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區(qū)中山小學 上海市 松江區(qū) 201600
小崔是一個四年級的小男孩,濃眉大眼,充滿了精神活力。但是,他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課堂上經常搞怪,寫作業(yè)馬虎,最令人頭痛的是喜歡裝女孩子。他上課回答問題時,扯著嗓子裝出尖利的女聲;下課時搖著腦袋,扭著屁股,扭捏造作地在教室里走來走去;還會湊到一群女生中間,翹著蘭花指,拋著媚眼,裝著電視里女演員的模樣說話。我曾經批評教育過他,但是他總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
小崔為什么喜歡裝女孩呢?帶著疑問,我對小崔以及他的爸爸、媽媽、妹妹進行了觀察和交流。
原來,小崔出生后,父母從老家來到上海打工賺錢,留下小崔和老人一起生活。五年前,父母依靠勤勞工作攢錢,在上海買下了住房和店面。他們考慮到做生意比較繁忙,剛出生的妹妹也需要照顧,就沒有把小崔接回身邊。小崔直到入學前才來到上海,和父母、妹妹一起居住。父親忙于應酬,對于孩子的事情不太關注。母親既要管理店面生意,又要照顧兩個孩子,力不從心。而且,小崔由老人養(yǎng)大,與母親的性格、習慣截然不同;妹妹從小由母親養(yǎng)大,乖巧懂事,所以母親更偏心妹妹。雖然母親因為在小崔幼年時沒能陪伴身邊而心懷愧疚,盡力滿足他的物質需求,玩具、文具應有盡有,動輒數百上千元;但是每當生活或者學習上出現矛盾時,她總會對小崔說:“你這么大的人還不如妹妹”,甚至在兒子頂嘴時脫口而出:“你就是一個瘋子,我不管你了,我不要你了!”
通過交流分析,我終于明白,小崔之所以要裝女孩子,是因為他渴望媽媽的關愛,渴望像妹妹那樣活在媽媽的心坎里,渴望扮演女孩子時所獲得的周圍人的關注。
了解原因之后,我和小崔進行了一番溝通,向他表示了我對他一些行為的理解,鼓勵他用自己積極的行動和正面的形象去博得別人的好感。我讓他站在媽媽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是媽媽,為什么更喜歡女兒?兒子變成怎么樣以后,你會更喜歡兒子?他設定了很多改變方向,比如:認真上課、字跡端正、及時完成作業(yè)、在小店里不打擾顧客、控制情緒、說話要文明等。我還讓他每天記錄自己一天里的言語、行動是否恰當,反思應該怎么改進。
我又和小崔的家長進行了會談,讓他們了解,小崔目前出現的不良情況是他們在小崔成長關鍵期的忽視造成的,要彌補他的情感缺失問題不能單靠物質補償,要給他更多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小崔的母親了解了父母關愛對孩子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性后,答應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小崔,幫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改變和提升。小崔的父親也愿意多留些時間在家里。
在班級里,我安排了兩名情緒穩(wěn)定、成績良好、待人熱情的小干部坐在小崔座位的附近,作為他的“小老師”,督促他改進行為,幫助他學習進步。我也會時刻關注他。
經過一個月的共同努力,小崔的情緒逐漸好轉,心境更為明朗,更具男子漢氣概,學習情況也略有好轉。
人的潛能發(fā)展只存在于其生命過程的某一特定時期。在此時期施以適宜的教育和訓練,才能獲得最佳發(fā)展,甚至激發(fā)某些特殊的能力,這種特定時期就是個體發(fā)展的“關鍵期”。
小崔的父母在他幼年時,為了提升家庭經濟狀況,錯過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性格、習慣的關鍵期。盡管后來家長也做過嘗試,想糾正他的不適當的言行舉止以及不良習慣,卻發(fā)現效果甚微,遠遠不如從小帶在身邊養(yǎng)育的妹妹。錯過了潛能發(fā)展的關鍵期,遲到的教育往往顯得力所不及。目前,我國各地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品行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其健康成長。關注兒童個體發(fā)展的“關鍵期”,讓他們在潛能發(fā)展最迅速的階段得到適宜的教育和訓練,激發(fā)綜合能力的提高,對于兒童的成長、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wěn)健起到重要的作用。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學生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科學培養(yǎng)需要化大目標為一步步小目標,讓孩子有能力通過努力獲取一次次成功。
小崔的父母把幼年時的小崔留在老家,等他上學時接來上海,才發(fā)現他的各方面能力不足??墒?,父母不能著眼最近發(fā)展區(qū),幫助孩子設立一個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逐步增強能力,而是要求他“一步就位”,達不到要求就一味地指責他、辱罵他。長期以來,他的內心充滿了委屈、失落、自責、憤怒,卻又無法得到排解,情緒上的壓抑造成了行為上的偏失。如果父母不那么急于求成,為孩子提供帶有難度卻又有能力完成的任務,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發(fā)揮孩子的潛能,就有可能讓孩子實現能力的突破。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一種沒有價值條件的積極關注體驗,即使自己行為不夠理想時,他覺得自己仍然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關懷。父母的無條件積極關注能使孩子更加自尊、自信、自愛。
小崔對于女性的模仿,源于母愛的缺失,源于對妹妹的妒忌,也源于對他人關注的期待。家人情感的缺失扭曲了他的認知,才使得他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物質的滿足無法替代情感的聯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才能賦予孩子自我價值感,使得孩子獲取正向的能量,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無盡的動力,并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受到激勵和鼓舞。憑借這份原生家庭帶來的幸福和溫暖,足以治愈人生中可能遭受的任何心理傷痛。
當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蜂擁而來時,留守兒童面臨的種種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希望有更多的家長和教師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童年不再只是一片灰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