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再訪洱海

        2019-11-09 13:37:33北雁
        大理文化 2019年10期

        北雁,原名王燦鑫。1982年生,現(xiàn)居云南大理。出版長篇小說兩部。另有小說、散文等各種作品一百多萬字發(fā)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滇池》《邊疆文學》《散文選刊》《遼寧青年》等上百種報刊。小說作品曾被制作為長篇評書在廣播電臺連載播出,散文作品多次入選北京、甘肅、福建、云南等各省市中、高考復習模擬試卷和教輔材料。曾獲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首屆優(yōu)秀文學藝術(shù)獎。

        “世界就像跳動的面具,你如果想看清它,就不要總站在一個地方?!北蛔u為非洲文學之父的尼日利亞作家欽努阿· 阿契貝,曾在他的長篇小說《神箭》中借助伊博大祭司之口說的這句話,使我萌生了環(huán)繞洱海徒步行走的考察與寫作計劃。于是整個2018年,我便以順時針方向環(huán)繞洱海行走了一年,同時也寫了一年,最終有了充滿憂心的20萬字文稿:《環(huán)湖一周》。無論行走還是寫作,我始終清楚地明白,洱海不僅是大理四千年文明的搖籃,更是白州各族人民心中最神圣的“母親湖”。但在如今地域經(jīng)濟迅速崛起的當下,因受旅游、交通、現(xiàn)代建筑業(yè)及工業(yè)、農(nóng)業(yè)等蓬勃發(fā)展的影響,我發(fā)現(xiàn)這一面高原湖泊其實就是一個極端的矛盾體,一邊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引擎,一邊是洱海保護的巨大風險,同時還得兼顧沿岸群眾的經(jīng)濟利益,在幾者之間尋找一個最好的平衡點,或是在其中有所舍棄,著實考驗著我們決策者和執(zhí)政者的智慧。2019年同樣是個特殊的年份,在這個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我沿著去年的足跡,再次尋訪洱海,發(fā)現(xiàn)這樣的智慧,正在我們的眼下慢慢顯現(xiàn)——

        西岸洱海:古生雨過萬物新

        一到灣橋鎮(zhèn)的地界,天空就下起了一場小雨,透過薄薄的雨幕,我似乎遠遠地就感受到了洱海之畔的古生村子春草萌動、泥土芬芳。

        古生是洱海西岸一個極為普通的白族村落,現(xiàn)有人口1800多人、430多戶。據(jù)考,這個由南向北坐落在洱海鴛鴦洲上的村落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至今村里有著鳳鳴橋、福海寺、水晶宮、古戲臺、回春閣等一些遺跡和古建筑,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民風民俗,使之成為洱海周邊古跡較為集中的村落,同時也成了大理上千年農(nóng)耕文明的一大縮影。

        除去悠久的人文歷史,古生還是一個充滿靈性的村莊。村前湖水茫茫,一般認為是百里洱海東西湖面相距最寬的地方。在白族語里,古生被稱作“過赫”,翻譯成漢語乃是“放生”之意。相傳當年大唐高僧玄奘師徒取經(jīng)歸來,返回東土廣泛傳經(jīng),到達古生村時欲將橫渡洱海,樹上的一只烏鴉驚到白龍馬,師徒、龍馬和經(jīng)書悉數(shù)落水,幸得有海底的泥鰍幫助,將經(jīng)書拱至海面。為表彰泥鰍之功,佛祖遂將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三定為放生節(jié),屆時會有四方信眾齊聚,來此洱海之畔的龍王廟放生泥鰍、祭海祈福,至今仍為蒼洱大地上的一大盛事。

        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和充滿想象力的傳說,都是這個村落為人熟知的原因。但如今古生的聲名,卻來源于一段特殊的情結(jié)。2015年新春剛過,習近平總書記冒著春寒,來到這個美麗的洱海村落考察調(diào)研,在洱海岸邊一個普通的白族農(nóng)戶李德昌家中,與當?shù)馗扇河H切座談,提出了“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殷切囑托,同時對大理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洱海保護治理、民族團結(jié)進步、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作出了重要指示,他強調(diào):經(jīng)濟要發(fā)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wù),要久久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同時也是云南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據(jù)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早在大約4000多年前,洱海周邊就有了早期人類活動的足跡,被稱為“洱海人”,他們居住在湖畔的洞穴之中,并以漁獵采摘為生,馴化野生稻谷,揭開了云南大地的早期文明。數(shù)千年來,洱海猶如溫情的母親,無私地哺育了一代代大理人民,并在洱海沿岸締造出了強大的南詔國和大理國,以大理為都城縱橫全滇的勢力范圍綿延500年之久;自元以降,洱海沿岸同樣是云嶺高原最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元明兩代的政權(quán)更迭,都有扭轉(zhuǎn)乾坤的重大軍事戰(zhàn)略在大理發(fā)生,大觀樓長聯(lián)上的“元跨革囊”和崇圣寺三塔前的“永鎮(zhèn)山川”,就是歷史的最佳明證;與太平天國大抵同期的杜文秀起義,更是在大理建立了元帥府,與清庭對抗長達18年之久;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洱海沿岸的小鎮(zhèn)下關(guān)為起點的滇緬公路,曾一度成為抵抗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最后生命線……然而歷史發(fā)展至今,受截污治污投入歷史欠賬較多和近年來餐飲旅游發(fā)展迅速、農(nóng)業(yè)面源污染等多種原因的影響,這顆璀璨的高原明珠生態(tài)功能嚴重退化,1996年、2003年和2013年,洱海曾爆發(fā)過三次大面積的藍藻。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倳浀牡絹?,讓洱海之畔的古生村在一夜之間名揚天下,村里一個個普通的白族小院紛紛占據(jù)各種媒體的顯要位置,被譽作是“留得住鄉(xiāng)愁的白族院落”。古生村民亦自得其樂,喜不勝收,撰寫了一系列的對聯(lián)、詩詞和大本曲,用自己民族的特殊方式表達對領(lǐng)袖的敬愛和感恩。而總書記對大理人民的殷殷囑咐,也使洱海保護一下子被提上了更高一級臺階。

