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弘
滇劇是我國戲曲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戲曲藝術類別,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滇劇的保護和傳承,應該從認識滇劇的過去,分析滇劇的現狀、探索滇劇未來的發(fā)展三方面展開。其中,在運用科學的方法推進滇劇發(fā)展的工作中,現場展演傳播、校園文化傳播、現代網絡媒體傳播、政府政策引領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為致力于研究滇劇藝術的工作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探索空間。在保護滇劇、振興滇劇的呼聲中,我們更應該理性地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滇劇是我國戲曲領域的一個分支,凝聚了云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我省最有代表性的綜合性表演藝術門類,集云南近四百年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風土人情等精華為一體,是云南文化領域的重要構件。在黨的十九大及我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中,都強調了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這一觀點。地方性藝術的發(fā)展不僅是區(qū)域民眾的需求,也是促進我國文化大發(fā)展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科學地傳承滇劇藝術以推動我省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一定的探討價值和實踐探索意義。
1.滇劇:
滇劇是云南省最有代表性的集音樂、文學、舞蹈、美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屬于漢族戲劇。其中,絲弦、襄陽、胡琴是滇劇唱腔的三大體系,結構均為板式變化體[1],有著生、旦、凈、丑的角色行當劃分2.滇劇發(fā)展的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滇劇的早期歷史發(fā)展(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明清時期是滇劇萌芽和初步發(fā)展時期,后來受北方梆子腔的影響逐步成熟,在民國時期接納川劇特點后,從昆明陸續(xù)傳播到云南各地,出現了眾多優(yōu)秀劇目(如《黃袍記》)和滇劇表演人才,把滇劇推向第一個發(fā)展高潮。后來由于受軍閥混戰(zhàn)、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戰(zhàn)等動蕩年代的影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滇劇發(fā)展相對滯后,滇劇的傳播以才子佳人的傳統(tǒng)劇目和低俗的群眾逗樂表演為主。
第二階段,滇劇中期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20世紀80年代中期)
伴隨新中國經濟、文化的建設發(fā)展,滇劇表演藝術也相應進入活躍期,其中以宜良的協(xié)興滇劇社為代表。此后全省各地先后成立滇劇團,1954年云南省文藝干校(現云南省文化職業(yè)藝術學院)招收第一批滇劇學生,滇劇進入系統(tǒng)化發(fā)展階段,國家培養(yǎng)的滇劇人才先后分配到各團如滇西的向四堂、滇南的莫寶華等,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經常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面,滇劇領域迎來了發(fā)展的第二個高潮。然而20世紀60年代中“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滇劇被看作是牛鬼蛇神的代表,不少劇團因此解散,劇目、演員也大批流失,藝術院校也停止了滇劇科班學生的培養(yǎng),僅存部分演員在排演滇劇樣板戲,嚴重阻礙了滇劇的發(fā)展;十年浩劫后,各地整合人才,滇劇團陸續(xù)恢復,除傳統(tǒng)劇目的復演外,還編排了不少新劇目如《謝瑤環(huán)》,其中還有不少表現改革開放思想的新劇目如《救救她》等。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云南省藝術院校也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于80年代初恢復了滇劇學員的招生,為滇劇人才的供給予與了積極配合,培養(yǎng)了不少當今我省滇劇領域的骨干人才,如王潤梅等。
1.滇劇發(fā)展現狀
