共有12家戲院和4家表演團體,共上演14個戲種;有27家影戲院放映部國產(chǎn)影片和12部外國影片,而且27家影戲院的放映廣告在隨后的“本埠增刊”的七、八兩版中整版刊出。20世紀20年代末,電影已經(jīng)開始超越戲曲,成為上海市民最重要的娛樂[11]。

        其二是花費的降低,觀眾想看超等角色、優(yōu)等角色、頭等角色(早期戲曲片也多由這較為知名的三等角色演出)的演出,電影票要比戲票便宜半數(shù)。如1922年5月梅蘭芳、姚玉芙、王鳳卿、楊小樓拼場演出(劇目中包括《春香鬧學》),優(yōu)等花樓大洋四元……仆票大洋三角。[12]他拍攝的早期戲曲片票價雖不可考,但可通過其拷貝的日租推測:《春香鬧學》《天女散花》每本的售價為240元,每本每日租價為20元;同一時期的、同為商務印書館出品的《閻瑞生》在夏令配克影戲院首映,租價每日200金,廣告雜費200金,定價比一般要高,每客一元二元三元[13]。結(jié)合當時其他國片的整體價位,以及按照映出輪次的定價方式,可推測梅蘭芳戲曲片的票價遠低于其演出票價。至20世紀60年代,戲曲片的價格優(yōu)勢仍然顯著,對于想看戲又沒有消費能力的工薪階層而言,它不失為一個折中選擇。

        其三是時間長度的優(yōu)勢,電影的觀看時長比戲曲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當時報紙上的評論指出:“電影之所以為人們所歡迎,原因固然不只一種,而時間很短,實為最大原因。我們觀看京劇、話劇,必須耗費五六小時,往往坐了麻煩起來。[14]”

        之后的戲曲片逐漸轉(zhuǎn)化敘事主導,這種轉(zhuǎn)化使電影敘事產(chǎn)生風格。在吸引力時期,風格就是為了“震驚”而設(shè)計的新奇感;而之后則服從于創(chuàng)造故事世界的需要[8]。20世紀50年代戲曲片經(jīng)歷著敘事主導的轉(zhuǎn)向,促成了“南派”“北派”兩種風格的誕生?!氨迸伞惫适率澜绲暮诵氖茄輪T,以寫意美術(shù)配合演員的假定性表演,以統(tǒng)一的鏡頭內(nèi)時空關(guān)系、連貫的鏡頭間時空關(guān)系復現(xiàn)演員的表演環(huán)境;“南派”故事世界的核心既有演員也有環(huán)境,以演員的逼真性表演配合寫實美術(shù),以不統(tǒng)一的鏡頭內(nèi)時空關(guān)系、不連貫的鏡頭間時空關(guān)系壓縮、延展環(huán)境?!澳吓伞卑褢蚯挠^眾納入一般故事片觀眾的范疇,強調(diào)塑造人物和敘事技巧,相較而言他們的觀念更加符合敘事主導轉(zhuǎn)向。

        然而,戲曲片向敘事主導的轉(zhuǎn)化并不成功——歌舞片的創(chuàng)作并不要求以現(xiàn)成的音樂劇為基礎(chǔ),而戲曲片卻需要成熟的戲曲臺本,這導致它始終沒有擺脫(那種吸引力時期)對于觀眾的依賴。一個更加顯而易見的證據(jù)是二者的海報:歌舞片海報重在傳遞影片故事信息,很少特意強調(diào)“歌舞”這一類型元素,不需要以“muiscal”這一詞語作為賣點;而幾乎所有的戲曲片海報中,顯眼位置都標注著“X劇電影”的字樣。這說明“戲曲”并未擺脫“吸引力”的身份。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戲曲電視劇的數(shù)量增多,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戲曲片。這種轉(zhuǎn)變看似滿足了戲曲觀眾的觀看需求,但實際上還是把戲曲片作為戲曲的替代品,中斷了戲曲片作為類型片的演化進程,也中斷了觀眾的接受習慣。因此,有學者認為戲曲電影“是中國電影一個未完成的探索[15]”。

