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峰 張山梁
(1.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福建 漳州 363000;2.中共平和縣委宣傳部,福建 平和 363700)
漳州從自唐垂拱二年(686)建州至今,已有1300 多年,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漳州,既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四時花不謝,八節(jié)果飄香”;漳州,又是一座幸運的城市,與紫陽、陽明二圣關系密切,文化底蘊深厚。
宋紹熙元年(1190),時年61 歲的朱熹履新漳州知府,任職一年零六天。知漳期間,朱熹大力弘揚理學,德治善政,興學教化,刊刻《四書集注》,對漳州人的思想意識產(chǎn)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漳州,不僅是朱熹的過化之地,也是王陽明的過化之地。明正德年間,王陽明率兵入閩平亂,奏請?zhí)碓O平和縣治,建立學校移風易俗,對漳州特別是平和縣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正如中國明史學會會長陳支平所說:“王陽明及其陽明之學,是繼南宋朱熹及其朱子學之后,對閩南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作用的核心元素之一。換言之,朱子學和陽明學,已經(jīng)演化成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思想源泉和組成部分?!?/p>
明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陽明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并于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十六日抵贛開府上任,正式巡撫包括漳州在內(nèi)的“八府一州”,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六月十六日升任南京兵部尚書,是月二十日離贛,結(jié)束了他巡撫漳州等地四年多的任期。
巡撫南贛汀漳等處期間,王陽明曾于正德十二年(1517)一月底至四月初,約2 個多月時間,親率2000 精兵入閩平漳寇,打響他建立功業(yè)的第一仗——漳南戰(zhàn)役,攻破了盤踞在漳州南部閩粵交界山區(qū)數(shù)十年之久的40 多座山寨,肅清了以福建詹師富、廣東溫火燒為首的山民暴亂,取得了巡撫南贛的首戰(zhàn)勝利,并上疏奏設平和縣。因此,平和縣成為王陽明立功的第一站;也可以說,在當時巡撫的“八府一州”中,漳州府是王陽明立功的第一站。
推行牌法,靖寇維序。明正德年間,在閩粵交界的漳南連綿山區(qū),多股“山賊”占山為王,倚仗天險建立了大大小小數(shù)40 多座“山寨”賊巢,并與贛、粵等地“山賊”結(jié)成聯(lián)盟,互為犄角,使得“三省騷然”。王陽明到任伊始,首先就在漳南地區(qū)大力推行“十家牌法”,登記身份信息,嚴管百姓行動,革弊除奸,防止通賊,切斷“山賊”與民眾之間的各種往來,以群防群治之策靖寇平亂?!笆遗品ā笨梢哉f是“連坐法”的延續(xù),通過近乎軍事化的管理模式治理社會,為民眾生產(chǎn)生活提供一個安定祥和的外部環(huán)境,對維護鄉(xiāng)村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添設縣治,安民治賊。王陽明漳南征寇平亂之后,針對漳南地區(qū)“極臨邊境,盜賊易生”的現(xiàn)實,抽絲剝繭地分析了當時民眾落草為寇、社會動蕩不安的原因,并“親行訪詢父老,諏咨道路”,提出“析劃里圖,添設新縣”的思路,探索了一條“添設縣治,以控制賊巢,建立學校,以移風易俗”的長治久安理政之路,兩度上疏奏請朝廷,添設“平和縣”。事實證明,王陽明順應民情,以“明德親民”的理政舉措,添設縣治,既使民眾“歡欣鼓舞,如獲重生”,又讓“山賊”失去藏身之所、盜搶之機,“妖氛為之掃蕩,地方為之底寧”,曾經(jīng)的荒蠻之地,風俗為之一變,禮制深入人心。正如陽明后學施邦曜所評“(陽明)先生(奏請?zhí)碓O平和縣)此舉,不特可以彌盜,亦可以變俗,允為后事之師”。
