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葉
談到美食,不能不談“肉”。《論語·述而》中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后,感慨“三月不知肉味”,可見孔子時期就開始用“肉”來指代最美味的食物了。
夏商時期,天子與皇族所食用的肉,烹調(diào)、種類及數(shù)量皆為講究,常以牛肉、羊肉、豬肉三種一齊食用,又經(jīng)名廚巧工之手精烹細作,精致營養(yǎng),以彰顯天子尊貴身份。在古代日常食用肉類的等級中,牛肉最佳,羊肉次之,豬肉其后,魚肉最末。普通民眾則只能選取便宜的肉類就食,其中最常吃的便是豬肉。
漢代時期,豬肉已廣泛出現(xiàn)于平民日常生活中,“今閭巷縣佰,阡伯屠沽,無故烹殺,相聚野外?!碧扑沃螅i肉更加頻繁出現(xiàn)在百姓的餐桌上。豬肉中,最為知名的菜肴便是“東坡肉”,還有兩則典故與此有關(guān)。
其一,東坡于采風之時來到艾城,救了一個中暑的兒童。父母便買了豬肉兩斤,用稻草拎回來,詢問他的口味。恰逢蘇東坡在作詩填詞,口中念著:“禾、草、珍珠、透心香……”農(nóng)夫聽后,以為是叮囑他將肉和稻草擱置一起煮,并煮透。吃飯之時,東坡見肉為一整塊,并未切開,感到詫異。原來,農(nóng)夫早上所聞為“和草整煮透心香”,以為他喜歡如此烹飪,便為之,沒想到誤打誤撞,做出了一道摻雜著稻草香氣的菜肴。后人便把這道菜叫作“東坡肉”。
其二,東坡被貶謫黃州之時,生活每況愈下,只能食用便宜的豬肉,曾題詩《豬肉頌》一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鄙踔劣H手烹飪豬肉,并將其寫入詩中。在被貶至杭州為官時,他為百姓分憂解難,常有百姓送來豬肉,東坡便嘗試烹飪出口味獨特的豬肉,再分送給治理西湖的工人。大家吃后無不稱贊,把他送來的豬肉喚作“東坡肉”,此后聞名全國。
“東坡肉”不僅意味著蘇東坡的發(fā)明,更意味著民眾對于豬肉在烹調(diào)、香氣、味道、色澤上的講究,代表了他們生活中的美學追求,可謂眾人之必備,悠人之絕配。
今日的北京烤鴨、重慶水煮魚、廣東叉燒肉、東北鍋包肉可謂享譽全國?!叭狻彼休d的,不只停留于物質(zhì)層面,更是對飲食美感上的追求,與詩文相伴所發(fā)出的共鳴以及對傳統(tǒng)美食生活的回味。與幾親朋,去一處地,圍坐一起,佳美的肉伴以好酒,詩詞歌賦,談古論今。如杜牧“肉管伶?zhèn)惽?,簫韶清廟章”,或如崔璆“孤舟載壺觴,水花紅映肉”。那樣生活,是愜意而悠閑的;那般心境,是釋懷而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