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馬國瀚是道光年間的進(jìn)士,也是著名的藏書家和古籍編纂家。早年,馬國瀚喜歡讀書,也很喜歡收藏書,為此修了一座藏書樓,名為“玉函山房”。中年之后,馬國瀚越來越意識到書籍的重要性,他迫切希望親自刻制一套書版,給后人留下一些精神財富,如此也算是一種功德了。
刻制書版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而因為經(jīng)費有限,馬國瀚只好一再推遲計劃。后來,當(dāng)?shù)剜l(xiāng)賢了解此事后,當(dāng)場拿出一些錢來資助他,并建議他向民眾籌集資金,畢竟這是一件造福后代的事情。馬國瀚連連點頭,覺得這個方法可行,便聽從建議開始籌集資金。百姓們了解后都表示支持,但因為能力有限,只能湊出一些小錢。如此斷斷續(xù)續(xù)籌集了將近十年,終于籌足了刻印書版所需的銀兩。
然而,就在馬國瀚動工刻制之時,當(dāng)?shù)赝蝗辉庥隽税倌瓴挥龅暮禐?zāi),莊稼全部干枯而死,百姓們幾乎顆粒無收,很多人家甚至都揭不開鍋了。思慮一番之后,馬國瀚毅然把籌集來的所有銀兩,包括自己的一些積蓄捐了出來,用來救濟(jì)受災(zāi)中的百姓。馬國瀚的行為得到了很多人的夸贊,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與他相知的一位友人雖然沒有阻攔,卻萬分心疼地說:“這些銀兩可是你十年來辛苦籌措的,就這么拿出來豈不是功虧一簣?”“十年的籌措剛好用來救人,多大的造化呀!”馬國瀚笑著說。后來,馬國瀚又重新開始籌措資金,幾年后,終于開始刻制書版。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傾注在了《玉函山房輯佚叢書》的刻制上,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財富。
素材點撥
如果說馬國瀚為后人留下書版是有形的功德,那么他面對旱災(zāi)毅然把籌集的銀兩和自己的積蓄捐出來賑濟(jì)災(zāi)民則是無形的功德,而無形的功德比有形的功德更加珍貴,更讓人肅然起敬。
適用話題
大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