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娜
(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辨騷》在《文心雕龍》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劉勰將其放在了“文之樞紐”中,他在《序志》中說到:“蓋文心之作,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正因為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很多學者都將研究重點放在這篇上,而同時在一些問題的研究上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其中劉勰對于“四同四異”尤其是“四異”的態(tài)度到底是褒還是貶,各個學者都闡述了不同的觀點。那么如何判斷劉勰對此的態(tài)度呢?我們也應該“將核其論,必征言焉”依據《文心雕龍》原文來判斷劉勰的態(tài)度。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四同四異”是劉勰將《楚辭》與經典進行比較得出了四處與經典相同的地方,四處與經典不同的地方。
劉勰并不是直接提出“四同四異”的,在此之前,他列舉了五位漢人對于《楚辭》的評價,這五位分別是淮南王、班固、王逸、漢宣帝、揚雄,劉勰將其評價主要分為兩類:一類評價是“舉以方經”;一類是“不合傳”。雖然是不同的兩種評價,但卻又有相同之處,那就是這五位都是將《楚辭》與經書進行比較的。我們知道劉勰的“四同四異”也是將《楚辭》與經書進行比較,所以說劉勰雖然批評了這五位“褒貶任聲,抑揚過實,可謂鑒而弗精,玩而未核者矣”認為這五位評論者都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但他還是繼承了其方法,就是通過與經典對比從而對楚辭進行評價。既然是與經典相比,那么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劉勰的“宗經”思想了。
《文心雕龍》中的“文之樞紐”共有五篇文章,其中《原道》《征圣》《宗經》這三篇,是劉勰正面提出“文原于道”和為文“征圣宗經”問題,是全書的理論基礎。在劉勰看來,《宗經》不僅具有理論性,而且具有實踐性,是寫好文章的關鍵所在。
劉勰在《宗經》中通過對經書思想、內容、文辭、事義、體制等方面的考察,總結出了經書的六個優(yōu)點,從而成為了全書批評的標準,即“六義”?!蹲诮洝氛f到“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者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真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劉勰在提出“四同四異”的時候是通過《楚辭》與經典進行比較的,這里是可以體現(xiàn)出他宗經的思想,既然“宗經”就不能離開六義的批評標準,符合六義的劉勰肯定是贊同的,反之不然,所以用“六義”這個標準來評價“四同四異”,是符合劉勰的態(tài)度的。
首先來看四同,學者們對劉勰對“四同”的態(tài)度基本是一致的,即他們都認為劉勰對“四同”是褒揚的態(tài)度,筆者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用劉勰對于“四同”的態(tài)度來反證“六義”作為標準的合理性。首先,第一同“典誥之體”是從體制而言的,而“六義”中“五則體約而不蕪”就是說體制要要約而不繁蕪。劉勰說屈原陳“堯舜”則曰“耿介”,稱“禹湯”則曰“袛敬”可謂言簡意賅,符合體約的要求。同時對堯舜禹湯的贊美,與《尚書》中典誥內容相符,所以也符合六義中的“義貞而不回”;第二同中的“規(guī)諷之旨”這個主要是從義理而言的,《離騷》譏諷夏桀商紂的狂妄放縱,痛恨后羿過澆的墜落覆亡,所表達的義理是正直的,符合儒家規(guī)諷的傳統(tǒng),總的來說也是符合六義中“義貞”的要求;“比興之義”,符合六義中“文麗”的標準;忠怨之辭,愛國之情符合“六義”中的“情深”。我們通過分析可以得知“四同”與“六義”是完全符合的,所以劉勰對于“四同”的態(tài)度肯定是褒揚的,而且我們也可以反證出“六義”作為標準來評定劉勰對于“四同四異”的態(tài)度是完全可行的。
學者們對于“四同”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四異”則不然,學者們對此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有褒貶二分說。主褒者如韓湖初、李金坤等人,他們通過證明“博徒”一詞是褒義而非貶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來證明屈原對“四異”也是褒揚的;主貶義說者代表人物是牟世金,他們認為:四異的“詭異之辭”、“譎怪之談”是對屈原運用神話的不滿;“娟狹之志”與“荒淫之意”是對屈原的根本之志及屈賦的藝術表現(xiàn)特點提出了非議。這些學者所說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們都忽略了用全書的評判標準“六義”來判定劉勰對于“四異”的態(tài)度。其中安海生在《也論〈文心雕龍·辨騷〉篇之立意與主旨》中首次提到了以“六義”為標準,遺憾的是安海明只是泛泛而談,并未具體說明。
本篇中,筆者將以“六義”為標準去衡量“四異”從而判斷劉勰的態(tài)度。
原文中寫到:“至于托運龍,說迂怪,駕豐隆求宓妃, 憑 鴆鳥煤 娀 女,詭異之詞也;康回傾地,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日,譎怪之談也;依彭咸之遺則,從子胥以自適,娟狹之志也;士女雜做,亂而不分,指以為樂,娛酒不廢,沉湎日夜,舉以為樂,荒淫之義也?!笨偨Y下來就是“詭異之詞”、“譎怪之談”、“娟狹之志”、“荒淫之義”。