力舉鄉(xiāng)約,束民治亂。王陽明深刻意識到漳南地區(qū)山民暴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民眾沒有得到良好的德性熏染。于是,他在包括漳州府在內(nèi)的“八府一州”范圍內(nèi),不遺余力地全面推行《南贛鄉(xiāng)約》的理政新措,將“明德親民”“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貫穿其中。借由實施《南贛鄉(xiāng)約》,立鄉(xiāng)約,規(guī)范日常行為和道德思想,化民成俗;建鄉(xiāng)政,規(guī)范鄉(xiāng)約組織體系,維系秩序,開創(chuàng)鄉(xiāng)村自治新模式;辦鄉(xiāng)學,推行儒家仁愛為本的德治思想,將教育與政治貫通起來,對治理民亂、重構秩序、純化民俗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這些鄉(xiāng)村治理的實踐與思想至今仍然影響著漳州的社會治理思維??梢哉f,王陽明對明代中后期漳州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大興社學,教化民俗。在平亂靖寇過程中,王陽明切身體悟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認為山民之所以“亂亂相承,原于此”,是因為當時的書院、社學、鄉(xiāng)館沒有發(fā)揮教化易俗的作用,未能引導社會形成良好的風尚風俗。于是,在征剿“山賊”戰(zhàn)斗正酣之時,就下發(fā)《興舉社學牌》《頒行社學教條》等告示,強調(diào)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行,要求興辦創(chuàng)建各類社學、書院,以此“勤勤開悔,務在興起圣賢之學,一洗習染之陋”;選擇“教讀”(教師),必須“學術明正,行止端方者”,同時要求家長應“隆師重教,教訓子弟,毋得因仍舊染,習為偷薄,自取愆咎”。在王陽明興“社學”、重“教讀”的影響下,明代時期的漳州文化又一次空前發(fā)展,出現(xiàn)了“俗多讀書,男子生六歲以上則親師。雖細民,讀書與士大夫齒”的良好風尚。特別是其奏立的平和縣,更是“久沫朱紫陽、王文成之化”,形成了“士好讀書……無論貧富,歲首延師受業(yè),雖鄉(xiāng)村數(shù)家聚處,各有師”的崇儒景象,成為“弦誦文物,著于郡治”“人為詩書,家成鄒魯”之地。
嚴格問政,影響世代。王陽明巡撫期間的所有施政決策、問政理念、治理方法覆蓋當時的漳南道(下轄漳州、汀州兩府)全境,并在漳州府留下深深的陽明問政風格,影響著漳州的長久發(fā)展。在《王陽明全集》中,收錄了王陽明巡撫南贛汀漳期間的各類奏疏、公移147 篇,其中專門針對漳南道、漳州府的就有15 篇之多,可見王陽明對重構穩(wěn)定當時的漳州社會秩序的用心和重視。如在《批漳南道給由呈》中指出:領轄漳、汀兩府的漳南道僉事胡璉“才器充達,執(zhí)履堅方,始因軍機重務,以致考滿過期,今盜賊既靖,合準給由”,并責令述職考核完畢后,應“作急回任,勿為桑梓之遲,有孤閭閻之望?!睆闹锌梢?,漳南道、漳州府的主要官員任期履歷、政績考核是否合格稱職,都由王陽明親自評議、核準。如果王陽明沒有熟悉洞察漳州府各級官員的履職情況、績效評議、道德操守,是不可能作出如此評定的。
對漳州來說,因王陽明的漳南平亂、奏請設縣,讓“遠離縣治,政教不及,民眾罔知法度”的盜賊強梁之區(qū),變成“百年之盜可散,數(shù)邑之民可安”禮義冠裳之地。同時通過實施建學校、易風俗、強教化等安民政策,收到“盜將不解自散,行且化為善良”的“散盜安民”功效。然而,對王陽明來說,“漳南戰(zhàn)役”一仗,在軍事上,檢驗了其軍事理論在實戰(zhàn)中的運用效果,進一步完善選練民兵機制,調(diào)整指揮系統(tǒng),打造一支堪稱“嫡系”的部隊,無論是南贛剿寇、還是平定寧王,都有漳州鎮(zhèn)海衛(wèi)的將士身影,特別是“行十家牌法”“選練民兵”“預整操練”等措施,更是成為其日后立功的不二法寶;在政治上,推進巡撫制度改革,申明賞罰制度,讓朝廷改命提督,授予兵權,給予令旗令牌,使得便宜行事;在社會管理上,置縣立治,鞏固地方政權,強化基層治理,建校立學,注重民眾教化,強化民心引導,走出了一條長治久安之路;在理學發(fā)展上,開始體悟“破心中賊難”之所在,興倡禮義之習,做足“正人心”功夫,萌發(fā)“致良知”的學說逐步完成了心學體系的最終建構。
作為陽明先生過化之地的漳州,向來是朱子學說的重鎮(zhèn)。但這并不意味著王學在漳州地區(qū)湮沒無聞,而是廣為流傳,并在傳承中得到持續(xù)發(fā)展。
多徑傳播,根植閩南。王陽明一生始終以講學為“首務”,即使軍務繁忙也堅持隨時隨地講學傳道。盡管史料沒有明確記載王陽明在漳州講學、講會的記載,但王陽明及其門人、后學曾在漳州講學、傳道,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經(jīng)過考察,陽明學傳播到閩南地區(qū)的主要途徑有五:一是王陽明正德十二年(1517)率兵入閩平亂,通過軍中講學、隨地教化的方式,傳播自己的思想學說。這從閩西南的多種地方志中載有不少當?shù)厥看蠓蛴芍熳痈淖陉柮鞯仁吕?,可窺知一斑。二是因地緣文緣聯(lián)系,閩地士子文人時常進入王學重地江西、王門后學傳人眾多的潮州游學,在與贛、粵王門學者的交往中接受王學熏陶。如漳籍理學家、“一代完人”黃道周早年多次游學廣東,接觸和了解王學,其學問深受嶺南學風的影響。又如漳浦縣舊鎮(zhèn)“五桂聯(lián)芳”家族中的林成綱(嘉靖二十二年舉人,香山知縣)、林一新(嘉靖二十五年舉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云南按察司僉事)、林楚(嘉靖三十七年舉人,雷州府通,嘉靖、萬歷間漳州府的理學名家)等人私淑于陽明先生早期弟子薛侃門下。三是通過王門后學、陽明后人蒞閩履職,鼓動陽明學在漳傳播、弘揚。