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睿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2019 年6 月13 日晚,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專題研究課程邀請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欒軼玫教授為大家做講座,講座的主題是“融媒體時代的視聽傳播”。
欒軼玫教授是國內最早提出“融媒體”的學者,從她的講座中,我得到了很多收獲和體會。
當前是媒介融合的時代,5G、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僅成為熱門話題,而且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AI 能夠自己作詩,無論是古代詩還是現(xiàn)代詩,甚至比常人作得還好。
然而,我們應該這么想,如果我們工作的水準不足(比如新聞播報見字出聲),才容易被AI 主播取代。我們在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新技術的同時,也要反思為什么有的工作會開始被新技術取代,哪些工作是新技術還不能取代而且我們更應該去把它做好并加以創(chuàng)新的,比如說富有思想情感的新聞播報,富有人文關懷的節(jié)目訪談等等。我們如果停留于新技術就能做好的工作水準的話,就容易被新技術淘汰。
縱觀近年,紙媒視頻化現(xiàn)象已經越來越普遍。其實,無論是廣大用戶還是傳統(tǒng)媒體自身都應該打破對傳統(tǒng)媒體的刻板印象即“傳統(tǒng)媒體只能做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然而,融媒體時代需要的是開放包容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媒體只要無懼傳統(tǒng)的束縛,方能實現(xiàn)自身融媒體的包容和兼容。
今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全媒體”論,“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更是體現(xiàn)了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的要求。媒介融合是對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揚棄”,傳統(tǒng)媒體繼續(xù)保持之前的權威性和精準性,從原先線性的單向的“通知式”轉向借鑒新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從而變得更加“接地氣”。
2019 年6 月8 日,央視網就放上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的一個新聞報道片段,介紹的是河南重渡溝村民過端午節(jié),包槲包,舞獨角獸。年輕親和的記者也是親手拿著手機以vlog 的方式記錄下了上山采槲葉,下山準備食材的過程,出鏡記者的鏡頭語言確實非常的生活化和接地氣,vlog 互聯(lián)網特性的新鮮感讓人眼前一亮,體現(xiàn)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媒介融合趨勢下開放包容和創(chuàng)新的理念。
欒教授表示希望自個兒的學生既是“麥粉”又是“哈迷”,“麥粉”即麥克盧漢的粉絲,愿意擁抱新技術,因為新技術是向前進步的,對傳媒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哈迷”即對哈貝馬斯的癡迷,我們在擁抱新技術的同時需要像哈貝馬斯那樣學會用批判性的思維和眼光來審視,保持清醒和理智。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是麥克盧漢的名言。古時候人們可能需要去親自前往某一座具有權威性的石碑才能接觸銘刻在碑上的文字,到后來出現(xiàn)可以讓文字廣泛流通的印刷媒介。再后來,廣播成為了人的耳朵的延伸,電視成為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延伸,互聯(lián)網時代下手機客戶端又多了觸控的功能,增加了人的手指的延伸,當前5G 時代下,VR/AR 沉浸式體驗更是實現(xiàn)了全景仿真畫面,使得用戶身臨其境,增加了眼睛和耳朵和手指等感官更進一步的延伸。例如,VR/AR 技術可用于新聞節(jié)目的虛擬演播室,將洪水的虛擬現(xiàn)實場景移入演播室,新聞主播仿佛就真的置身于洪水之中,為觀眾實時講解洪水的深度情況,讓人驚嘆。
新技術的確是在不斷發(fā)展進步,決定了媒介的新形態(tài),5G 通信技術支持了VR/AR 沉浸式體驗承載的巨大信息量,因而新技術和新媒介給我們帶來更新穎更豐富的感官體驗,這是值得贊嘆的。
張朝陽在搜狐科技5G 峰會上表示,5G 到來以后,基站發(fā)射的電磁波頻率更高,電磁波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張朝陽還在微博上發(fā)聲“這個問題值得探討,但不要過度解讀?!北M管5G 的危害的真實性有待考究,然而這份警醒猶如醒世木鐸,體現(xiàn)了批判性的思考和一定的人文關懷。此外,VR/AR 沉浸式體驗技術也有可能帶來麻煩,如果人們在沉浸于虛擬現(xiàn)實的時候在現(xiàn)實的街道上行走,很有可能因虛擬現(xiàn)實而混淆了真實現(xiàn)實的情況而造成事故。
因此,我們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宜沖動地全盤接受,我們應當學習哈貝馬斯的批判精神,學會以理性,批判性,建設性的思維來看待新技術,看看新技術是否經得起審視推敲。
除了要用理性,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新技術,我們應該也學會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新聞事件,讓子彈多飛一會兒,讓大腦多思考一會兒。
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快且范圍廣,信息量龐大而雜亂,人們在移動端使用社交平臺的時候傳播信息的成本也低了,只需動動轉發(fā)的指頭就可以給自己身邊的一群親朋好友分享各種信息。倘若遇到煽情的或者有失偏頗的報道,人們往往容易信以為真然后在即時的情緒支配下作出結論。這就造成了很多新聞事件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之后,出現(xiàn)了真相的反轉,甚至是好幾次的反轉,這也被稱為“后真相時代”。
2016 年《羅一笑,你給我站住》這篇求募捐愛心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瘋轉后,事實真相爆出羅一笑的父親擁有好幾處房產,其治療費也并不高,該事件的反轉讓很多人開始思考因為缺乏冷靜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精神,導致自己的“愛心”被利用了造成情緒化的傳播。
其實,網絡上這樣反轉的新聞事件還有很多,這確實亟需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應該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要有探究真相探究真理的好奇心,耐心和細心。面對新聞事件,我們需要學會搜索更多更全面的相關消息,而不要僅聽一家之言,就急于站隊,表態(tài),獻愛心等。
因此,新聞記者不能僅僅就事論事,要避免盲人摸象,要跳出世界本身抽離出來縱觀全局地審視世界,可以通過展現(xiàn)更多勾連和聯(lián)系,才能多維地看世界的本相,可以因勢利導調動各方用戶貢獻的內容來整合到新聞報道中,才有可能更加精準地接近真實。盡管新聞事件永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等于真實,它只能不斷地去接近真實,新聞的本真性是第一要位的,這是新聞人應當追尋的價值,恪守的原則。
在融媒體時代,播音員主持人要打破固有的思想禁錮,秉持開放包容與創(chuàng)新的理念,不僅要做好播音主持相關工作,還要有余力學習多項技能,既能靜下心來撰寫文稿,又能積極訪問采訪對象,拍vlog,剪輯視頻,除了學習技能,還要多讀書,善于理性冷靜地思考,既不排斥新事物也不全然接受新事物,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媒介素養(yǎng)。在新聞事件爆發(fā)時,不輕信一家之言,不被情緒支配,在后真相時代讓子彈多飛一會兒,探索新聞本真。
媒體人不僅要完成好新聞報道,更要考究新聞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只有建構積極正確的意義,新聞報道及其他視聽作品要貼合主題貼合事實才值得傳播,使大眾盡可能了解事實真相,了解我們當下這個時代,以便更好地展望我們人類共同前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