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登衛(wèi) 秦轉麗 黃聰 羅軍德 鄧亞 趙梓霖
脈絡叢乳頭狀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CPP)是顱內少見的良性神經外胚層腫瘤,約占顱內原發(fā)腫瘤的0.3%~0.6%,幕下的CPP 起源于腦室內的脈絡叢上皮細胞或腦室壁膠質細胞[1,2]。2016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分類中將其分為CPP(WHOⅠ)、不典型CPP(WHOⅡ)和脈絡叢乳頭狀癌(WHOⅢ)[3]。國內外關于幕下CPP 的臨床病理及MR 特征方面的報道相對較少,且發(fā)生在四腦室區(qū)的CPP 易與室管膜瘤相混淆,發(fā)生在橋小腦角區(qū)(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的CPP 易與腦膜瘤混淆,術前易誤診[4,5]。本文回顧性分析19 例幕下CPP 的臨床病理特征及MR 表現(xiàn),旨在加深對MR 認識,提高術前診斷率。
搜集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六醫(yī)院放射科與許昌市立醫(yī)院放射科自2010 年1 月至2019 年1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為幕下CPP 的19 例患者的臨床、影像及病理資料,其中男性7 例,女性12 例,男女比例1∶1.7;年齡范圍9~52 歲,年齡(32.1±12.9)歲,以20~50 歲居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3 例合并惡心、嘔吐,2 例伴下肢無力,2 例伴行走不穩(wěn),1 例伴視物模糊。
(1)所有病例均手術病理證實為CPP;(2)所有病例均位于幕下;(3)所有患者均行MR 平掃和/或功能磁共振及增強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MR 檢查。采用SIEMNES 3.0T MR 機,標準頭顱線圈,SE、FSE 序列,常規(guī)行橫軸T1WI、T2WI、T2FLAIR、DWI 及增強T1WI 軸位、冠狀位及矢狀位。T1WI:TR/TE 400/8~20 ms;T2WI:TR/TE 5000/80~130 ms;FOV:230 mm,層厚5 mm,間隔2.0 mm。增強掃描,采用對比劑磁顯葡胺(Gd-DTPA),劑量0.1 mmol/kg,靜脈注射。
由2 名主治及主治以上放射科醫(yī)師共同對入選患者的臨床和MR 資料進行分析,并達到共識。由1名資深病理科醫(yī)師復閱19 例腫瘤的組織學切片,記錄病灶大體病理及鏡下所見。臨床資料主要記錄患者性別、年齡及主訴病史;MR 資料主要分析瘤體部位、直徑、生長情況(是否向四腦室側孔及枕骨大孔生長)、形態(tài)、信號、邊界、強化程度、周圍水腫情況及是否合腦積水。水腫情況:按水腫帶寬度<2.0 cm 為輕度水腫,2.0~4.0 cm 為中度水腫,>4.0 cm 為重度水腫的標準。
1.瘤體部位、直徑及生長情況:17 例(89.5%)瘤體主要位于四腦室,其中5 例延伸至四腦室側孔(1例雙側,4 例單側),且3 例同時沿伸至枕骨大孔,1 例單獨延伸至枕骨大孔,2 例(10.5%)瘤體主要位于右側孔區(qū),延伸至同側CPA 區(qū),瘤體直徑1.0~5.8 cm,平均(3.4±1.4)cm,其中瘤體直徑>3.4 cm 有8 例(42.1%)。