如曾任漳州知府的施邦曜是陽明同邑、后學,曾被謫戍鎮(zhèn)海衛(wèi)的陳九川是江右王門代表人物、李材是陽明再傳弟子,曾任平和知縣的王立準是浙中王門王宗沐之孫、王孫樞是王陽明五世孫,這些官員任職期間,都以官方行為強勢傳播、弘揚陽明學。如陳九川盡管身處“遙遠、困苦、瘴海煙霧之中”的鎮(zhèn)海衛(wèi),但一直不忘“崇理學,御教化而春秋俎豆”。又如李材在謫戍期間,始終聚徒講學,且在講學中不機械性硬搬硬套王陽明的講學方法,而是在傳承中發(fā)展,以“大學知止知本”為宗,強調(diào)“隨地體認天理”“正心修身”,以擺脫放誕虛矯之弊,給當時的鎮(zhèn)海衛(wèi),乃至漳州、福建帶來一股清新的學風。四是閩中王門、閩籍陽明后學時常在漳邑大地,借助儒學、書院、義學等場所講學、講會,傳播陽明心學,布施傳道,教化民眾,開啟心鑰。如閩中王門的馬明衡、鄭善夫,陽明后學李贄等。五是王陽明長達四年多的巡撫漳州期間的經(jīng)世濟民思想、政策,直接影響漳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同時也成為王學思想在漳最直接而又最有效的傳播途徑。然而,這一王學在漳的傳播途徑一直被人們所忽略。
輯刊文著,遠播海外。明崇禎年間,施邦曜知漳州府期間,針對當時陽明學著作主要版本——隆慶謝氏刻本《王文成公全書》,存在帙卷繁多、篇幅浩大、攜帶不便、閱讀不易等問題,在精讀、評點、批注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分門別類,條分縷析,按理學、文章、經(jīng)濟三帙歸類整理,數(shù)易其稿,匯編成《陽明先生集要》三編(其中《理學編》四卷介紹陽明的哲學、《經(jīng)濟編》七卷介紹陽明的事功成就、《文章編》四卷介紹陽明的文學成就),并授梓平和知縣王立準督刻,于明崇禎七年(1634)秋肇工開刻,崇禎八年(1635)夏末竣工。這部初刻于平和的《陽明先生集要》崇禎施氏刻本,成為后來多家翻刻的底本,與隆慶謝氏刻本,并稱陽明著作兩個極為重要的版本,是研究陽明學術的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查的基本資料,為陽明學的傳播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特別是美國學者亨克于1916 年出版《王陽明的哲學》,將陽明學的著作向歐美等西方國家傳播。而亨克所譯之陽明著作的中文底本,就是這部輯刊于漳州的《陽明先生集要》之《理學編》。可見,漳州在陽明學的傳播上,具有其獨特貢獻和學術地位。正如陽明后學曹惟才在《陽明先生集要》的序文中所贊嘆的:“此清漳一塊土何幸,宋有紫陽,而明又有(陽明)先生也。則從此之聿新,不獨漳之山水靈也,凡誦紫陽而仰先生者,皆良知靈也?!?/p>
同時,這部明鮮有調(diào)和朱、王傾向的《陽明先生集要》巨作,做到“忠于文成,且使吾漳再見紫陽”,直接影響了包括黃道周在內(nèi)的許多漳州學人對待朱、王之學的態(tài)度??梢?,王門學人居官閩南的活動,也促進了王學在閩南的傳播。
傳播不綴,影響深遠。漳州是王陽明人生的重要一站,也是其思想傳播的望地。王陽明在漳州的事跡及其陽明后學在漳州的思想文化傳續(xù),是其“真三不朽”生平和陽明學說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明清以降的漳州思想文化影響深遠。如明嘉靖年間任寧波教授的平和人李世浩,雖未親炙于陽明門下,但在寧波任職期間結(jié)交了不少陽明門人,深受陽明心學熏陶,致仕歸鄉(xiāng)后,建聚賢堂,宣講陽明、甘泉之學,不負其所學。又如漳籍理學家、“一代完人”黃道周自幼誦讀朱子學著作,其學術一向被認為“以致知為宗而止宿于至善,確守朱熹之道脈而獨溯宗傳”,同時又感懷于陽明的文章、事功,對陽明學采取“擇其善者而從之”的選擇性接受的態(tài)度,在《平和縣重建王文成先生祠碑》、《陽明先生集要三篇序》、《榕壇問業(yè)》等著述中對陽明學的觀點,其“朱王異同”之主張,既有學術思想史的意義,更體現(xiàn)了漳州地域特色。再有蜚聲世界的漳州籍文學家林語堂先生曾手書一句箴言“所學非所用,不知亦能行”。前半句是說儒者大多所學非所用,后半句“不知亦能行”則出自王陽明“知行合一”說中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之意而延伸的“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見,林語堂的知行觀也深受王陽明的影響,強調(diào)“須在事上磨”。
步入新時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傳承陽明心學對于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碧貏e是對陽明先生過化之地的漳州來說,傳承陽明學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意義,要秉持以學術為基礎、以歷史為背景、以人民為中心、以創(chuàng)新為化古的理念,融入漳州地域特色文化,厚植陽明文化優(yōu)勢,吸收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寶貴精神財富,躬身實踐。
