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維璨,1931年出生在長沙城易家巷。外祖父周立樵擅長書法,晚年以寫字為生。易維璨的外婆去世早,其母由哥嫂撫養(yǎng)到19歲,長得清秀美麗,知書達禮,嫁給易家巷易家老大,夫妻恩愛。易維璨兩歲那年,家里把易家巷的房子賣了,先后在東慶街、東長街、崇圣里等街巷租房居住。
1937年冬,為躲日機頻繁空襲,易家寄住城外40余里的河西真人橋羅家大屋。隨著武漢淪陷,湘北告急,1939年5月20日,湖南省政府遷往耒陽縣城。易維璨的父親是省財政廳職員,全家因此去了耒陽,這一住就是5年。
省政府在耒水河畔的杜陵書院附近。那時,日機頻繁轟炸衡陽,威脅耒陽,因此耒陽天天有空襲警報。每當警報響起,人們不得不四處躲藏,名曰“躲警報”。
易維璨家住筒子巷不遠的三角坪,離縣城中心街道和省黨部都很近。有次飛機來得快,在頭頂上丟下炸弾,易維璨的哥哥機智地把她和媽媽按在菜土上臥倒,炸彈掀起如雨般的泥土落在身旁,那一刻她都嚇傻了。后來聽說這顆炸彈本來要炸省黨部,落到空坪炸了一個大坑,所幸未炸傷人,周邊房屋亦無損。
易維璨的父親那時在財政廳管理檔案,辦公地點在距縣城十里的城郊。此后,每天清晨媽媽就帶她到父親那里“躲警報”,直到天黑才回家,天天如此。
易維璨到耒陽后,先后插班民眾小學、興文小學讀完二年級。在民眾小學,班上一個北方妹子與她玩得最好。女同學的母親靠賣炒蠶豆為生。炒蠶豆是耒陽的風味小吃,別名“窮朋友”。街頭巷尾中年婦女、老奶奶以炒蠶豆為生的不少,多是從河南那邊逃難來的。
女同學每天到校總是裝滿兩口袋的炒蠶豆,一袋專門給易維璨吃,香了口又果了腹。她穿著很差,易維璨問她怎么不見你爸,她垂下頭細聲說:“我不記得爸爸的樣子了,聽媽說他當壯丁打鬼子一直沒了音信。” 易維璨很同情她。
興文小學有位年輕女老師經常讀白眼字,比如把“梳妝打扮出了房”的扮字讀成“分”字音,“打扮”變成了“打分”。后來,耒陽縣教育局來了一位先生,專門糾正她教的錯別字。
上課時,如果敵機來了,大家就躲警報。奇怪的是,省政府機關從未被日機炸中過。這期間,日機對衡陽的轟炸沒停過,在衡陽煙廠謀生活的姐姐也來到耒陽與家人一起生活。易家搬到托得李家大屋,租房住到1944年才離開。
1941年秋,易維璨插班到精忠七小讀三年級。據載,精忠學校是薛岳倡辦的,建在青麓山的青麓書院舊址,凌云塔附近。學生都是政府官員、部隊軍官的子女。薛岳和省銀行行長丘國維是廣東樂昌同鄉(xiāng),他倆的夫人是親姐妹,姐嫁薛、妹嫁丘。
省銀行駐在城關神農殿內,并以玉皇殿作為職工宿舍,職工有100多人,大多數是廣東人。精忠七小的學生,以省銀行職工子弟為主。易維璨告訴我,她能夠進入這所學校讀書,是因為姐夫在省銀行就職。
她至今記得,學校有棟磚瓦老屋,并不寬大,安排做了四年級的教室、教師辦公室、宿舍。穿過老屋往里走,其他各年級的教室、學校禮堂都是臨時新建的織壁墻,用竹子編織,兩邊用杉木支撐扣緊,然后敷上泥巴,外刷石灰,裝上玻璃窗,屋頂是稻草覆蓋。那時,耒陽城郊增建了很多這樣的簡陋房屋,以解決戰(zhàn)時人口激增造成的住房緊缺問題,雖明亮但冬天不保暖。
精忠七小的教職員工不多,每個年級的班主任包攬了主課,一位姓諶的老師包教各年級的勞作手工課,張麗君老師和一位潘姓女老師分別負責各年級的美術、音樂教學。教師來自長沙、安徽、廣東。
