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鈞生,鎮(zhèn)江人,祖籍揚州,曾就讀于鎮(zhèn)江穆源小學和省鎮(zhèn)中,1960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國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國家級、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多項。出版《光學工具技術》《英漢光學術語釋義詞典》《鎮(zhèn)江淪陷記》及《風雨人生路——嵇直紀實傳奇》等專著。在《嘹望》《中華讀書報》《博覽全書》《炎黃春秋》等多家主流報刊發(fā)表各類文章百余篇。
范用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出版家。他逝世前曾留下遺囑,不開追悼會,也不要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但是作為一位中國出版界深有影響的大家,2010年9月18日,在北京還是舉行了各界人士參加的“追思會”。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中宣部部長劉云山派專人到場宣讀唁電,稱:“范用先生是當代著名的編輯家、出版家,為新中國的出版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先生視書籍為生命,視作者讀者為親人,堪為文化界出版大家,新聞出版人的楷模?!备鹘绱碓诎l(fā)言中一致盛贊范用是一位品格高尚、工作勤奮、不計名利、多才多藝的大出版家,對中國的出版事業(y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范用是鎮(zhèn)江人。他曾就讀過的鎮(zhèn)江穆源小學師生發(fā)了唁電,深切悼念這位長期關懷母校的老學長。我作為他的鄉(xiāng)親學友也參加了追思會,并表達了我的哀思和悼念之情。
大家在盛贊范用是一位資深出版家的同時,也一致夸耀他是一位杰出的書籍裝幀藝術家。他把書籍裝幀當作自己的業(yè)余愛好,曾用“業(yè)余”的諧音“葉雨”創(chuàng)作了許多書籍的封面。三聯(lián)書店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大量人文社科類書籍,其裝幀大多出自范用之手或由他創(chuàng)意?!度~雨書衣自選集》就是他裝幀作品的匯集。
這里我想說,追思會上沒有人稱范用為作家,他也的確不是作家協(xié)會會員,但是我認為,如果稱他為作家的話,也絕對是名至實歸,當之無愧的。
范用是我的學長鄉(xiāng)友。他曾告訴我,當初他在鎮(zhèn)江穆源小學上學時就非常喜歡讀書。書讀多了就手癢癢地學著寫些文字,繼之又想把這些文字變成鉛字,于是便把一些文章投寄到《江蘇日報》。當時負責日報副刊的青年編輯向錦江非常賞識這位少年的才華,熱情地給予幫助。于是范用在副刊上先后發(fā)表了10篇美文。這些文章雖然還顯稚嫩,卻充分顯示出他的文學才華和寫作能力。此后范用將文章剪報訂成一個小冊子,一直保留著,成為他少年時代作家夢的見證。
解放后向錦江成了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并且連續(xù)擔任了數(shù)屆北京市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箲?zhàn)時期,向錦江到了重慶,從事教育和新聞工作。由于時局動亂等原因,他一再錯失了戀愛結(jié)婚的機會,一輩子沒有結(jié)婚,獨自一人住在大學校舍里。而成了出版家的范用一直謙遜地尊稱向錦江為老師,不止一次由我陪同去看望他。
1937年10月,范用從穆源小學畢業(yè),考取了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但上了兩個月,日寇打來了,穆源和鎮(zhèn)中的校舍都被敵機炸毀。于是,范用懷揣著祖母給的8塊大洋,獨自逃難到漢口投奔舅爺。不料3個月后舅爺病故,范用成了無家可歸的孩子。所幸的是,舅爺家的二樓就是讀書生活出版社,經(jīng)理黃洛峰看到小范用熱愛讀書,聰穎活潑,就收下他當練習生。就這樣,15歲的范用進入讀書生活出版社,參加了革命工作,從此與出版發(fā)行工作結(jié)緣,做起了“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而他的作家夢也就讓位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了。
范用不止一次對我說,他中學只上了兩個月,所以在填寫履歷表時,最高學歷寫的都是鎮(zhèn)江穆源小學畢業(yè)。因此他對母校充滿感激之情。當時的老師、同學以及學習生活的記憶也就一直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腦海中。抗戰(zhàn)期間,范用輾轉(zhuǎn)于桂林、重慶等大后方的讀書出版社分社擔任經(jīng)理,把抗戰(zhàn)文學進步書籍送到廣大群眾手中。
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他被調(diào)到上海讀書出版社工作,后又轉(zhuǎn)入地下,調(diào)查出版界情況,以迎接解放。其間范用曾在回故鄉(xiāng)鎮(zhèn)江探望親人之際,去楊家門穆源母??赐?。但他看到的是一片被日寇炸毀了的廢墟,一部分土地成了菜園。