發(fā)掘陽明心學的內(nèi)在價值,提升共產(chǎn)黨人黨性修養(yǎng)。知行合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哲學智慧,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資源。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敝杏行?,行中有知,有真知必有篤行,有篤行必有真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知行合一,指出:“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蔽覀円凑樟暯娇倳浿娟P于“把超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的要求,積極發(fā)掘“天人合一”“內(nèi)圣外王”“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價值,賦予其時代內(nèi)涵及黨性修養(yǎng)的特色,拓展和提升黨性修養(yǎng)的精神境界。要結(jié)合弘揚新時代漳州培育的谷文昌創(chuàng)業(yè)精神、漳州110 服務精神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傳承王陽明“經(jīng)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治世精神,弘揚“內(nèi)心凈化、志向高遠”的精神品格,加強黨性修養(yǎng),改進工作作風,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有效防止歪風邪氣近身附體,堅定信仰、牢記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汲取陽明心學智慧,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500 多年前,王陽明在漳州探索了平亂置縣、敷文教化、親民明德的思想和方法,對漳州的民風教化、社會治理、文化發(fā)展等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這些治理民亂、重構秩序、純化民俗的舉措,對今天我們探索鄉(xiāng)村治理、推動鄉(xiāng)村振興具有借鑒意義。如王陽明奏立的平和縣,通過搭建“陽明傳習堂”這一社科平臺,在機關,開展黨員干部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訓,引導機關黨員干部厚植“崇德明禮、向善知行”理念,培育“清廉為民、知行合一”的機關文化;在鄉(xiāng)村,借鑒王陽明在鄉(xiāng)村治理做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農(nóng)村文化陣地,倡導“良知”新風文明,引導農(nóng)村社會形成“崇德明禮、向善知行”的新風尚。在學校,借鑒王陽明“興社學、建書院、教化啟迪民眾”的做法,編印陽明文化、傳統(tǒng)文化通俗讀本,培育“志向高遠、品學兼優(yōu)”的校園文化。這些都是很可喜的現(xiàn)象。希望有更多的主政者能夠汲取陽明學智慧,營造躬身篤行、遵德守禮、崇德向善的社會新風,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
以陽明文化為媒,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和認同。兩岸文化同根同脈,陽明文化也是兩岸共同的文化資源。王陽明的圣人光輝、心學價值在臺灣一樣得到推崇。發(fā)掘利用陽明學的文化資源,加強兩岸陽明文化交流是溝通兩岸人民感情,加深臺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爭取臺灣民心的又一重要載體??膳e辦兩岸陽明文化交流研討會,通過主題演講、對話交流等形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探討陽明文化的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舉辦兩岸青年陽明文化研習營,推進兩岸青年進修陽明文化,一同追尋陽明思想,共筑文化交流“橋梁”。尤其漳州是臺灣同胞的重要祖籍地,現(xiàn)有2300 多萬臺灣人中,約有800 萬人的“根”在漳州。可見,漳臺之間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之密切深厚,文化同根的文緣關系之源遠流長。要借助漳臺文化交流平臺,以陽明文化為媒,通過漳臺兩地陽明學專家、學者的共同研討、傳播、踐行和分享,參與開展漳州陽明遺址、遺存的田野考察,讓陽明學成為漳臺文化交流的一座新橋梁,促進漳臺兩地文化的深層次交流。
