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云 肇慶技師學院 廣東肇慶 526000
目前中國技工教育是一個重視實際操作,而非學歷或學術知識的體系.從對學生理論灌輸式教育的極端走向只重技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機械手"的極端,導致大部分企業(yè)對技校學生的印象是:自由散漫,缺乏責任感,崗位適應力弱,溝通能力不強,甚至連最常用的應用文也不會寫,當技術發(fā)展或其他因素導致工作內容變化或崗位流動時,多數(shù)技校畢業(yè)生就會手足無措,出現(xiàn)難以勝任工作或下崗等現(xiàn)象,晉升與發(fā)展機會更是微乎其微,技校生在社會嚴重缺乏競爭力.
面對這個局面,令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對技能型人才,什么是'一生有用的東西'"?
學習不是獲取"有用知識"的過程
回顧我們從學校所學的知識,大多并沒有直接"用"過.比如背課文、閱讀、解題、證明公式……等等,這些都遠不如掌握了駕駛、電工、烹飪技能有用,但是學習不單是獲取"有用知識"的過程,還是一種體驗和成長,更是一段經歷和升華.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我們一系列的心智和情感活動,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習慣,健全智力結構,完善人格特征,豐富情感色彩,奠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特質體現(xiàn)在每個人的修養(yǎng)、學識和各種能力上.
什么是"一生有用的東西"?
這樣來看,"一生有用的東西"不只是那些即學即用的技能,而應該是受用終生的東西.對于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就不僅僅是學習技能這么簡單了,而應該包括:個人品德修養(yǎng)、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它是一個人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獲得更長遠更充分的發(fā)展,才能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讓我們受用終生.
如何才能獲得"一生有用的東西"?
為了讓學生在學校通過學習能獲得"一生有用的東西",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
近年來,從企業(yè)反饋的信息中發(fā)現(xiàn),企業(yè)對從業(yè)人員的個人品德要求越來越高,首先是職業(yè)道德,其次是工作態(tài)度、服務意識和溝通能力,很多企業(yè)把人品、敬業(yè)、責任感作為聘用員工的先決條件.
目前,技校學生在校普遍情況是文化基礎知識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接受能力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沒有信仰和追求.技校學生容易自暴自棄,沒有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和目標,整天沉迷玩手機,無心向學.2、自我約束能力差.技校學生普遍行為不夠規(guī)范,作風散漫,紀律性差,缺乏自我約束能力.3、集體和團隊觀念淡薄.90后學生個性鮮明,集體生活通常缺乏互相理解、包容的合作精神,對集體活動不積極、不配合、不熱心,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差.4、是非善惡觀念不清晰.技校學生處于樹立"三觀"的重要階段,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容易養(yǎng)成各種不良的習慣和觀念.
結合技校學生的特點,學??梢酝ㄟ^以下方法和途徑培養(yǎng)學生個人品德:
注重校園人文文化環(huán)境建設,使校園處處都體現(xiàn)出技工文化特色,如,通過校園電子屏幕宣傳工匠精神及其事跡,設立工具模型,設置學生作品展區(qū),展示成功校友及技術能手的文化長廊,用具有技工特色的校園文化感染和熏陶學生,使學生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目標.
除了開設思想品德課程外,應該將品德教育滲透在每個教學活動中.學校本著先育人后教書的教學宗旨,通過課堂及實操,嚴格規(guī)范學生行為,讓學生學會感恩,擁有愛心,禮貌待人,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有責任心,克服不良作風,增強個人自我約束能能力.
在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開展專項教育和專題講座,邀請勞模、技術能手和校友代表來學校作報告,組織學生參加義務獻血活動、為敬老院老人和社區(qū)人群做專業(yè)義務服務,鼓勵學生積極投入義工志愿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自己的責任,服務社會,培育愛心和奉獻精神,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品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
對技校學生培養(yǎng)學習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閱讀是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閱讀是我們謀求發(fā)展、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是人們終生學習必須掌握的技能.
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使閱讀深入到學生生活之中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閱讀指導.語文、德育等文科類課程,實行精講多讀,教師可以在課堂適當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閱讀資料,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教師多與學生交流讀書心得,并正確指導學生選擇各種有益身心的課外讀物,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的、正確的閱讀方法,并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專業(yè)課程則可以根據(jù)授課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或者任務,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認真思考,獲得問題答案或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令學生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在課堂中讓學生充分閱讀,通過閱讀感知,有所感悟,提高學生的理解型閱讀和查閱型閱讀能力.(2)學校通過開展讀書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學??梢酝ㄟ^舉行讀書節(jié),舉行校園辯論會,開展朗誦、講故事比賽,開展"向你介紹一本好書"的讀書活動,開展名人名言交流會,開展讀書心得、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讀書中,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讀書的快樂.
當今的社會充滿激烈的競爭,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是賦予學生在21世紀的暢行的"通行證".
如何學會競爭,使學生立不敗之地?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幫助學生樹立競爭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競爭活動,讓學生經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沮喪,在競爭中成長.(2)幫助學生找出競爭優(yōu)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找出優(yōu)點,挖掘潛能,揚長避短.(3)引導學生向競爭對手學習.學習對手的優(yōu)點,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鞭策,可以使自己進步更快.學會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將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4)倡導學生進行良性競爭.教會學生學會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原則.(5)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競爭心態(tài).引導學生與自己比較,每天進步一點,不斷超越自我.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關鍵,而學生的創(chuàng)新興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培養(yǎng).選用正確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關鍵.行動導向教學是近年來我國技工教育探索推行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所謂行動導向,是指"由師生共同確定的行動產品(目標)來引導教學組織過程,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tǒng)一".其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步:(1)教師布置教學活動任務,學生接受信息、積極收集資料、制訂計劃,然后由教師提出建議性的意見.(2)在學生獨立完成自己的計劃后,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3)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師生共賞.(4)學生自我檢查學習過程,教師進行評估.行動導向教學法以能力培養(yǎng)為本位,通過行為的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交流、團隊協(xié)作及發(fā)現(xiàn)、分析與解決問題等關鍵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作為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引導學生自覺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并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獲取知識.(2)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如討論教學法、個案教學法、聯(lián)系實際教學法進行教學 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適合的教學設計方案,針對學生進行講解,提出問題,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中緊跟著教師的腳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天馬行空,各抒己見,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于提出各種新問題,為學生提供一個包容寬松的環(huán)境.
進入社會,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通過與人交往,可以獲得信息,學習經驗,以及溝通協(xié)調,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人際交往的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交談是溝通信息,獲得間接經驗,表達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手段.除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多發(fā)言,同學之間或者師生之間多交談.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善于結交,謹慎擇友,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通過各種課外活動,結交新朋友,擴大朋友圈,培養(yǎng)學生交往能力.
首先,學會欣賞和包容.欣賞他人的長處,真心接受別人,合作就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其次,學會關心和善解人意.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會換位思考,善于理解和體諒別人.再次,學會分享.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合作性的活動,如小組學習、足球、籃球等,既有團體之間的對抗與競爭,又有團隊內部的合作,有利于學生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
學會傾聽,要專心靜聽對方說話,不要貿然打斷對方,更不要隨便插話.善于傾聽,既可以給對方表達的機會,又可以更好地了解對方,便于進一步的交往和溝通.
綜合以上方面,技工學校的學生在個人品德修養(yǎng),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讓學生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