那時,早上到校要做朝會,唱朝會歌、校歌,升國旗,下午放學要做晚會,唱晚會歌,降國旗。朝會歌晚會歌的內容是教育學生們要感恩老師教誨,易維璨最記得“學好本領赴沙場殺敵寇”這句歌詞。
學校到了禮拜一清早還要做紀念周,唱國歌,讀孫中山遺囑。易維璨至今能背誦《十二條守則》:“忠勇為愛國之本,孝順為齊家之本,仁愛為接物之本,信義為立業(yè)之本,和平為處世之本,禮節(jié)為治事之本,服從為負責之本,勤儉為服務之本,整潔為強身之本,助人為快樂之本,學問為濟世之本,有恒為成功之本?!?/p>
1942年下半年,易維璨讀四年級,班主任是位女老師,叫姚志慎,教語文、數學和常識課。她重視寫毛筆字,要求學生每天必須臨帖寫一張大字、一張小字,次日同學們互相爭看姚老師給誰的評語好,誰的字是甲等,誰的紅圏圏多。易維璨熱愛書法,就是得益于姚老師的嚴格要求。
四年二期易維璨患了一場大病,缺課數日,落下一堆作業(yè),她硬是利用幾天時間惡補,將所缺的作業(yè)認真做完上交,得到姚老師喜愛,還在課堂上受到了姚老師的表揚。
從四年級開始,易維璨就擔任班組長,要負責檢查同組同學的作業(yè)。那時省銀行行長丘國維的兩個女兒和她同班,老大叫丘孔昭,老二叫丘灼昭。丘孔昭座位總是被安排在易維璨旁邊,因此丘孔昭的作業(yè)能不能“過關”,首先就要經過組長的檢查。
易維璨對同學不分親疏貴賤,一視同仁。丘孔昭背書經??ぃ拙S璨從不講情面,要求她反復讀,一直到背出才罷。
丘孔昭也不嬌氣,經常利用下課活動時間補讀。她家富有,請有專門的高級縫紉師傅做衣服,而且身上的用品從祙子皮鞋到頭發(fā)夾子,都是來自香港等地。
五年級的班主任劉老師是廣東人,住在對河的水東江。每天早上,她乘筏子來學校上課,下午放學仍然坐筏子回去,風雨無阻,哪怕是遇到漲大水季節(jié),一樣按時到課。劉老師性格溫和,注重儀表打扮,常常卷發(fā)搭肩。她把學生當自家孩子一樣愛護。
有次星期天,易維璨和同學去劉老師家做客,她煮了一大面盆的五香花生,買來一包高級糖果招待學生。
元旦來臨,劉老師發(fā)動學生花最少的錢自制禮物互送,并采取以紙片編號抽號的方法,易維璨很幸運抽到第一號紙,領到的是劉老師制作的一本精美的童話書盒,盒內有高級糖果和一封祝福信,勉勵收到禮物的同學品學兼優(yōu)、前途光明。
易維璨還提起班上有個東莞籍的同學叫李國基,個頭矮瘦。他隨母親逃難到耒陽,從私立梅橋小學跳級入讀精忠七小。他寫得一筆好字,還會畫畫,信手幾筆就畫個日本鬼子,胸上插一把刀。
每逢紀念日,班上的對聯(lián)、標語、抗日宣傳畫,都是李國基寫的畫的。他們家和易維璨家都住在托得李家大屋,他家住前進院,易家住后進院。那時很封建,男女同學同班不說話,易維璨與他沒什么接觸。
晚年的易維璨住養(yǎng)老院,天天練書法,腦子里常常泛起李國基在班上寫對聯(lián)、畫抗日宣傳畫的樣子。李國基從耒陽回到東莞后,讀完了中學、大學,后在香港藝術設計學院當教授,成了著名的肖像畫家,2016年病逝于香港。
耒水河岸一條不寬的路是在薛岳主持下新修的,易維璨上學必走這條路,往凌云塔必經薛岳將軍的公寓。說是公寓,其實就是茅草蓋的土房子。
一天下午,易維璨跑著去上學,半路遇到薛岳將軍的轎子,于是趕緊立正,恭恭敬敬地向薛岳將軍敬了個禮。薛岳將軍在轎子里向她揮揮手,指著她,笑著一字一頓地說:“遲——到——了——!”