        三、“類型化”為戲曲片的“吸引力”轉(zhuǎn)型提供的可能性

        歌舞片向敘事電影轉(zhuǎn)型的過程,就是它類型化的過程。因為類型化的核心是處理類型元素與敘事的關(guān)系,就歌舞片而言,則是處理歌舞元素與敘事的關(guān)系,這與它由“吸引力”向敘事轉(zhuǎn)型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是一致的。

        將戲曲片視為類型電影,并通過與歌舞片的類比尋求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是戲曲片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思路,這在費穆、石揮、張俊祥等導演的論文、創(chuàng)作札記中都有體現(xiàn)。如石揮在拍攝《天仙配》時召開圓桌會議,會議決定:“以黃梅戲做基礎(ch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電影性能,拍攝成一部神話歌舞故事片。[16]”在影片后來的宣傳海報上,也沿用“神話歌舞故事片”這一稱謂作為宣傳語。鑒于戲曲片和歌舞片的相似性,本文在探討戲曲片的轉(zhuǎn)型策略時,將沿用“類型化”的思路。

        (一)明星制與中等制片成本

        比起其他任何類型,歌舞片與明星制的關(guān)系是最為緊密的……個人品質(zhì)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必須處理加之于歌舞明星身上的、戲劇性的幅度和表演的需要,[17]這種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偵探片、西部片對鮑嘉和韋恩的硬漢氣概的依賴。歌舞片的明星制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百老匯成名歌舞明星出演,第二個階段由電影明星出演。

        在20世紀30年代,邀約百老匯歌舞明星主演,成為歌舞片的慣例,例如弗雷德·阿斯泰爾、金格爾·羅杰斯、吉恩·凱利。早期歌舞片偏愛成名的歌舞演員,看重他們的音樂、舞蹈表演經(jīng)驗,在之后的歌舞片明星中,出身百老匯的約翰·屈伏塔、被譽為“澳大利亞最佳歌劇演員”的休·杰克曼,都可視作這一慣例的延續(xù)。隨著百老匯影響力的減弱(或者說是歌劇、音樂劇影響力的減弱),如今的好萊塢更傾向于使用電影明星出演歌舞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約翰尼·德普,《美女與野獸》的艾瑪·沃特森與丹·史蒂文斯,《阿拉丁》中的威爾·史密斯,都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那種具備職業(yè)歌舞演出經(jīng)驗的歌舞片演員。選角標準的變動帶來了歌舞形式的變化——在這些影片中,主角要么只做簡單的歌舞表演,要么幾乎只通過方位調(diào)度和簡單肢體動作融入歌舞場面,華麗的群舞場面是由專業(yè)舞蹈伴舞完成的。

        反觀戲曲片的發(fā)展歷程,卻與明星制漸行漸遠。早期戲曲片與歌舞片一樣,大多邀請成名戲曲演員出演,如周信芳出演《斬經(jīng)堂》,梅蘭芳出演《生死恨》《洛神》,嚴鳳英出演《天仙配》《牛郎織女》,李少春出演《野豬林》。至20世紀80年代,出演《白蛇傳》(1983)的杜近芳、《李慧娘》的胡芝風,雖不及師父梅蘭芳家喻戶曉、風華絕代,在當時文藝界也有著不菲的名聲。

        在經(jīng)歷了十余年的沉寂之后,戲曲片在選角時仍然遵循舊例:如《對花槍》的袁慧琴與李長春、《鎖麟囊》的遲小秋、《袁崇煥》的于魁智。但如今戲曲式微,觀眾基數(shù)大不如前,戲曲名角并不是大眾意義上的明星,名氣僅僅局限于票友范圍之內(nèi),難以為影片帶來廣泛的影響。這種選角方式滿足了戲曲觀眾對專業(yè)表演的需求,但不能滿足電影觀眾對“明星奇觀”和“明星主導敘事”的需求。戲曲片或許可以效仿歌舞片,選用電影明星出演,少做或使用調(diào)度代替戲曲表演,以專業(yè)戲曲演員伴舞、配音的方式完成戲曲表演。讓戲曲片重回觀眾視野的第一步,重啟明星制或許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見效的手段。

