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蔚
自古以來,文化與藝術就是一個兩兩相交的話題,無論是古時的戲曲、舞蹈、小說、詩詞歌賦,還是如今的音樂、宗教信仰、游戲等等,都同時擁有著文化與藝術的魅力。文化與藝術本就是互為一體,卻又各不相同,然而這些不同往往很難進行確切的劃分,其主要取決于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面、以及不同的價值觀等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對于文化與藝術管理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將兩者的管理有機結合,順應我國文化與藝術發(fā)展的大勢,遵循社會主義和時代的要求,突破文化與藝術的界限,讓文化與藝術的管理相互促進、兩者結合共同發(fā)展,從而開出屬于中國文化與藝術的“兩色花”。其實這種管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比如圖書館的管理、擁有文化遺址的藝術圣地、各類博物館等等,這些都是基于我國的文化藝術管理要求而形成的管理形式,不僅能夠將文化與藝術充分融合,帶給人們視覺和感官上的體驗,更能夠把我國豐富多樣的文化和藝術進行一個整體的展示。由此可見,文化與藝術的管理是根據我國的文化建設要求而提出的,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積極跟隨國家潮流,為我國的文化藝術管理形式注入更多的活力。
雖然我國的藝術與文化具有大部分國家不可比擬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但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要求以及管理實際,我們也需要選擇性地汲取西方文化和藝術管理的優(yōu)點,將其融入到我們自身的管理辦法中,宏觀把控、微觀入手并行管理,才能擁有更加創(chuàng)新的文化與藝術管理道路。西方文化和我國文化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就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只能汲取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精華,以其核心為基礎展開我們的管理活動。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人口大國,每個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征、藝術形式都小同大異,從宏觀來看,我們文化與藝術的根源是整個中國沉淀幾千年的底蘊,但從微觀來看,每個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藝術特征,如果要將宏觀和微觀強行統一進行管理,那么這必定會造成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反彈”,因此,我國的文化與藝術管理要具有充分的包容性,要嘗試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性,在宏觀統一的前提下,帶領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與藝術之花盡情綻放,只有五十六朵文化與藝術之花齊放,最終才能形成一朵宏觀的“中國花”??偟膩碚f,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我國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管理方式都有著適合自身文化主義的優(yōu)越性,每一種文化里都包含著不同的藝術色彩,而豐富多彩的藝術里又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只要我們帶著一顆包容心,取不同文化之精華,去不同藝術之糟粕,那么我國的文化與藝術管理一定會愈加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特點,就是根據國情、從實際入手進行發(fā)展,這在我國藝術與文化的管理道路中也不例外,只有將文化與藝術管理與社會發(fā)展的實際相結合,使管理形式與我國的市場經濟共同協調,將文化藝術與人民的審美意識相適應,才能充分保證文化與藝術管理的先進性、時代性。當然,不同的人對文化與藝術的管理也有不同的看法,也許會有人認為文化與藝術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寄托,其不應該被賦予現實的管理形式;而有的人則認為只有將文化藝術融合于豐富的藝術活動中,才能帶給我們更真實的藝術體驗。其實,文化與藝術的管理辦法總是與我國的社會實際以及市場經濟相聯系,我國的藝術與文化管理形式不應該固化,而是應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調整,讓更多的國人能夠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與藝術,通過及時有效的文化與藝術的管理辦法,使文化與藝術的管理根植于每個人心中。無論如何,為了能夠讓我國的文化與藝術管理系統更加豐富,我們應該去大膽地探索不同的文化藝術發(fā)展道路,從而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讓文化與藝術管理、社會實際、市場經濟三者有機融合,使文化與藝術管理時刻充滿人們的生活,豐富每一個人的文化藝術體驗,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充分認識到文化與藝術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就當前國際發(fā)展的形式來說,我國在文化與藝術管理的浪潮中一定要充分保持獨立性和可吸收性,只有將文化管理和藝術管理二者有機融合、辯證統一,雙管齊下進行統一管理,才能在管理的大勢中保持我國文化、藝術的多樣性,開辟出屬于我們國家的中國特色文化藝術管理的道路,展示給世界各國人民一場富有中國色彩的文化與藝術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