滇劇雖然是我省較有代表性的藝術類別,但由于歷史變遷、科技進步、人們審美意識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滇劇在現今文化發(fā)展的大潮中,前行的腳步逐漸放緩,滇劇藝術的演繹群體和鑒賞群體在逐漸縮小。目前,我省僅保留了昆明、玉溪、曲靖三個市級的滇劇團,但排演節(jié)目大都是任務型或參賽展演型的,受眾群體面還比較窄,很多優(yōu)秀節(jié)目受場地、資金的制約上演幾場就結束了,曇花一現的演出不僅讓演職人員感到可惜,就連觀眾都覺得不過癮,這些演出在文化系統(tǒng)范圍會有一定影響,但就滇劇在云南的全面?zhèn)鞒衼砜矗€有更多工作有待我們去實踐、去探索。在民間,20世紀80年代末昆明開設的幾家滇戲園也相繼關閉,本來就不多的戲迷只能偶爾聽聽的圍鼓板凳戲,老戲骨們也只有不時相約在家或公園過過戲癮了。在滇劇的理論研究領域,我們不難發(fā)現,由于受地域、方言表現、審美等因素的影響,滇劇的傳播和研究主要還是基于云南本土,可考查的資料很少。新中國成立前的相關文獻如《滇劇大觀》等基本失傳,1957年戴旦、高竹秋編著的《滇劇初探》是目前滇劇研究領域可參閱的最早資料,另一本60年代初戲劇研究室合編的《滇劇劇目》,此外可以參考的資料就只有1986年楊明、顧峰主編的《滇劇史》了。雖然2008年6月滇劇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領域的呼救聲不斷,但保護和傳承滇劇的現實依然很嚴峻。
2.多元化的傳承探索
(1)立于專業(yè)團體的藝術實踐——探索滇劇的表演傳承
專業(yè)團體是滇劇傳播的基地,目前還在進行滇劇排演的有云南省滇劇院、玉溪市滇劇院以及曲靖市滇劇花燈劇非物質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三家團體聚集了我省滇劇表演藝術的行家,他們多為科班出身,師從老一輩滇劇名家,是滇劇藝術最直接的傳承者,傳承模式的探索必然和表演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國家大力推動地方性文化藝術建設的浪潮中,各滇劇團體都投入了極高的熱情,排演了不少優(yōu)秀的新劇目,如2012年迎接黨的十八大進京劇目展演中,曲靖選送的滇劇《大唐公主》就獲得了可喜的成績,此外還有2016年初云南省滇劇院展演的《鄉(xiāng)謠》、玉溪市滇劇院展演的《選才記》等等,這些滇劇新劇目不論在劇情、思想性、唱腔改良、舞美設計等方面都有著較高的藝術性,更是為滇劇表演藝術在新時期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以學校地方性的藝術傳播為核心——探索滇劇的音樂傳承
地方性文化知識的學習是現今學校知識體系傳播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滇劇是我省文化藝術領域的重要構件,其中的音樂元素可以說是滇劇的靈魂,也是滇劇傳承最直接、最有效的載體。云南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培養(yǎng)滇劇表演人才的學校,由于市場發(fā)展的客觀原因,滇劇專業(yè)已經停辦多年,隨著滇劇申遺的成功和國家的大力支持,2013年9月,云南省滇劇院和學校聯合開辦了“滇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班讓我們看到了滇劇傳承的新希望。然而現在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問題有待我們去探索,那就是培養(yǎng)鑒賞群體,藝術若沒有受眾群體也就消亡了它的藝術性,因此培養(yǎng)觀眾是滇劇傳承的關鍵。就此問題我認為,要放眼更廣闊教育領域,任何人對一門知識感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特別在藝術領域,從小的氛圍熏陶是很重要的。中小學生是最基礎的知識接受群體,音樂知識的汲取直接和教師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戲曲板塊的介紹中,應該讓每一個云南的學子都對最具地方性特色的滇劇音樂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能模唱代表性片段,音樂藝術是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學生通過不斷地唱、奏也就能夠更好地感悟其中的美,就如電視連續(xù)劇的主題曲,不斷重復地聽,自然也就能跟著哼唱了。這就要求中小學音樂教師本身具備滇劇音樂實踐的能力,相應地也就為高師音樂學(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課題,只有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相互帶動,才能讓更多人會看滇劇、學唱滇劇,實現滇劇在校園的有效傳播。
(3)注重與云南本土文化資源的結合——探索滇劇中的舞美傳承
在藝術領域,云南的舞蹈、繪畫、雕刻、民歌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它們蘊含的民族風情吸引著眾多國內外人士。在滇劇表演中,我們可以嘗試把云南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設計具有民族元素的戲曲演出服飾、在唱段中引入云南民歌素材,在舞臺布景、道具的制作中體現云南工藝美術的特點努力讓云南的本土文化類別在滇劇中有效結合起來,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戲曲文化。
