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松霖
人物名片
屠呦呦,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y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yè)學習,1955年畢業(yè)。畢業(yè)后曾接受中醫(y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y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工作。因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于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2019年6月16日,周日,新華社深夜發(fā)文預告“周一見”:屠呦呦團隊周一要“放大招”,發(fā)布重大科研突破性成果。第二天上午,謎底揭曉: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抗藥性”的研究上獲得新突破,并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的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屠呦呦進入抗瘧研究組時,已經(jīng)39歲,在衛(wèi)生部中醫(yī)研究院(現(xiàn)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干了快14年,職稱還只是副研究員。
僅從這一點看,無論是與國際級青年科學家相比,還是與身邊同事相比,那時候的屠呦呦都不算出眾,更非天才。
能進入重要的抗瘧研究“523”項目組,多少源自特殊歷史時期的機緣巧合。
作為集中全國科技力量,由全國60多家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旨在幫助北越政府防治瘧疾、“打擊美帝”的重要項目,其分量之重,堪比“兩彈一星”。
對于科研人員而言,若能參與“523”項目,自然是一生榮耀。但如果論資排輩定人選,當時的屠呦呦還沒有這個資格。
但歷史給了她一個上場機會。
屠呦呦所在的中醫(yī)研究院加入“523”項目時,由于“文革”,院內(nèi)許多經(jīng)驗豐富的老專家已經(jīng)“靠邊站”。在此情形下,她不僅參與了這個項目,還破格一進組就擔任項目研究組組長。
但屠呦呦這個組長是光桿司令,除了她,項目組根本沒有其他組員。
“523”項目始于1967年,到屠呦呦參與的1969年,項目并沒有實質(zhì)性進展。
“文革”時期做科研,沒人、沒錢、沒技術(shù)資源,怎么辦?
自古華山一條路,屠呦呦生生“蠻干”起來。她把成垛成堆的古書搬回家,埋頭在變黃發(fā)脆的紙堆中尋找藥方。此外,她還拜訪老中醫(yī),逐字逐句地抄錄學習到的中藥信息,并將其匯集成包含640種中藥的《抗瘧單驗方集》。
屠呦呦的研究思路再明顯不過了,她遍采藥方,然后“笨實”地一個一個做實驗!
但真正操作起來,并不順利。課題組陸續(xù)來了幾個年輕人協(xié)助研究,篩選了100余種中藥的水提物和200余個醇提物樣品。又是兩年過去,到1971年,也沒試出個結(jié)果。
研究停滯不前,屠呦呦沒有好的辦法,只能重新埋頭去看醫(yī)書。
黑暗中摸索之時,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一句給了屠呦呦一絲希望。
屠呦呦決定改試青蒿,但面臨的又是失敗。
或許是靈光乍現(xiàn)的幸運,或許是天道酬勤的獎賞,與青蒿打交道久了,不想放棄青蒿的屠呦呦突然意識到,也許正是高溫加熱破壞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古人“絞取汁”可不是在實驗室里加熱提取的。于是,屠呦呦決定,換用沸點只有34.6℃的乙醚提取青蒿。
但問題又來了,“文革”時期,藥廠停工,實驗環(huán)境惡劣,怎么用乙醚提取青蒿呢?“只能用土辦法。我們把青蒿買來先泡,然后把葉子包起來用乙醚泡。”屠呦呦說。
于是那陣子,屠呦呦所在的中醫(yī)研究院就添了一道風景:屠呦呦帶著助手買回醬缸泡青蒿。
實驗過程繁復而冗長。直到1971年10月4日第191次實驗完成后,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結(jié)果出爐——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才真正發(fā)現(xiàn)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愣是用笨路子、土辦法攻破了獲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這一難題。
從1972年正式發(fā)布報告,到1992年抗瘧藥物研制成功,再到后續(xù)青蒿素享譽世界,成為“中國神藥”,屠呦呦的科研日子悠長。而科研以外,科學家還有生活。但屠呦呦,幾乎沒有。
屠呦呦與丈夫李廷釗是中學同窗。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項目,要被派去海南島。李廷釗因為有在蘇聯(lián)學習冶金的背景,已被下放到“五七干?!?。
為了不影響工作,屠呦呦把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去他處寄養(yǎng),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兒送回寧波老家由老人照顧。
屠呦呦也曾暗暗懷疑過自己當初的選擇,但那個時代培養(yǎng)的科研工作者,看得最重的還是國家。
“那時候,她腦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著家,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丶覞M身都是酒精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崩钔⑨摶貞洝?/p>
屠呦呦的生活單調(diào)極了。如果非要給她找項愛好,那很可能只是工作。
對于媒體,屠呦呦也不是一個好的采訪對象。除了科研與青蒿,她的身上沒“料”可挖。而且,屠呦呦也不喜歡接受采訪,很少發(fā)聲,幾乎不在媒體上露面,也鮮有公開活動。
名譽加身的屠呦呦,成名之后,都干嗎去了?答案是:老驥伏櫪,繼續(xù)科研。
獲諾獎3年多來,屠呦呦團隊正式發(fā)表科研論文10余篇,其中包括2篇影響因子超過10的重要論文。
“我們也不是得了獎就完了,既然已經(jīng)開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實際的成果?!蓖肋线险f,“藥物的關(guān)鍵是療效,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把論文變成藥,讓藥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p>
屠呦呦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中指出,青蒿素,是傳統(tǒng)中醫(yī)獻給世界的禮物。其實,她本人才是這個時代饋贈給我們的禮物。
屠呦呦幾十年的科研搭檔,中醫(yī)泰斗廖福龍說,人們常說好奇心是科學家研究的第一驅(qū)動力,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支撐屠呦呦堅持下來的,就是“責任”和“擔當”。
哪里有什么歲月靜好,總有平凡的人,“笨實”地做著偉大的事,替時代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