2.瘤體形態(tài)、邊界、周圍水腫是否合并腦積水:瘤體均呈分葉狀、桑葚狀或菜花狀沿四腦室及側孔鑄形生長,1 例沿四腦室及左側孔生長,呈“斜八”字形,18 例(94.7%)瘤體病灶邊界清晰,無瘤周水腫,1例(5.3%)邊界不清伴輕度瘤周水腫,16 例合并腦積水(84.2%)。
3.瘤體信號及強化程度:病灶信號與小腦灰質比較,T1WI 以等或稍低信號為主,部分內見囊狀、條狀更低信號,部分見點狀高信號,T2WI 信號多混雜,以高或稍高信號為主,內見囊狀更高信號及條狀低信號,T2FLAIR 呈稍高/高信號,DWI 病灶呈低或稍低信號,其中5 例合并小囊變(26.3%),增強瘤體均呈明顯強化,瘤體內可見桑葚狀、細小顆粒狀不均勻強化區(qū)。
4.臨床病理特征:2 例病理證實為不典型CPP,17 例為典型CPP,其中3 例呈部分不典型CPP。鏡下,瘤組織呈乳頭狀生長,乳頭軸心為纖維血管組織,瘤細胞為單層或復層規(guī)則的柱狀上皮細胞,大小較一致,核分裂像不易見到、無明顯核異形15 例;部分或大部分瘤細胞密度增加,乳頭狀結構模糊而呈片狀方式排列,核異形明顯4 例。免疫組織化學:所有患者CK、Vimentin、S-1OO 均為陽性,12 例GFAP陽性,14 例合并鈣化(73.7%)。
病例1:女,9 歲,患者因頭暈、頭痛伴惡心、嘔吐于2013 年9 月27 日就診于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六醫(yī)院。門診MR 檢查示,軸位T1WI 及T2WI示四腦室分葉狀腫塊,T1WI 呈等低信號,內見結節(jié)狀、條狀高信號,T2WI 呈高信號,內見條狀、結節(jié)狀低信號(圖1A~B);冠狀位T2FLAIR 示病灶呈高信號,周圍未見水腫(圖1C);軸位T1WI 增強示病灶明顯不均勻強化,內見結節(jié)狀低強化區(qū)(圖1D)。遂以“四腦室占位”收入神經外科。術前常規(guī)檢查均未見異常,遂行手術,術后病理示四腦室CPP?;颊咝g后恢復良好后出院。
病例2:男,25 歲,因頭暈、頭痛、左下肢無力、行走不穩(wěn)定1 年伴視力模糊于2014 年3 月17 日就診于許昌市立醫(yī)院。門診MR 檢查示,軸位T1WI 及T2WI 圖像示四腦室見分葉腫塊,右側向室間孔生長,邊緣呈菜花狀,T1WI 呈等、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內見底信號(圖2A~B);矢狀位T2FLAIR 圖像示病灶以高信號為主,周圍未見明顯水腫(圖2C);冠狀位T1WI 增強示病灶明顯強化,內見結節(jié)狀、乳頭狀低強化區(qū)(圖2D)。門診以“四腦室占位”收入神經外科,術前常規(guī)檢查未見異常后形手術治療。術后病理證實為四腦室CPP。術后恢復良好后出院。
病例3:女,23 歲,因反復頭暈、頭痛2 年,2016年7 月14 日因病性加重2 月就診于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六醫(yī)院。門診MR 檢查示,軸位T1WI及T2W 示四腦室內淺分葉狀腫塊,T1WI 呈等低信號,T2WI 呈稍高信號(圖3A~B);冠狀位T2FLAIR圖像示病灶呈稍高信號(圖3C);冠狀位T1WI 增強圖像示病灶明顯強化(圖3D)。門診以“四腦室占位”收入神經外科,術前常規(guī)檢查無特殊后,遂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四腦室CPP。術后恢復良好后出院。
