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健
明瓦廊一條街,幾乎家家都是面條店。項記、南湖、鴻福、易記,這幾家是我兒時常去的面館,尤其是易記的皮肚面。易記的面,不是面,而是一碗菜。皮肚、豬肝、香腸、肉絲、雞蛋、木耳、青菜、榨菜放一起煮,滿滿當(dāng)當(dāng)一大碗。再到隔壁的金宏興,斬半只鴨子,即使是深閨小姐也會狼吞虎咽吧。
明瓦廊往西一里路,就是朝天宮。朝天宮門外有座蘭苑劇場,周六晚上我常來此聽昆曲。演出前,我總是到旁邊的安樂園吃一碗雪菜牛肉面。這里以前叫七家灣,一條街盡是牛肉面的老字號,李榮興、韓復(fù)興、馬祥興、安樂園、蔣有記、奇芳閣,至今南京居民仍有到七家灣買牛肉之習(xí)。竊以為,每一片牛肉,都很精彩。安樂園的燜牛肉,爛軟酥厚;蔣有記的牛蹄筋,爽滑勁道;馬祥興的醬牛肉,筋連著肉肉連著筋。每一碗牛肉面都會說話,會告訴你的舌尖,它有多好。
除了牛肉面,兒時的我最喜歡吃的是大肉面。依我看,南京最好吃的大肉面,該是覆興園了?;⑵ご笕?,澆上老鹵,回口稍甜,配一碟雪菜、一籠湯包,雙唇微閉,一根一根把面條吸入口中,咀嚼,綻放,飛溢,躥進(jìn)喉嚨。何為一碗好面?在我的眼中就是一碗面下肚,連湯帶面一滴不留。覆興園就能做出這樣的面。
湯是一碗面條的靈魂。雞湯面、魚湯面、鱔魚面都是南京湯面界的翹楚,我最愛鯽魚湯面。下過雪之后的魚湯面最美,此時天寒肅殺,魚兒很少覓食,雜質(zhì)被排出體外,這時候的魚肉最好吃,不肥不爛,熬出來的湯才稠白鮮美。每到下雪天,我總?cè)ブ猩奖甭返囊患倚∶骛^吃一碗鯽魚湯面,鯽魚、豆腐、蔥白熬制的熱湯,費心費力。門外大雪紛紛,屋內(nèi)霧氣氤氳,配上一碟姜絲,喝一口面湯,方知天地寬敞。
要說最好的面,我只在三步兩橋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遇見過,叫扁肉餛飩面。面是當(dāng)著客人的面撐起來的,面團(tuán)在手掌和指縫之間不斷揉搓,翻滾,廚師變魔術(shù)一般將面條瞬間拉得很長很長,同時在砧板上摔打、抽打、拍打,這是一通干脆的力氣活,直扯得面條纖細(xì)、根根筋道、爽滑彈牙。緊接著,面條如流星劃空,如冰雹入地,紛紛駁駁,飛入鍋中。面碗里會舀進(jìn)幾個餛飩,這扁肉餛飩,也是經(jīng)過一遍遍的捶打,直至皮薄如紙,吹彈可破,煮熟后的餛飩皮像油紙一樣透明。再配以蝦皮、豬油、榨菜丁、紫菜、蔥花,碗里泛著一層油亮亮的光。這樣的面條,是視覺、味覺、嗅覺的盛宴。唇齒流香,醍醐灌頂,恍若來生。
我曾與很多人有過一“面”之緣,但有些面即使是同一家面館同一個廚師,與不同的人一起吃,味道也不一樣。鮮有一碗面,會像早市上外婆買的面一樣讓我難忘至今。
小時候,外婆常帶著我逛菜市場,菜場門口就是早點攤,外婆總是下兩碗面條,我一碗大的,她一碗小的。她會先去割二兩豬后腿肉,清早的豬肉最新鮮,有大理石般的花紋和光澤,細(xì)膩不柴,讓店家把這二兩肉切成肉絲,配上新鮮的青菜放進(jìn)面里煮。清晨的陽光溫暖,面條纖細(xì),一如外婆的銀發(fā)。
外婆總是在面上澆一圈鮮紅的辣椒醬,看著就開胃。一個愛吃辣的人,吃的不僅僅是辣,更是辣里面的那個鮮。清早空腹來吃,熱乎乎的面條下肚,吃完了擦著額頭沁出的汗,渾身舒暢。外婆總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面條一根都不能浪費。
外婆走后,我再也沒吃過那種味道的面條了。有些食物只能存在于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