整合漳州文化資源,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漳州自唐代建州以來,歷經(jīng)1300 多年的發(fā)展,文化資源豐富、積淀深厚,形成了具有多元化的漳州地域文化。近年來,漳州在陽明心學的成功發(fā)掘和有力弘揚,讓我們看到漳州還有許多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寶藏等待發(fā)掘闡揚,例如朱熹、陳淳、黃道周、王志道、張惟方、林震、蔡世遠、藍鼎元、蔡新、林偕春、潘振承、林語堂、許地山、楊騷 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以及漳緞、漳茶、水仙花等漳州物產(chǎn)文化和月港、漳州窯海絲文化等等。我們要把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內(nèi)在原生動力,融會貫通,進一步傳承、弘揚其中的優(yōu)良質(zhì)素,古為今用,把這些優(yōu)秀文化打造成為漳州地域文化的又一個個知名品牌。
漳州與王陽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其建立事功第一站,更是其心學思想的傳播地與實踐地。可以說是“陽明先生過化之地”,陽明學已演化成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思想源泉和組成部分。當今,我們必須堅持古為今用,善于將陽明文化優(yōu)勢與融入漳州地域特色文化、與發(fā)展現(xiàn)實文化有機結(jié)合起來,做到在傳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傳承,努力實現(xiàn)“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注釋: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一身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注》《太極圖說解》等,世尊稱為朱子。
[2]《朱子文化大典》載述:“朱熹在漳州,是其刊刻圖書最多的一個時期,刻書的地點均在漳州府學(即郡齋)??逃〉膱D書有《大學》《論語》《中庸》和《孟子》即所謂‘四書’;《書》《詩》《易》和《春秋》即所謂‘四經(jīng)’,以及《近思錄》等。”(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 年,第57 頁)
[3]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省余姚縣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軍事家,學界稱之為心學大師。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陰。因早年曾在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cè)筑室讀書,自號陽明山人,故世稱陽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侯,謚號文成,從祀孔廟。兼有立德、立言、立功,被后世譽為“真三不朽”。
[4]陳支平:《閩南文化普及的有益嘗試——張山梁的<王陽明讀本—“三字經(jīng)”解讀本>》,載《閩臺文化研究》2018 年第3 期。
[5]八府一州:是指當時的江西南安府、贛州府,福建汀州府、漳州府,廣東潮州府、惠州府、韶州府、南雄府以及湖廣郴州。
[6]大致范圍在今福建省平和縣的九峰鎮(zhèn)、長樂鄉(xiāng)、秀峰鄉(xiāng)、蘆溪鎮(zhèn),永定區(qū)的湖山鄉(xiāng)、湖雷鎮(zhèn),廣東省大埔縣的大東鎮(zhèn)、楓朗鎮(zhèn)、百侯鎮(zhèn)、西河鎮(zhèn)一帶區(qū)域。
[7]平和縣:現(xiàn)屬漳州市領轄。王陽明先后于正德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1517 年6 月16 日)、正德十三年十月十五日(1518 年11 月17 日)分別向朝廷上疏《添設清平縣治疏》《再議平和縣治疏》。朝廷于正德十四年三月十六日(1519年4 月14 日)正式批復添設“平和縣”
[8]“山賊”并非是“農(nóng)民起義者”,也非“土匪強盜”,確切地說是“亦賊亦農(nóng)”的百姓,大多原本是善良的社會底層民眾,可以說是當時政治不明的受害者,然而,當他們占山為王、落草為寇之后,不但擾亂了整個社會秩序,也影響了其他百姓的生活。從這個意義說,“山賊”的騷然出現(xiàn),是社會矛盾長期積累的集中暴發(fā),既是朝廷的不幸,更是民眾的悲哀。
[9]明正德年間,朝廷政治危機頻發(fā),加上宦官劉瑾專權,吏治不舉,以致社會管理疏松,流于形式,社會之間的各種矛盾日漸暴露激化尖銳,從而導致山民暴亂此起彼伏。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在贛、閩、湘、粵四省交界連綿成片的深林險谷山區(qū)的各地,先后掀起多股規(guī)模較大、影響甚遠的山民暴亂,各自依據(jù)天險舉旗占山為王,每當官軍撲來,暴亂的山民如鳥散入深林,周旋于山谷之中;大軍一走,舊態(tài)復萌,且愈演愈烈,互為犄角,東追西竄,南捕北奔,彼此呼應,形成與朝廷分庭抗禮之勢。其中又以江西南安的謝志珊、藍天鳳占領橫水、左溪、桶岡等地,廣東的池仲容占據(jù)浰頭三寨,福建漳州的詹師富占據(jù)象湖山等幾股“山賊”勢力較大,且結(jié)成聯(lián)盟,活躍在贛、閩、粵三省交界,擬官僭號,攻城掠地,震動朝野,使得千里皆亂、“三省騷然”數(shù)載。
