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庚 孫學軍 田德福
胃間質瘤是一種潛在惡性傾向的侵襲性腫瘤,治療方案是,一經發(fā)現,首先采用手術全切除治療,然后根據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制定放化療方案[1-2]。手術治療主要有開腹手術、腹腔鏡、胃鏡、腹腔鏡聯合胃鏡。但腹腔鏡、胃鏡、腹腔鏡聯合胃鏡3種微創(chuàng)手術是否存在具體的手術指征,與患者術后近遠期預后是否相關,還需進一步研究分析。
回顧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寶雞高新人民醫(yī)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yī)院及陜西省第四人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1例胃間質瘤患者病例資料,所有患者均經術前胃鏡、超聲檢查及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胃間質瘤,其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年齡32~70歲。納入標準:符合胃腸道間質瘤診斷標準;術前行超聲胃鏡檢查;首次行腫瘤病灶切除術;腫瘤直徑1.0~5.5 cm。排除標準:不具備手術指征者;腫瘤直徑>5.5 cm;合并其他系統(tǒng)惡性腫瘤者;術后失訪者;病例資料不全者。21患者行腹腔鏡聯合胃鏡切除術(雙鏡聯合組);20例行腹腔鏡切除術(腹腔鏡組);20例行胃鏡切除術(胃鏡組)。本研究所有對象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術前均經超聲胃鏡、CT等檢查明確腫瘤位置及腫瘤大小,累及范圍及與周圍組織關系。
雙鏡聯合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氣管插管,靜脈吸入復合麻醉。建立CO2氣腹,做三孔操作孔,分別于劍突下作1.0~1.5 cm切口,左側肋緣鎖骨外側作0.5 cm切口,右側肋緣與右側鎖骨中線加點作1.0 cm切口。經口置入胃鏡,在胃鏡下觀察病灶位置、大?。徊⒉捎脕喖姿{染色環(huán)周標記病灶邊緣2.0 cm范圍,在腹腔鏡下,通過超聲刀充分游離染色標記區(qū)域周圍的韌帶及網膜,Endo-GIA楔形切除病灶。腹腔鏡切除術:建立常規(guī)氣腹后,置入腹腔鏡探查,確定腫瘤位置,采用超聲刀游離病灶周圍組織,結合操作鉗,行Endo-GIA楔形切除病灶。胃鏡切除術:采用單純胃鏡腫物剝離術。
3組切除病灶后,迅速冷凍保存,進行病理檢查;術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治療,對于術后環(huán)周切緣陽性患者,行常規(guī)放化療治療。
統(tǒng)計整理3組患者基礎臨床資料,觀察并記錄3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環(huán)周切緣陽性率,隨訪1~6年,統(tǒng)計3組術后腫瘤復發(fā)情況及生存狀況。
經統(tǒng)計,3組在性別、年齡、腫瘤位置分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雙鏡聯合組、腹腔鏡組腫瘤直徑明顯大于胃鏡組(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基礎資料比較
注:*為與胃鏡組相比,P<0.05。
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高于胃鏡組、雙鏡聯合組(P<0.05),而其中雙鏡聯合組明顯高于胃鏡組(P<0.05)。見表2。另外3組的腫瘤組織學定位分布相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同時3組環(huán)周切緣均為陰性,且3組NIH分級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術后,對于NIH分級為高度的9例患者,術后均給予甲磺酸伊馬替尼口服治療。隨訪1~6年,3組均無死亡病例,無轉移病例。1例(NIH:中度,腫瘤直徑5.3 cm,年齡:69歲)在行腹腔鏡切除術后27個月出現復發(fā),并給予甲磺酸伊馬替尼口服。
表2 3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注:*為與胃鏡組相比,P<0.05;#為與雙鏡聯合組相比,P<0.05。
表3 3組腫瘤組織學定位與NIH分級情況/例
目前,對于胃間質瘤的治療主要還是依靠手術切除治療,但是由于腫瘤的位置、大小、惡性潛在分級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案,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及單純腹腔鏡切除術仍具有局限性[3]。比如腫瘤直徑較小且內生型的病灶,單純腹腔鏡無法準確定位,但為完整切除腫瘤,一般對正常胃腸組織進行過分切除;而傳統(tǒng)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4-5]。在本研究中,經回顧性分析,我們發(fā)現,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高于胃鏡組,雙鏡聯合組(P<0.05),而其中雙鏡聯合組明顯高于胃鏡組(P<0.05)。由于單純腹腔鏡手術時,僅僅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術中仍需腹腔鏡探查以確定腫瘤位置及大小,對于腫瘤較小或分布于賁門、幽門周圍,手術操作難度大,且容易導致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7]。另外,3組的腫瘤組織學定位分布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同時3組環(huán)周切緣均為陰性且3組NIH分級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胃鏡組90%患者腫瘤位于黏膜下,更適合胃鏡剝除術治療。同時,在術后,對于NIH分級為高度的9例患者(雙鏡聯合組:4例,腹腔鏡組:4例,胃鏡組:1例),均給予甲磺酸伊馬替尼口服治療預防患者術后出現腫瘤復發(fā)或轉移。隨訪1~6年,有1例在行腹腔鏡切除術后27個月出現復發(fā),復發(fā)后給予甲磺酸伊馬替尼口服,3組均無死亡轉移病例,表明微創(chuàng)術治療胃間質瘤的臨床療效顯著,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8-9]。通過分析發(fā)現,對于≤2.0 cm黏膜下胃間質瘤建議采用胃鏡剝除術;而>2.0~5.0 cm位于賁門、胃體小彎胃間質瘤建議采用胃鏡聯合腹腔鏡切除術治療。
總之,對于≤5.5 cm的胃間質瘤,需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及組織學定位等,具體分析,制定適合患者病情的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