CPP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其發(fā)病率較低,約占神經上皮性腫瘤的1.7%~2.0%,占兒童顱內腫瘤約1.0%~4.0%[4]。CPP 的男女比例報道不一,發(fā)病年齡8月~66 歲不等,85%發(fā)生于10 歲以下兒童,成人僅占0.5%[6]。其好發(fā)部位為側腦室、四腦室、其次是CPA 和三腦室,少數(shù)個案報道可發(fā)生于鞍上池、鞍區(qū)、腦干、后顱窩、骶管及脊髓內等[4,7-9]。其發(fā)病部位與年齡的差異有一定關系,兒童多見于側腦室三角區(qū),成人則多見于四腦室。其主要臨床癥狀多由顱高壓引起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少數(shù)合并惡心、嘔吐,部分可引起小腦癥狀,表現(xiàn)為眩暈、行走不穩(wěn)等,如累及到CPA 區(qū)可引起神經癥狀。本組年齡范圍9~52 歲,年齡(32.1±12.9)歲,17 例瘤體主要位于四腦室,可延伸至四腦室側孔及枕骨大孔,2 例瘤體主要位于右側孔區(qū),延伸至同側CPA 區(qū)。
圖1 典型病例1 的術前MR 檢查圖片
圖2 典型病例2 的術前MR 檢查圖片
圖3 典型病例3 的術前MR 檢查圖片
本組幕下CPP 的MR 主要表現(xiàn)為桑葚狀、菜花狀或分葉狀腫塊,邊緣凹凸不平,與大體標本瘤體表面乳頭狀、絨毛顆粒狀結構相符,質軟或稍韌,導致其對周圍結構推壓較輕,MR 信號相對均勻,仔細觀察仍可以分辨出細小的顆粒樣混雜信號,反映了病理上腫瘤細胞呈乳頭狀結構排列的特點。本組病例T1WI 以等或稍低信號為主,部分內見囊狀、條狀更低信號,部分見點狀高信號;T2WI 信號多混雜,以高或稍高信號為主,內見囊狀更高信號及條狀低信號,其混雜的原因可能與其本身的病理結構及合并囊變、鈣化有關,此外部分CPP 呈不典型表現(xiàn),即部分區(qū)域細胞密度增高、分化差、排列層次增多,乳頭狀結構模糊也會導致其MR 信號的混雜[9-11]。腫瘤細胞呈乳頭狀排列,中央為纖維血管束,外覆單層或柱狀上皮,結構不致密,所以DWI 呈低或稍低信號。由于腫瘤血運較為豐富,所以其強化較為明顯,但仔細觀察其內部可見顆粒狀低強化區(qū),也與其病理特點相符。
結合本組幕下CPP 的MR 表現(xiàn)以及國內外相關文獻,總結幕下CPP 的MR 表現(xiàn)有以下特點[2,12-18]:(1)瘤體部位及生長方式:幕下CPP 位于于四腦室、四腦室側孔或CPA 區(qū),少數(shù)文獻報道可發(fā)生于小腦及腦干,瘤體可沿四腦室、側孔及枕骨大孔塑形生長,與室管膜瘤的“澆筑樣”生長類似,但CPP 相對軟一些,膨脹性不如室管膜瘤。本組5 例延伸至四腦室側孔(1 例雙側,4 例單側),且3 例同時沿伸至枕骨大孔,2 例瘤體位于右側孔區(qū),延伸至同側CPA區(qū);(2)瘤體形態(tài)、大小及邊界:瘤體大小不一,瘤體多呈桑葚狀、菜花狀或分葉狀,部分可呈“斜八”字形,病灶邊緣均呈乳頭狀或結節(jié)狀,這是CPP 的特征性表現(xiàn)之一,病灶邊界較清,大部分周圍見腦脊液包繞,瘤周多無水腫;(3)MR 表現(xiàn):瘤體T1WI 以等或稍低信號為主,部分內見囊狀、條狀更低信號,部分見點狀高信號,T2WI 以高或稍高信號為主,內見囊狀更高信號及條狀低信號,T2FLAIR 呈稍高/高信號,DWI 呈低或稍低信號,增強呈明顯強化;瘤體內見桑葚狀、細小顆粒狀不均勻強化區(qū),這與病理上瘤細胞呈乳頭狀排列的特點相符,是CPP 的特征性表現(xiàn),此外可合并鈣化、囊變,囊變相對少見,少數(shù)個案報道CPP 可表現(xiàn)為純囊型或囊結節(jié)型病灶[19,20]。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CPP 的DWI 多呈等信號,且DWI 信號的高低可能與其病理級別的高低呈正相關性,可能與瘤細胞呈乳頭狀排列且不夠緊密有關[21,22]。