        戲曲片實現(xiàn)明星制最大的困難在于預算。大多數(shù)歌舞片都是中等制片成本,如《悲慘世界》《愛樂之城》《馬戲之王》的預算分別為6100萬、3000萬、8400萬美元,少量歌舞片是大片預算,如《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的預算分別為1.6億、1.83億美元(這也讓它們成為最賺錢的歌舞片)。而如今,戲曲片多是國資電影企業(yè)投資或依靠政策扶持,幾乎都是小成本電影,歸根結(jié)底,還是投資方對這一類型沒有信心。

        過去制片廠商對戲曲片的商業(yè)價值存在低估、誤判,如導演肖郎回憶:“《升官記》(1982)從影片市場效益來說是很成功的,恐怕是最后一部賺錢的戲曲片子了[18]”,雖然事實并非如此,但類似論調(diào)降低了制片方投拍戲曲片的意愿;而當這一類型片失去了市場份額,復興類型就需要等一個機會。類型在流行當中起伏,這個現(xiàn)象蔚為一種風潮(cycle)。風潮是指一批同類型電影在一特定時期受到歡迎,并產(chǎn)生影響力;它的發(fā)生源于一部電影的成功,并帶動許多模仿,如《教父》的出現(xiàn)就帶動了一系列幫派電影。[9]戲曲片的下一輪風潮需要一個成功典范帶動,塑造這一典范的風險不言而喻,它的出現(xiàn)具有一定偶然性。而實現(xiàn)這個成功的必然性在于,“戲曲”必須擺脫吸引力的定位,進而在戲曲片中尋求新的定位。

        (二)明確類型元素的功能定位

        “戲曲”作為吸引力類型元素,效力衰退是必然結(jié)果,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失去了一切價值。在歌舞片的發(fā)展過程中,“歌舞”雖然失去了吸引力效力,卻逐漸找到新的“身份”,并承擔了相應敘事功能。戲曲片同樣可以發(fā)掘“戲曲”的新功能。

        如果把電影看作夢境,那么類型片幾乎都是美夢,歌舞片又是這些夢中邏輯系數(shù)較低、幻想系數(shù)較高的夢境。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部類型片內(nèi)部各個段落的邏輯系數(shù)、幻想系數(shù)都是一致的,這樣觀眾才不會從夢中“驚醒”;但在歌舞片中,歌舞段落卻與其他部分的系數(shù)不同,它是邏輯系數(shù)最低、幻想系數(shù)最高的華彩。

        觀眾能接受這種系數(shù)突變、接受歌舞片與眾不同的造夢方式,得益于百老匯名氣之外的大眾審美期待。斯坦利·多南指出,好萊塢歌舞片的現(xiàn)實不是來自觀眾真實世界的經(jīng)驗,也不來自加強的華納風格的“后臺”模式,它發(fā)源于美國流行音樂和戀愛儀式的虛幻浪漫本質(zhì),還發(fā)源于參與者的態(tài)度。[17]換言之,歌舞片中的歌舞元素扮演著“吸引力”之外的角色,雖然它的吸引力失效了,但制造了一段極具幻想效果的浪漫美夢;基于這一功能,歌舞元素和歌舞片仍然受到觀眾的喜愛。

        這種吸引力之外的造夢效果,是“戲曲”亟待開掘的新功能,即上文所提到的“完成敘事主導轉(zhuǎn)型”的關(guān)鍵。雖然現(xiàn)有戲曲片尚未完成這一命題,但有一個前提是可以肯定的——要實現(xiàn)“戲曲”造夢效果,要對它在電影中的比重做出限制。

        作為類型元素,歌舞和戲曲最大的不同在于,歌舞片中的“歌舞”只在特定的段落出現(xiàn),去掉影片的歌舞段落,就剩下一部普通的故事片;而多數(shù)戲曲片中,“戲曲”無處不在,無非在敘事時“戲曲”成分弱一點,在抒情段落中“戲曲”成分強一點?!案栉琛倍温涫褂捌幕孟胂禂?shù)大幅波動,才造成“夢中華彩”的幻想增幅效果;同樣的,戲曲片主體部分應當接近一般故事片,“戲曲”只在特定段落出現(xiàn),才能造成幻想系數(shù)的大幅波動。在以《李二嫂改嫁》(1957)為代表的少部分地方戲戲曲片、《智取威虎山》為代表的樣板戲電影、《廉吏于成龍》(2009)為代表的部分新世紀之后的戲曲片中,已經(jīng)可以看到使用這種模式的端倪,并取得了一定的幻想增幅效果。