易維璨說,薛將軍有一子一女在精忠七小讀書,但比她高兩年級,兄妹倆都是小腦袋,小臉蛋,跟薛岳很像。有一次同學們排隊打秋千,易維璨發(fā)現(xiàn)站在身后的薛家公子也老老實實在排隊,沒有因為是省政府主席的兒子就搶前面插隊。兄妹倆的穿著都很樸素。
易維璨還見過薛岳的妹妹,穿著樸素但又很潮流,用灰色棉軍上裝稍加改制成雙排扣的外套,罩在長旗袍上面,非常英姿颯爽。易維璨說,看來國民黨倡導新生活運動,薛家人是帶了頭的。
易維璨讀六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叫魏修潤,住在學校老屋的單身宿舍。魏老師國文功底深厚,課講得生動形象。他為了讓學生分清“巳己已”“戌戍戊”,用順口溜教:“巳閉己開已半口,戌橫戍點戊空心?!边@個方法易維璨很受用,一輩子也忘不了,說這些文化功夫,都是搭幫童年時代在耒陽精忠七小讀書打下的好基礎。晚年在老年書法班,她還把魏老師的教誨傳授給班上的老朋友。
抗戰(zhàn)時期的耒陽城很繁華,有“小南京”之稱。街頭巷尾,車水馬龍,冠蓋云集,商貿繁華。每到夜晚和周末,麻石小街人擠人,人聲鼎沸,熱鬧得很。在薛岳的治理下,社會治安秩序較好,很少有偷扒打搶事件發(fā)生。城里有幾家南北風味餐館,都是有錢人在吃。窮人也有便宜小吃,到處是叫賣的粑粒、餃粒、油炸薯條、化龍橋的米粉,這些都是老百姓的“奢侈”美食。
那時食鹽奇缺,易維璨的父親、哥哥都在政府機關上班,買點鹽什么的方便。每次家里新買了鹽,父親總是盡量勻出包成幾個小包,分送給周圍的一些鄰居。哪家有病人無錢就醫(yī),父親常常熱心幫人家看病,還貼補藥費。
易維璨手腳利索,從不貪睡,一大早起來到隔壁老鄉(xiāng)家,幫著燒柴火,剁豬草,很招老鄉(xiāng)喜歡。鄉(xiāng)鄰們有什么好吃的,經常送給她吃。有時候早餐吃的是紅薯煮冬水泡的糍粑,冬水存放在陰涼處,夏季也不壞,吃時配上壇子菜,味道好極了。
1944年6月18日,長沙淪陷,日軍分三路南進,直指衡陽。省政府被迫南遷,輾轉桂陽、嘉禾、臨武、藍山等縣,直到次年抗戰(zhàn)勝利最終遷回長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易維璨參加了工作,直到退休??箲?zhàn)時期在臨時省會耒陽讀小學的歲月,那些可親可敬的老師和同學,常常浮現(xiàn)在她的腦海,那么熟悉又那么遙遠?;厥啄菐啄陼r光,雖然很短暫,生活也清苦,但永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