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10月31日的脫歐大限即將到來,約翰遜沒有“死在溝里”,脫歐再次延期不可避免。約翰遜要求在野黨同意12月的大選,以此來改變議會的數學公式,一切仍在不定數中,“脫歐疲勞”正在蔓延。所以,要感謝在日本舉行的橄欖球世界杯中,英格蘭的“三獅軍團”打敗新西蘭“全黑隊”進入決賽,總算讓英國公眾精神一振,記憶起欣喜若狂究竟是怎么回事。
橄欖球是一種靠體力靠沖撞靠進攻的比賽,更是不折不扣的團隊運動。壓球觸地的達陣能得五分,外加獎勵的附加攻門,又是兩分。成功的落踢射門和罰球射門都是三分。橄欖球比賽整個進攻戰(zhàn)略是以橫線陣式,邊跑邊傳帶球穿越敵隊的陣線,沖破對方撲摟攔截的防衛(wèi)。球只能往后傳給隊友,團隊合作異常重要,需要絕對的紀律。帶球的隊員如被撲倒,隊友會立即在他身旁組建保護隊,將球從隊友身下勾取出來。所以,單靠一位球員的沖擊就能達陣,幾乎完全不可能。橄欖球的隊員,一個個全是鐵打的壯漢,唯一護具是牙套,不像美式橄欖球,頭盔面罩牙套護肩護腿樣樣坐俱全。這些脖頸粗短的漢子,scrum中對球的勾傳,那般小心與呵護,又是滿帶溫柔。賽后兩隊互相站出通道,讓對方球員通過,以示敬意,又是格外的紳士風度。
那場球賽和那件球衣給了整個南非凝聚力。
這個在英國公學里發(fā)明的玩球的方法,被英國殖民者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它往往是南北半球的比拼。在新西蘭,它是超出宗教超出政治超出階層的全民運動,“全黑隊”總是以毛利人的“哈卡”戰(zhàn)舞來挑戰(zhàn)對手;在澳大利亞,橄欖球隊被昵稱為“袋鼠隊”,而南非,則是“跳羚”的美稱。
我對橄欖球的了解來自于南非,在那里,橄欖球充滿政治寓意,因為它一直只是白人的運動,是種族隔離種族壓迫的象征。1995年,橄欖球世界杯在南非舉行,決賽是“跳羚”對戰(zhàn)“全黑”。曼德拉穿著南非隊綠色6號球衣出場,全場沸騰。那件球衣不僅讓南非隊士氣高昂,最后贏得了冠軍,更在南非擯棄仇恨的轉型過程中起了潤滑的作用。當時南非球隊中唯一的黑人隊員Chester Williams后來回憶說:“那天比賽前,曼德拉來到更衣室,穿著跳羚隊的球衣。事情變得很簡單,我們必須贏這場球。所有的人都以為他會穿西裝打領帶,他的打扮改變了整個球隊的士氣和精神,也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心態(tài)。”那場球賽和那件球衣給了整個南非凝聚力。
在英國,橄欖球雖然沒有政治因素,卻充滿了階級意識。這個運動的發(fā)明在著名私校Rugby公學,故以此得名。但因對場地和教練的要求,大多數政府學校沒有這種運動,私校幾乎家家都有。各大名校每周六串聯(lián)比賽,往往是開車兩三個小時的行程。學生全部校服出場,比賽前再換成球衣,賽后換回校服,兩校的學生“喝茶”交際,在熱狗、漢堡及果汁中學習賽后精神。這些學校的橄欖球的名聲可以和牛津劍橋的招生比例對拼,例如倫敦著名的西敏公學,每年的畢業(yè)榜單都在英國學校前三名,但它卻往往不是許多父母的首選,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學校沒有橄欖球。
11月2日世界杯的決賽,將是英格蘭隊和南非隊之間的決戰(zhàn),這也是測驗我家人的心究竟屬于誰的時刻。2007年的那次決賽,也是“三獅軍團”和“跳羚”,我們在南非龍山的巖畫勝地,和幾位北京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出游,向他們介紹了這種陽剛的運動。那場比賽,“跳羚”勝出,南非舉國歡慶?,F(xiàn)在,人在北半球,感覺沮喪的英國人實在更需要三獅軍團的高昂士氣,但也擔心著南非家人們下一個月內頭頂上將要懸掛著的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