1949年8月,范用調(diào)到北平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以后又到出版總署出版局、新華書店總管理處、人民出版社和三聯(lián)書店工作,把一輩子都獻給了出版發(fā)行工作。離休后的1990年9月,他回到鎮(zhèn)江,看到母校已經(jīng)恢復重建。正當他仔細瀏覽樹立在校園中的一座紀念碑塔時,被人發(fā)現(xiàn)報告校長,說有一位老人在校園溜達。敏感的校長殷延凱隨即請老人到辦公室。交談之下,得知老人是1937年的穆源畢業(yè)生,而這座紀念碑正是穆源建校30周年之際,51個畢業(yè)生獻給學校的,上面鐫刻了每個畢業(yè)生的名字。范用的原名范鶴鳙也位列其中。這塊紀念碑在抗戰(zhàn)初期由于受到日寇轟炸埋到了地下,幸運地被保存下來。那一次,他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也從此把他和母校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出于對青少年一代和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關愛,范用開始和小朋友們通信。
這些信以娓娓動聽的語言,用16個主題講述了當年的穆源母校在上世紀30年代國難當頭時,小學生們的學習生活,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關系。信中講述了他們的課余活動,特別是愛國救亡演出活動。這些對于今天的小學生來說已經(jīng)很陌生了,但相信一定會成為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范例,使今天的小學生們知道,我們國家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他們也應當把自己的學習和對國家的責任擔當聯(lián)系起來,因為未來是屬于他們的。
后來,這些信匯集成《我愛穆源》一書。我曾仔細讀過多遍。書中描述的情景、人物對我來說竟是那樣的熟悉,那樣的鮮活。我不由地拿起筆,寫了一篇讀后感《一曲娓娓動聽的童年之歌——范用(我愛穆源)讀后》,刊登在《光明日報》“讀書與出版”專欄上。
范用看到后給我寫信說:“《我愛穆源》出版后,報上已有多篇評介文章,但是只有你的文章,才真正明白了我的心思。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是同學、同鄉(xiāng),曾生活在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里的原因吧。其實我給小學生寫信,并不是純?yōu)閼雅f,而是有感于現(xiàn)在小學生負擔太重,失去了童真。我希望教師和家長都能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啟發(fā),能引起對小學生教育的關注,使他們能德、智、體全面發(fā)展?!?/p>
如今在鎮(zhèn)江穆源民族學校設立了“范用讀書節(jié)”,每年舉辦一次,對于推動小學生熱愛讀書、熱愛祖國起了很好的作用。
繼《我愛穆源》之后,范用的寫作成果愈來愈多,除陸續(xù)出版的《泥土·腳印》、《泥土·腳?。ɡm(xù)編)》《葉雨書衣自選集》等作品外,還編纂了《愛看書的廣告》《買書瑣記》《文人飲食譚》等多部圖書,可以說美文篇篇。這些美文主題獨特、史料翔實、內(nèi)容真實、文字優(yōu)美、情感真切,令人回味無窮,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從這個過程看,我們不妨把《我愛穆源》看成范用由出版家“跨界”為作家的“處女作”,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一本書。
《我愛穆源》一書的全名是《我愛穆源——范用給小同學的信》,也就是說這是他給穆源小同學寫的通信集。《我愛穆源》最初是1993年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的。初版時包含了16封信和幾篇短文,約7萬字。冰心為該書封面題詞:“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準確地詮述了該書的內(nèi)容。
1995年11月,三聯(lián)書店出了內(nèi)地第一版,增加了范用寫的對小學時代老師、同學的多篇回憶文章。字數(shù)增加到8.2萬字。
2002年4月,三聯(lián)書店出了第二版,新增加了3封信,收入了更多的回憶文章。字數(shù)增加到11.6萬字。
2008年11月,三聯(lián)書店又出了第三版,這一版內(nèi)容進一步擴充,包含了19封信、13篇童年時代的回憶,以及一些作家的讀后感。開本變成標準32K,篇幅也從原先的約7萬字增加到13.4萬字,幾乎多了一倍。
書中還附有丁聰和黃苗子的題詞。
丁聰?shù)念}詞是:“我也愛穆源”。又用較小的字注釋:“范用說:《我愛穆源》。今天來到穆源,我感到穆源比范用書上寫的更可愛。丁聰九七年四月廿二日?!蹦鞘钱斈甓÷?、沈峻夫婦到鎮(zhèn)江辦畫展,由范用和筆者陪同參觀穆源小學時題寫的。
黃苗子的題詞是穆源校慶百年之際,范用親自去苗子家,請苗子題寫的。當時筆者也陪同前去,并拍下了題詞過程。題詞是“大家愛穆源,穆源愛大家”。如今題詞原件和照片都陳列在穆源校史展覽室中。
從一本小小的薄冊子變成了一本厚實的書,更加完整地記錄了20世紀30年代的小學生活,反映了范用對小學生的關愛,也是他童年時代的回憶錄,具有了更好的可讀性和教育意義。而一部篇幅原來不大的書,竟然持續(xù)15年一版再版,多次印刷,正說明了該書受到讀者歡迎的程度。相信今后也還會是老師、家長和小學生的一本《寄小讀者》式不可或缺的讀物,同時也應是范用這位大出版家作品中最應被我們記住的一本書吧。
法蘭克福大教堂
法蘭克福市內(nèi)多名勝古跡。建于13世紀的圣巴托洛梅教堂為哥特式建筑,高達95米,其尖塔是法蘭克福的標志。1562年以后德皇皆在此舉行加冕典禮,故又有加冕大教堂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