本組患者病理證實均為WHOⅠ級,DWI 呈等或稍低信號,與文獻相符,這也間接反映了CPP 是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的特點;(4)腦積水情況:多數(shù)患者合并腦積水,但目前引起腦積水的機制可能是腫瘤阻塞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造成梗阻性腦積水,或者是腫瘤本身分泌釋放出的類纖維物質,隨CSF 沿正常循環(huán)途徑緩慢沉積在蛛網(wǎng)膜下腔或蛛網(wǎng)膜顆粒,導致CSF 流出的阻力增加所致的交通性腦積水[23]。本組3 例未見腦積水征象,但病灶直徑均小于2 cm,所以筆者認為第四腦室的阻塞是引起腦積水的主要原因,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另外有研究報道,CPP 的MRs 多表現(xiàn)為膽堿升高,氮乙酰天門冬氨酸、肌酸降低,提示可能有乳酸峰出現(xiàn)[24];CPP 的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表現(xiàn)為腫瘤實質血流量相對較低,且不能再回到基線水平[21];目前CPP 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相關表現(xiàn)未見報道,由于SWI 對于腫瘤血管及血液代謝物非常敏感,推測可能有助于CPP 的分級診斷。這些磁共振功能成像對于CPP 的鑒別診斷也有很大的意義。
四腦室區(qū)CPP 主要與室管膜瘤、腦膜瘤及髓母細胞瘤鑒別。(1)四腦室室管膜瘤:發(fā)病年齡較CPP小,澆筑樣生長,對周圍推壓較CPP 重,外形較光滑,腫瘤T1WI 呈等或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由于容易合并囊變、壞死及鈣化,因此T2WI 信號較CPP更為混雜,增強輕中度不均勻強化,強化程度低于CPP,周圍水腫較CPP 多見;(2)四腦室腦膜瘤:四腦室腦膜瘤相對少見,呈類圓形腫塊,邊界清晰,無乳頭狀改變,T1WI 呈等、稍低信號,T2WI 呈等、稍高信號,增強均勻明顯強化;(3)髓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多起源于四腦室頂部,腫瘤前方多有腦脊液環(huán)繞,后方一般多無腦脊液,發(fā)病年齡較CPP 小,T1WI 呈低信號,T2WI 呈稍高信號,少見鈣化、囊變,信號相對均勻,DWI 呈高信號,增強明顯強化,而CPP 邊緣呈乳頭狀,DWI 呈等或低信號。
CPA 區(qū)CPP 主要與神經鞘瘤和腦膜瘤鑒別。(1)神經鞘瘤:CPA 區(qū)神經鞘瘤多起源于面神經或聽神經,所以鄰近內耳道喇叭樣擴大,腫瘤邊緣光滑,常發(fā)生囊變致T2WI 信號不均,增強不均勻強化,而CPP 邊緣結節(jié)狀,囊變少見,增強明顯強化;(2)腦膜瘤:CPA 區(qū)腦膜瘤多沿巖骨呈半圓形生長,寬基地緊貼巖骨,邊緣光滑,增強明顯強化,可見腦膜尾征,而CPP 邊緣呈乳頭狀,未見腦膜尾征。
綜上所述,幕下CPP 有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桑葚狀、菜花狀或分葉狀腫塊,呈塑形生長,邊緣呈乳頭狀,可見合并鈣化,囊變少見,T1WI 以等信號為主,T2WI 以高或稍高信號為主,內可見斑片狀、條狀低信號及囊狀高信號,DWI 呈低或稍低信號,增強明顯強化,其內可見結節(jié)狀、乳頭狀低強化區(qū),要考慮到此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