        另一方面,“戲曲”作為類型元素需要面向大眾,既要便于理解還要招人喜歡。在歌舞片中很容易看出這種討好觀眾的傾向,以當中的音樂為例,《隨我婆娑》是爵士樂,《油脂》是迪斯科,《紅磨坊》是搖滾樂。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樂劇自身的演化,它在輕歌劇基礎(chǔ)上吸收了爵士、搖滾等音樂,現(xiàn)代舞、扭擺舞等舞蹈,為創(chuàng)作歌舞片提供了經(jīng)驗和可能性。戲曲雖然也吸收了話劇、管弦樂的經(jīng)驗,但相比音樂劇,它是一個復雜得多的劇種聚合,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演化方向。

        因此,戲曲片要對“戲曲”進行大眾化加工,甚至應當舍棄部分鮮明的特征,例如削弱地方聲腔中的方言成分、減少臉譜的使用頻率。聲腔是基于方言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豫劇、呂劇、評劇等以北方方言為基礎(chǔ),越劇、粵劇、滬劇、紹劇等以吳、粵方言為基礎(chǔ),均有方言壁壘需要破除。另一個需要加工的對象是臉譜,它削弱了演員面部特寫的表情價值,使人物性格扁平化;而類型片發(fā)展的大趨勢是塑造立體化人物,這一點特別體現(xiàn)在近年來大量“反英雄”主角和“矛盾性”反派的出現(xiàn);同時,明星的“臉”又是觀眾消費類型片的重要目的之一,臉譜將成為觀賞明星“臉”的障礙。

        (三)以類型觀念為宣發(fā)核心

        只有在電影工作者、觀眾、影評人之間形成默契,類型片才能稱之為類型;好萊塢有一整套配合制片的宣發(fā)手段,促進各方形成這種默契。而戲曲片的宣發(fā)模式往往針對戲迷展開,恰恰缺乏面向大眾的宣發(fā)手段——它面對大眾時的失語狀態(tài),又是自身類型觀念模糊導致的。

        以電影海報這一最傳統(tǒng)的宣發(fā)方式為例,歌舞片和戲曲片所傳遞出的信息大相徑庭。海報中最直觀的信息來自其中的主角形象、所占據(jù)的位置、影片名稱。在歌舞片海報中,直觀信息大多是對影片故事的預告?!稅蹣分恰返暮笾校习氩糠质切强?,中間是城市夜景,右下是跳舞的男女,所傳達的信息是:浪漫愛情故事、都市、舞蹈?!恶R戲之王》的海報中,休·杰克曼占據(jù)主體,旁邊是一對雜耍男女在空中相擁,其下是一眾“怪胎”馬戲團成員,信息是:名人傳記、配角的愛情故事、馬戲團。《美女與野獸》的海報中,美女居左、野獸居右,下面是兩列穿禮服的男女,信息是:童話愛情故事。《阿拉丁》的海報中,捧著神燈的窮小子居中,左上是公主,右上是燈神,其信息是:魔法、異域風情、愛情故事。根據(jù)歌舞片的宣發(fā)海報,很容易判斷電影大概在講什么故事;知道故事在講什么,也就大致知道類型觀念是什么——《愛樂之城》《美女與野獸》講愛情故事,觀念是“平等”;《馬戲之王》是名人傳記,講“美國夢”的成功故事,觀念是“奮斗帶來好運”;《阿拉丁》是冒險故事,講“人生是一場戰(zhàn)斗,恪守信念者得見上帝”,觀念是“道德”。根據(jù)海報產(chǎn)生的“想當然”的判斷里,除了《愛樂之城》稍有偏差,其余基本準確。歌舞片海報重在傳遞影片故事信息,很少特意強調(diào)“歌舞”這一類型元素,不會出現(xiàn)明顯“muiscal”字樣。之所以在宣發(fā)中側(cè)重故事,因為歌舞片和其他類型片不同,它沒有一個固定的類型觀念;所以海報的故事預告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成為觀眾選擇消費對象的依據(jù)。