[10]十家牌法: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下旬,也就是王陽明就任南贛巡撫后的不久,就頒發(fā)《十家牌法告諭各府父老子弟》,正式推行“十家牌法”新政。對于推行“十家牌法”,福建籍的明代著名哲學家李贄是這樣評價的:“今人行之,則為擾民生事;先生行之,則為富國強兵?!?/p>
[11][13](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第406 頁。
[12](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第407 頁。
[14](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第469 頁。
[15]施邦曜(1585~1644),字爾韜,號四明,浙江余姚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歷任順天武學教授,國子監(jiān)博士,工部營繕主事,工部員外郎。時奸臣魏忠賢當?shù)?,施邦曜不與附和。魏忠賢刁難,不成。遷任屯田郎中,期后遷任漳州知府,善于斷案,輯評《陽明先生集要》。遷任福建副使、左參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有政績。歷仕南京光祿寺正卿,北京光祿寺正卿;改任通政使。起用為南京通政使。崇禎十六年十二月,任用為左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謚忠介,清朝賜謚忠愍。
[16](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第409 頁。
[17]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王陽明針對農(nóng)村治理混亂的現(xiàn)象,制定頒發(fā)推行《南贛鄉(xiāng)約》(一共有十六條鄉(xiāng)規(guī)),目的是通過推行鄉(xiāng)約,進一步規(guī)范鄉(xiāng)村民眾的道德行為,促進農(nóng)民棄惡揚善,保障農(nóng)村社會秩序的安定,從而進一步鞏固基層政權。
[18](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188 頁。
[19][28](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第408 頁。
[20]據(jù)《王陽明年譜》載述: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立社學。先生謂民風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今幸盜賊稍平,民困漸息,一應移風易俗之事,雖未能盡舉,姑且就其淺近易行者,開導訓誨。即行告諭,發(fā)所屬各縣父老子弟,互相戒勉,興立社學,延師教子,歌詩習禮。
[21](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第703 頁。
[22](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第670 頁。
[23](清)黃許桂主編,曾泮水纂輯:《平和縣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453 頁。
[24](清)黃許桂主編,曾泮水纂輯:《平和縣志》,第319 頁。
[25]胡璉(1469~1542),字重器,又字南津,淮安府沭陽縣新河(今江蘇省沭陽縣)人,明代軍事家、政治家。弘治乙丑(1505)進士,歷任南京刑部郎中、閩廣兵備道,累擢升巡撫、戶部右侍郎。胡璉博學多才,精通經(jīng)史,兵備尤精,膽略過人,為我國學習和改進西方堅船利炮的先驅(qū)人物。晚年教授門徒,兼修國史,著有《南津詩集》行世,卒后贈太常少卿。胡璉正德七年(1512)十月由南京刑部署郎中事主事升為福建按察司僉事督理漳南軍快。王陽明“漳南戰(zhàn)役”進剿詹師富時,仍任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正五品),是福建方面的主要軍事指揮官;在奏請?zhí)碓O平和縣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縣治設施、街衢井巷、民眾居住等建設方面,提出許多中肯、寶貴意見。
[26](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第1188 頁。
[27](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第405 頁。
[39]參考張山梁:《心燈點亮平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 年,第117 頁。
