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同在一個屋檐下,年齡、思想上的差異難免會帶來些小摩擦,相互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次就讓我們用手中之筆定格家庭生活中的一個個瞬間,敞開心扉,說說對父母的心里話。
“理解萬歲”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但又談何容易。
首先,孩子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體現(xiàn)情感的轉變。家里飯菜不太可口,抱怨父母太小氣,不舍得買好吃的,卻不知道這已是他們節(jié)衣縮食能提供的最好條件了;在家不允許玩電腦、玩手機,便抓住一切機會偷偷玩,直到眼睛近視了、學習退步了才后悔“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事情的發(fā)展,人物的情感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記錄下此間喜怒哀樂的變化過程,人物形象將更加豐滿,故事情節(jié)將更加充實。
秦雨哲同學在《世上只有爸爸好》一文中先略寫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刻畫了一個冷血無情的父親形象。然后寫下雪時一同逛街,突然發(fā)現(xiàn)父親不見了,這時自己內心的孤獨、無助、氣憤更是極大強化了父親的刻板印象。而不一會兒父親帶著一杯熱奶茶悄然而來,隨手一遞的舉動、輕描淡寫的語氣、冰冷依舊的表情,這些小細節(jié)似乎與往日并無二致,但一下子讓小作者理解了父親的愛。文中的情感一直在變,處處扣動讀者的心弦。
其次,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突出情感的真摯。父母都是低頭族,有事沒事就在那兒刷微博、逛淘寶、玩游戲,很少關心孩子的近況,甚至連孩子的生日都忘記了;偷偷準備了一本密碼鎖日記本,記錄下自己的小秘密,突然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被父母翻閱過了,據(jù)理力爭卻被回戧了句“我們是在關心你”……情感的表達是依托于事例的,否則就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所以我們要根據(jù)訴說主題精心挑選合適的事例,再有感而發(f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陸祎同學在《致媽媽的一封信》中就大吐苦水,自己明明已經(jīng)傾盡全力了,但試卷上慘淡的成績還是讓爸爸媽媽怒發(fā)沖冠,不由分說在家里上演了“男女混合雙打”的好戲。通篇來看,語言雖不華麗,但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委屈、不滿以及希望得到父母理解的訴求卻讓讀者動容。王國維說過:“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闭钦鎸嵉氖吕?、真摯的情感,讓讀者產(chǎn)生了共鳴。
將心比心,相互理解,以真情換真心,才能家庭和美、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