我們先看“詭異之詞”,原文中說到“托運龍”、“說迂怪”、“駕豐隆”、“求宓妃”即《離騷》中駕八龍,載云旗,讓云神訓中洛水之神宓妃,請鴆鳥為煤娶 娀 女,是作者將一些民間傳說加入到詩歌中,表現(xiàn)出另一個傳奇的世界,這里與“六義”中的“事信而不誕”相違背。同時還寫出了水神宓妃的情感故事,宓妃本身就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物,將其注入人的情感,是十分詭異的,與劉勰所主張的“情深而不詭”也不符合。
“譎怪之談”同理,說的是神話故事,同樣也是虛擬不存在的,也是與“六義”中的“事信而不誕”相違背;而“娟狹之志”既然是表達作者的志向,說的是“義理”問題。“六義”對“義理”的要求是“義貞而不回”。那么什么義理才是“貞”也就是“正直”的呢?“六義”是從儒家經典中提煉出來的,是要符合儒家的傳統(tǒng)。儒家對于國家和個人一直的觀點都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敝鲝堅诒H约旱幕A上來為國家做貢獻。而彭咸、伍子胥等人為國家自殺身亡雖值得欽佩卻并不符合儒家的傳統(tǒng),所以他們對于劉勰來說也并不是“義貞”,而是“邪曲”的。所以“娟狹之志”也并不符合“六義”的標準,也是貶義的;“荒淫之意”更是與六義中的“義貞而不回”相違背。
綜合來看,“四異”中全部與“六義”相悖,而前面說過,劉勰是以“六義”作為判定標準的,如果符合六義則說明了劉勰是褒揚的,如果與“六義”相悖,那么劉勰對此肯定是反對的??梢妱③膶τ谒漠惖膽B(tài)度是貶斥的,而不是褒揚的。
但如果劉勰對于“四異”是貶義的,這里就出現(xiàn)了兩個問題,一個就是“四異”的貶義是否與劉勰對《楚辭》評價為“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的說法矛盾。再就是劉勰在《辨騷篇》主張“酌奇而不失貞”,這里的“奇”是否就是指的是“四異”?如果是,那么貶義是否就是錯誤的;如果不是,那么“奇”又指的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就是“四異”作為貶義詞是否與劉勰后面對《離騷》“自鑄偉辭”相矛盾。答案是否定的,二者是沒有矛盾的。我們來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因為劉勰在將“騷”與“經”進行對比后提出了“四同四異”,接著便說出了“取熔經意,自鑄偉辭”,有人經常將“四同”與“取熔經意”相對,那么“四異”自然指的是“自鑄偉辭”了,這樣“四異”是貶義詞,而“自鑄偉辭”明顯是褒義詞,二者便產生了矛盾。首先,這種說法明顯是不準確的,在前面我們用“六義”來分析“四同四異”的時候得出:“四同”主要從主旨、事料、修辭、義理等方面來說的,“四異”則是從事料、義理兩個方面而言的。而“取熔經意”從義理,“自鑄偉辭”是文辭方面,四者并不是對應關系,即無對應關系,何來矛盾一說,這是其一。
其二,從原文來看,劉勰在提出“四同四異”之前說到:“將核其論,必征言焉”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得出“其”指的就是上面的五位漢人對“騷”評論;“征言”就是征引原作也就是屈原之作。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核實這些的評論,必須要從原文下手?!眲③慕又闾岢隽恕八耐漠悺眮碇С炙麑h人“評騷”“褒貶任生,抑揚過實;可謂鑒而弗精,玩而未核者矣”的評論??梢姟八耐漠悺辈粏问菫榱嗽u“騷”的,還有一點就是用來說明劉勰對漢人“評騷”的批評是正確的。而“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前面說“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這里的“其”明顯指的是“騷”本身了,看“騷”本身所樹立的骨干(事義),以及附在其上的肌膚(辭采),就是說在這里作者已經不再將“騷”與“經”相比較了,而是通過“征言”來單獨評價“騷”。
其三,從下文也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劉勰在“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后寫到:“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綺靡以傷情;《遠游》、《天問》,瑰詭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艷而采深華;《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边@里“選文以定篇”來指出“騷”中“取熔經意,自鑄偉辭”的情況,轉而來說明“騷”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有人認為這只是在說明“自鑄偉辭”卻忽視了“哀志”、“傷情”、“放言之志”等明顯的“經意”。所以如果“四同四異”就是與“取熔經意,自鑄偉辭”相應,那么作者在上面已經做了明確的說法,下文為何還要重復來說明“騷”如何“取熔經意,自鑄偉辭”呢?
可見,“四同四異”與“取熔經意,自鑄偉辭”是劉勰評價“騷”的兩個方面,二者是并行關系,所以當“四異”是貶義,“自鑄偉辭”是褒揚的時候,二者并不矛盾。
第二個問題就是劉勰在《辨騷篇》主張“酌奇而不失貞”,這里的“奇”是否就是指的是“四異”?如果是,那么貶義是否就是錯誤的;如果不是,那么“奇”又指的是什么呢。
這里的“奇”指的并不是“四異”而是“騷”中“自鑄偉辭”的這部分。
“執(zhí)正馭奇”是劉勰主要的理論指導之一,而“奇”卻又一定的局限性,有正奇和反奇之分。在《定勢》中劉勰就寫到“故文反正為乏,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倍覀冋嬲{馭的則是正奇而非反奇,應用到《辨騷篇》就可以得出“四異”便是反奇,是我們要反對的,所以劉勰對它是貶斥的;而“自鑄偉辭”則是正奇,是我們可以酌取的。所以這個問題就自然得到了解決,這里的“奇”并不是指的是“四異”的反奇,而是指的是“自鑄偉辭”的正奇。
這兩個問題解決了,那么劉勰對于“四異”的態(tài)度可以確定了,確實是貶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