[30]參考錢明《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人民出版社2009 年出版,第378 頁。
[31]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字螭若、螭平、幼平,號石齋,漳浦銅山(今東山縣銅陵鎮(zhèn))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首輔)。隆武二年(1646)壯烈殉國,隆武帝賜謚“忠烈”,追贈文明伯。清乾隆年間改謚“忠端”。道光四年(1824),從祀孔廟。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儒學大師。
[32]陳九川(1494~1562,字惟濬,號明水,江西臨川人。明正德九年(1514)進士,明中期理學家、詩人。因諫武廟南遊廷杖謫戍鎮(zhèn)海,于嘉靖丙戌(1526),謫戍鎮(zhèn)海衛(wèi),直到己丑(1529),朝廷正郊典,恩下得解戍還,前后歷時三年左右?!睹魇贰酚涊d:陳九川從王守仁游。獄成,九川戍鎮(zhèn)海衛(wèi),邦偁等削籍有差。久之,遇赦放還,卒。
[33]李材(1529~1607),字孟城,江西豐城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授刑部主事?!睹魇贰份d:李材,素從鄒守益講學。自以學未成,乞假歸。訪唐樞、王畿、錢德洪,與問難。至萬歷二十一年(1593)四月,始命戍鎮(zhèn)海衛(wèi)。材所至,輒聚徒講學,學者稱見素先生。系獄時,就問者不絕。至戍所,學徒益眾。許孚遠方巡撫福建,日相過從,材以此忘羈旅。久之赦還,卒年七十九。
[34]王立準,字伯繩,別號環(huán)應,浙江臨海人,選貢。據(jù)《平和縣志·職官志》記載,明崇禎六年(1633)就任平和知縣。任職期間,移建王文成公祠于平和九峰(時為縣治所在地)東郊,刊刻《陽明先生集要》。
[35]王孫樞,號天智,王陽明五世孫。據(jù)清光緒丁丑《漳州府志》(秩官志)記載,清順治十八年(1661)王孫樞(號天智)權任平和知縣。又據(jù)清道光《平和縣志·政績志》記載,署縣“王孫樞,浙江余姚人,文成公五世孫。革舊習,行新政,有數(shù)典不忘焉,重修學宮,有碑記?!睆闹械弥?,王孫樞于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元年(1661~1662)權任平和知縣(通俗的說法就是代理知縣)期間,“重修學宮”。
[36]黃劍嵐主編,黃超云校注:《鎮(zhèn)海衛(wèi)志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年,第136 頁。
[37]黃劍嵐主編,黃超云校注:《鎮(zhèn)海衛(wèi)志校注》,第179 頁。
[38]馬明衡(生卒不祥),字子莘,福建莆田人;正德十二年(1518)進士,授太常博士?!睹魇贰贩Q“閩中學者率以蔡清為宗,至明衡獨受業(yè)于王守仁。閩中有王氏學,自明衡始?!秉S宗羲在《明儒學案》更是聲稱“閩中自子莘以外,無著者焉”。平和置縣之初的明嘉靖五年至十一年(1526~1532)期間,時任平和知縣的王祿邀請馬明衡撰寫的《平和縣碑記》。
[39]鄭善夫(1485~1523),字繼之,號少谷,福建福州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
[40]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福建南安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舉人,不應會試。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萬歷二十八年(1600),在山東濟寧編成《陽明先生道學抄》《陽明先生年譜》。
[41]明隆慶六年(1572),即王陽明歿后43 年,御史謝廷杰巡按浙江,匯集錢德洪所編傳習錄、文錄、筆錄、外集、續(xù)編、年譜、世德集以及陽明門人、友人、朝廷官員撰寫的論年譜書、奏折、祭文、行狀、墓志銘等,整合而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稱隆慶謝氏刻本。
[42](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第1012 頁。
[43](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第5 頁。
[44]李世浩(生卒不詳),字碩遠,號愧庵,福建平和人?!镀胶涂h志》有傳。
[45]《黃漳浦集》卷首,道光五年禮部奏章。
[46]明崇禎六年(1633),王立準就任平和知縣不久,便以建于嘉靖年間的陽明祠“舊祠湫隘卑庳”為由,鑒于“溯文成之原,宏文成之業(yè)。以上正鵝湖,下鉏鹿苑,使天下之小慧閑悅者無以自托,是則亦文成之發(fā)軔藉為收實也”之目的,“移建于東郊”,祠三進,面闊三間,并請黃道周撰書《碑記》,碑文收錄于《王陽明全集》。目前,該碑已斷成兩截,存于平和縣文化館。
[47]明崇禎八年(1635)秋七月,黃道周漳州知府施邦曜所輯評的《陽明先生集要》三編作序。序文收錄于《王陽明全集》。