(4)有效借鑒國內外姊妹藝術的精華——探索滇劇中的文學傳承
不論是國外的經典歌劇還是國內有影響力的劇種,除了音樂所具備的魅力外,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唱詞、臺詞乃至劇情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如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唱詞“只感覺心中充滿熱情,我又是歡喜又是傷心”最恰當地表露出人們最初體驗愛情時的不知所措和甜蜜;“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在黃梅戲《天仙配》中道出了人們最樸質的生活愿望;京劇《鎖麟囊》、越劇《五女拜壽》起伏跌宕的劇情讓我們更好地記住做人要有不卑不亢、知恩圖報、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這些唱段和劇目之所以經典,除音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劇本本身的文學內涵以及編導的藝術性,這也是滇劇在傳承的行進中要不斷學習和借鑒的。
(5)做好民間資源的保護,擴大媒體宣傳、打造云南地方戲曲品牌
目前,在滇劇藝術的實踐傳播中,除專業(yè)團體的演員外,各地還有一部分離退休老演員和戲迷,在他們自發(fā)組織的一些集會中還能聽到一些經典的唱段,盡管沒有經費,一些熱愛滇劇的老藝人們還會在節(jié)慶日到小舞臺表演一些折子戲。在劇目整理和資料收集上,最讓我感動的是云南大學退休教師張在云教授,他不僅是個鐵桿戲迷,更是以學者的風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滇劇聲像資料,不僅撰寫了不少戲曲方面的文章,更難能可貴的是老先生能拉胡琴、能唱滇劇,并根據錄音,把部分傳統(tǒng)劇目以劇本形式編印出來,現在民間傳唱的不少唱段都是來自張教授的文字記錄。這些都是滇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滇劇探索的有效渠道,由于散落于民間,很多老藝人年事已高,保護工作的開展更為迫切和艱巨,這也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多新的思考。
21世紀是電子、信息的時代,影視和網絡成為當前傳播信息和文化最為普遍、快捷的手段,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知行天下,傳統(tǒng)戲曲的欣賞模式必然會受到沖擊,我們不難看出觀眾的流失是滇劇發(fā)展受阻的關鍵,沒有人喝彩,再好的劇本、再好的演員都沒有施展的平臺。因此我們要冷靜地面對現狀、認真地分析滇劇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巧妙地運用現代科技、在社會主義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做好滇劇的傳承。云南早在20世紀中期伴隨《五朵金花》《阿詩瑪》等音樂影片的播放,就向世界散發(fā)了多彩的民族音樂名片,現今,隨著我省文化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滇劇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更有條件做好自我發(fā)展的調整,以更好地投入到云南品牌文化的建設行列。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滇劇在發(fā)展中遇到了阻礙,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在保護滇劇、振興滇劇的呼聲中,我們更應該理性地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基于前輩及同仁們的前期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對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解決問題的辦法”方面的探索。滇劇走過了近三十年的低谷期,我們能否做好傳統(tǒng)藝術的交接不僅為文藝界提出了挑戰(zhàn),也為教育界敲響了警鐘。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辦發(fā)〔2015〕52號)精神指示,2016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實施意見》(云政辦〔2016〕2號文件),具體對我省戲曲藝術的發(fā)展進行了全面的政策指導,是新時期黨的文藝方針的積極響應,有力推動了云南戲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伴隨時代的步伐,我們都應該堅守好自己的崗位,集思廣益、不斷探索,為云南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盡一份力,為中國夢的實現盡一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