        相比歌舞片,戲曲片的海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如《蕭何月下追韓信》(2015)的海報中,蕭何居左、韓信居右,韓信頭上還有一枚月亮,電影肯定是“蕭何追韓信”的故事,但故事的觀念不得而知?!囤w氏孤兒》(2017)的海報中,人物數(shù)量多、扮相重,沒有戲曲經(jīng)驗的觀眾根本無從分辨角色信息;即使從片名知道是“程嬰救孤”故事,但“拿自己孩子的性命換取國王孩子的性命”這種觀念,很難被現(xiàn)代觀眾接受?!恫懿倥c楊修》(2018)的海報中,曹操居左上,楊修居右下,這種布局一般用來預告“雙雄爭霸”的故事,但影片實際在講文人悲劇。《雙飛翼》(2019)的海報中,背景是寫意山水,書生居中,官員居左,美女在右,美女看向書生,可推斷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其實影片講的是唐朝的“牛李之爭”,愛情只是歷史政治的注腳。觀眾很難基于戲曲片海報,推斷出影片的故事信息;即使通過片名得知故事內(nèi)容,也會知道它并不是標準意義上的類型觀念。戲曲片的海報無法預告類型觀念,因為它自身就缺乏類型觀念。戲曲片海報最大的共性是,幾乎所有海報都包含“X劇電影”的字樣——這恰恰從側(cè)面印證了它未擺脫“吸引力”身份的事實。它在選擇宣發(fā)對象的時候,并沒有把目標設(shè)定為“大眾”,仍舊把戲曲觀眾作為營銷目標。

        類型片是電影觀眾消費的主要對象,因為它能緩解觀眾普遍的現(xiàn)實焦慮。例如愛情片、科幻片、西部片的類型觀念是“平等”“道德打敗科技”“卓爾不群”,緩解了觀眾關(guān)于“不平等”“落后于時代”“孤獨”的焦慮。觀念是類型片贏得觀眾芳心的法寶。戲曲片類型化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緩解焦慮的觀念系統(tǒng),只有具備類型片的普適性,才能在宣發(fā)階段贏得大眾關(guān)注。

        猜你喜歡
        歌舞片歌舞吸引力
        蓮花池畔歌舞飛揚
        民族音樂(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歌舞歡慶“三月三”
        吸引力1
        吸引力2
        歌舞爺爺
        學生天地(2018年27期)2018-10-12 00:59:18
        《馬戲之王》:好萊塢歌舞片回春
        綜藝報(2018年3期)2018-02-27 18:59:18
        淺析好萊塢歌舞片發(fā)展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新商務周刊(2017年5期)2017-12-25 05:20:10
        跟蹤導練(三)4
        一起歌舞吧
        黃河之聲(2017年16期)2017-11-13 13:03:19
        淺談歌舞片《愛樂之城》的成功
        大眾文藝(2017年14期)2017-07-13 02:35:05
        青青草久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久久免费大片| 丰满人妻无奈张开双腿av| 在线国人免费视频播放|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日韩AVAV天堂AV在线| 国产毛片一区二区日韩| 免费看黄色亚洲一区久久| 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毛片 | 亚洲成人av一区二区麻豆蜜桃| 亚洲一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多人片高潮野外做片黑人| 欧美熟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无遮挡大片| 亚洲一区二区蜜桃视频| 国产尤物精品视频| 老熟女毛茸茸浓毛| 西西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内精品少妇高潮视频| 高潮迭起av乳颜射后入| 婷婷色综合成人成人网小说|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国产二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蜜臀av|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亚洲五月七月丁香缴情| 第一九区另类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久久麻豆精品国产99国产精|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99| 午夜福利92国语| 日韩毛片久久91| 亚洲精品久久蜜桃av|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白白色日韩免费在线观看|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