[48]《榕壇問業(yè)》,共十八卷,系明代黃道周所撰,將部分講學的語錄匯編而成。
[49]林語堂(1895~1967),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福建漳州人,現(xiàn)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曾任國際筆會副會長。
[50](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第4 頁
[51](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第14 頁。
[52]2015 年3 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會上作重要講話時所提出。
[53](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第5 頁。
[54]2014 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jié)暨第二批部署會上的講話。
[55]2014 年9 月2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56]陳淳(1159~1223),字安卿,亦稱北溪先生,南宋理學家,漳州龍溪(今漳州市龍文區(qū))人,朱熹晚年的得意門生,理學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和闡發(fā)者,著作有《北溪全集》。
[57]王志道(1574~1646),字而宏,號東里,福建漳浦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官至副都御史,曾給施邦曜的《陽明先生集要》作序。
[58]張惟方(生卒不詳),字崇仁,號近初,福建平和人,明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副使,與溫陵李廷機、福清葉向高,理學氣節(jié)相尚,稱為“福建三君子”。
[59]林震(1388~1448),字敦聲,又字起龍,福建長泰人,明宣德五年(1430)殿試一甲第一名,是漳州府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兼國史編修。
[60]蔡世遠(1682~1733),字聞之,號梁村,學者稱之為“梁山先生”,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受聘主持鰲峰書院時,為福建培養(yǎng)人才。后奉詔入京,授為翰林院編修,直上書房,侍諸皇子讀書。
[61]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州,福建漳浦人,清代知名學者和經(jīng)世之才,被譽為“籌臺宗匠”,對臺灣歷史有很大影響。
[62]蔡新(1707~1799),字次明,號葛山,福建漳浦人,清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太子太師。
[63]林偕春(1537~1604),字元孚,號警庸,晚年自號白云居士,福建云霄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右參議。
[64]潘振承(1714~1788),字遜賢,號文巖,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白礁(今屬臺商投資區(qū)角美鎮(zhèn))白礁村潘厝人。青年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mào)易,之后成為廣州十三行的商總(即行商首領),被《法國雜志》評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65 許地山(1894~1941),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qū)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一生著作頗多?!洱埾轮尽分休d國民政府褒揚令:“許地山早游歐美,學術淹通,歸國任北平各大學教師,頗著聲譽。比年在港闡揚我國文化,倡導僑民教育,并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無不盡力協(xié)助,尤見熱忱。遽聞溘逝,良深悼惜,應予明令褒揚?!?/p>
[66]楊騷(1900~1957),福建漳州人,著名詩人、作家,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員,中國詩歌會發(fā)起人之一。1938 年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1939 年參加“作家戰(zhàn)地訪問團”到抗日前線訪問,被譽為“抗戰(zhàn)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