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生態(tài)城南開小學
語文和科學,是看似毫無關系的兩個學科,但其實在語文的教學中,只要教師認真的挖掘和思考,便會發(fā)現(xiàn)科學元素,這正如呂淑湘先生所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既然一半是科學,那么就要從語文教材中充分發(fā)掘和利用科學元素,同時有意識且不留痕跡地將科學元素融入到語文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還可以增長學生的科學知識,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很多課文蘊含著科學知識和科學元素,有些是文本中顯而易見的,如科普類文章;但有一些則是蘊藏在文字背后的,需要教師充分地挖掘和運用的,如某些散文、記敘文、詩歌類文章。這些潛在的科學知識如果挖掘的恰當而合理,則會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悟,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太陽》這一課便是科普類文章的典型代表,在這一課中文本直接介紹了有關太陽的相關科學知識,比如文章直接告知“太陽離我們約有1.5億公里遠”,“130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以及“太陽表面溫度約有5500攝氏度”等,這些科學知識的引入讓我們不僅了解了太陽的特點,更有助于學生體會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與此同時,文章還直接闡述了煤炭的形成、自然氣候的變化、動植物的生長以及細菌的扼殺均與太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科學知識的闡述讓學生加深了對太陽的了解,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類似于這種顯而易見的引入科學元素的文本還有很多,比如《月球之謎》、《鯨》等。
另外的一類文章即是需要通過教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中所隱含的科學元素來提升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從飛蛾求生、磚縫瓜苗、傾聽心跳這三種生命事例來闡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思想含蓄深刻的散文對于年齡偏小的四年級學生而言難度有些大,因而在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嘗試了融入科學元素來加深學生對本課語言文字的理解。比如在教授飛蛾求生這一部分時,我通過運用飛蛾4厘米的身長與普通人手掌15厘米的差距這一科學知識來讓學生感受作者對“躍動、極力、掙扎”等用詞的準確性,進而體會飛蛾的求生欲望之強烈。而在第二部分講授時我還引入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這支無光,無土的磚縫瓜苗的不屈向上的頑強生命力。
善于運用語文中的科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悟,讓學生在如春雨般的科學知識的浸潤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文本的內(nèi)涵和意義。
在現(xiàn)階段的習作教學中,有很多老師感到困惑不解,那便是課前教師備課充分,課時教師有條理且細致地講解著寫作的思路和注意事項,可結果卻出現(xiàn)了有一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寫作文,即便寫出來也是相當?shù)目斩捶ξ叮灾疅o物。其實,只要仔細探究原因,并能找到答案。從學生自身而言,那便是缺乏真實的體驗,如果沒有來自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又怎能寫出生動而形象的文章呢,正所謂“觀察是思維的基礎,記錄是思維的再現(xiàn)”。而從教師而言,那便是割裂了學科間的聯(lián)系,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觀察周圍的世界,更沒有指導學生將觀察所得作為自己的語文素材。
基于以上考慮,在三年級開學初期,我變帶領學生在班級一起養(yǎng)綠蘿、蠶和蝸牛等動植物,并定期讓學生進行觀察和記錄,這就為本學期我們觀察日記的書寫做了充分的準備。本文以蠶生長變化的觀察日記為例來闡述,在喂養(yǎng)前,我提前讓學生們查閱了養(yǎng)蠶的相關方法和注意事項,并讓同學們在班級內(nèi)分享,這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飼養(yǎng)熱情。接下來學生們便開始了養(yǎng)蠶實踐,同學們會定期對蠶的生長變化做以記錄,并定期書寫觀察日記,對于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把不同階段蠶的樣子畫在自己的觀察日記旁。這種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的方法不僅大大提高了他們對于此項活動的興趣,增長了他們的科學知識,而且還激發(fā)了他們寫作的熱情,讓學生的習作不再空洞乏味,而是變得言之有物、生動形象。
在學習家鄉(xiāng)的景物這一單元時,正好趕上我們學校組織的“愛家鄉(xiāng) 懂感恩 爭做公能好少年”的社會實踐活動,借此活動我便和同學們一起徒步來到了生態(tài)谷公園,同學們認真地觀察,細心地尋找,用心地感受,將生態(tài)城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盡收眼底。當同學們有了初步的體驗后,我便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上了一節(jié)有關家鄉(xiāng)景物的習作課,這堂課可謂生動活潑,同學們滔滔不絕地訴說著他們各自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由此所聯(lián)想到的。有的同學想要介紹生態(tài)城的城市文化雕塑,有的同學想要描寫生態(tài)城碩果累累的秋季景致,還有的同學由此聯(lián)想到了生態(tài)城四季的美景和自己曾經(jīng)游覽過的家鄉(xiāng)景點。對于本次習作,同學們在興趣指引下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了。他們筆下的文字不僅僅是家鄉(xiāng)的一處景觀,更包含著他們對家鄉(xiāng)濃濃的愛。
巧用語文教學中的科學元素,其實便是讓我們的學生走出文本,走出課堂,親近自然,親近社會,讓學生在真正的生活中去觀察,去感悟,積累自己的寫作素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本中的科學元素,給孩子提供觀察的機會和經(jīng)驗,讓孩子在觀察中學會積累材料,從而燃起學生寫作的燎原之火。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一些課文對于所處學段的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他們更愿意以形象而直觀的事物或現(xiàn)象來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意義。因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會采用科學實驗的方法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具體化,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從而突破語文教學的重難點。
如人教版二年級有一篇名為《曹沖稱象》的課文,本篇課文的重難點便是讓學生理解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和過程,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便引入了科學課中的浮力實驗,以水盆為木船,用玩具當大象的方式讓學生直觀體驗和感受稱象的過程。通過以上的科學實驗,同學們不僅更能感受到文本中 “趕、沉、畫、趕、裝、沉、稱”這幾個動詞連用的準確性,而且還能讓學生輕松地理解曹沖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學秤象方法,進而讓學生在自我實踐和體驗中體會曹沖遇事善動腦筋的可貴品質(zhì)。以上這種以科學實驗為依托的語文教學便輕松而有效率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再如人教版一年級的一篇文章《烏鴉喝水》,本篇課文講的是一只口渴的烏鴉遇到了一個裝著水但瓶口很小的瓶子,于是便努力思考,尋找辦法,最終解決問題,喝到了水的故事。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把遇事要學會自己動腦來解決問題作為本課的難點,可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如果讓他們僅以文本為依托來體會烏鴉身上的這種品質(zhì)是有難度的,因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融入了科學實驗,讓學生化身為烏鴉,以他們的手為烏鴉的嘴,逐個將小石子投入瓶子中,讓學生感受“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的那份喜悅和快樂,同時也讓學生在這種親身體驗的氛圍中感受到烏鴉遇事善動腦的可貴品質(zhì),這便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我們的教學目標。
讓科學之花在語文課堂中綻放,讓科技之光在語文教學中璀璨,這便是我語文之路的前進方向。身為語文教師我將不斷地挖掘和利用語文教材中的科學元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真情實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科學元素助力學生學習語文,在語文的學習中收獲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語文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