        帶著虔誠之心來到古生村,雨水初歇,空氣異常清新。我們在村中心停車,沿著貫通南北的滄桑古道來到村北的鳳鳴橋,橋下溪水洶涌,村人往來如舊。我知道這是古生村最著名的古跡,存世至今已有500余年,據(jù)《大理縣志稿》載:“鳳鳴橋,在城(北)三十里,跨茫涌溪(實為陽溪)。明楊黼建,道光十四年邑人何浚重建,今仍舊?!倍V瞎欧Q澤國,人民出行極為不易,所以修橋補路,一直被人們看作是莫大的功德。在橋前稍作停留,只見橋頭被村人插滿紅香的痕跡,透視著人們對過往人事的緬懷、崇敬與感恩。而那些敬神的香火,是為橋?為人?還是為維系橋梁與眾生出行安全的自然神靈?帶著這樣的思考從橋上走過,我心里居然有種穿越時空的感動。

        “當時總書記囑咐說:你們老年人自幼生長在洱海邊,要把洱海保護好!我回答說請總書記放心,我們不但要保護好洱海,還要保護洱海邊的生態(tài),更要教育下一代好好保護洱海!”受總書記親切接見并參與座談的白族老人楊練至今已經(jīng)77歲,但他一直不忘向全體村民宣傳保護洱海的政策和意義。在大理,奉老侍親、仁愛孝悌一直被看作是為人處世最重要的道德倫理,當年建造鳳鳴橋的明代先賢楊黼,不僅學養(yǎng)奇高,更是因為仁愛孝親而成為大理這塊土地上被頌揚幾百年的道德楷模,甚至還被后世之人敬奉為神仙。楊練和村里老人們的宣傳引導無不深入人心。幾年間,大理州充分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和《洱海保護管理條例》等各種法律法規(guī)為核心的宣傳教育真正做到進機關(guān)、進學校、進社區(qū)、進家庭,引導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守候腳下的這一泓清波。

        從鳳鳴橋走回村心,我們沿途觀看了水晶宮、福海寺和古戲臺,戲臺正對的一棵滄桑的大青樹已有300年樹齡,石欄上坐著幾個納涼的老人,閑靜之中無一聲言語,如同這靜溢的后午時光,亦如同這個富有詩韻的村落名字,悠遠而曠古。得知我們的到來,村支書何橋坤等人已經(jīng)在大青樹下等待,在交談中他告訴我們:“全體村民都非常珍惜總書記親臨調(diào)研的榮譽,同時把總書記的囑托當作一種使命和責任,4年多來,村里變化最大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留住鄉(xiāng)愁、保護洱海、和諧團結(jié),走生態(tài)文明道路,已經(jīng)成了全體村民的集體共識!”在何支書的導引下,我們沿著清潔的村道一直走到湖邊,在一個視野開闊的湖邊棧道上憑欄眺望,左邊是新建成不久的人工濕地,此時經(jīng)過沉淀凈化的水流淙淙流入洱海,異常潔凈;右邊則是一片稠密的環(huán)湖林帶,柳樹、桉樹、荷楊,相夾而生,高大挺立,送來習習涼風,讓人感覺極是爽朗。據(jù)何橋坤介紹,4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guān)心重視下,村里基礎(chǔ)設(shè)施不斷完善,同時認真開展截污治污減污和入湖河道整治,穩(wěn)步開展生態(tài)修復工程,鄉(xiāng)風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蔚然成風。

        向右走完木棧道,盡頭是一排干凈的石柵欄,據(jù)說這就是總書記調(diào)研時“立此存照”的地方。眼前依舊是開闊的湖面,放眼望去,茫茫洱海,輕波掠岸,潔凈的湖水令人沉醉。“4年來,大理州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強化政治擔當、責任擔當和歷史擔當,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啟動了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三線劃定生態(tài)搬遷等一系列攻堅戰(zhàn)和持久戰(zhàn),累計投入資金172.22億元,在2565平方公里的洱海流域內(nèi)構(gòu)建了截污治污‘五大體系,通過不懈努力,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公布顯示:2018年洱海水質(zhì)為優(yōu),并且創(chuàng)紀錄地有7個月達到Ⅱ類水質(zhì),其他5個月為Ⅲ類,大理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到國務(wù)院通報表揚……”在前來古生之前,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局長譚利強先生熱情洋溢的介紹讓人記憶猶新。

        古生雨過萬物新!這是古生村黨支部學習室里掛著的一幅潑墨山水,清新悅目、干凈明快,其中景致,莫不似現(xiàn)今看到的古生景象。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記得有人曾說70年來,大理最重要的兩件大事莫過于撤縣建市和保護洱海。如今,“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洱海清·大理興”等等一系列生態(tài)文明理念已在蒼洱大地落地生根,從“一湖之治”到“一州之治”的生態(tài)文明道路,如同時代的列車,在新的起點上乘風遠航,把大理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北岸徐行:那一片原初的海岸線

        從羅時江濕地出發(fā),我們沿著湖岸向東而去,開啟洱海北岸之行。剛到羅時江濕地,我就被一個小小的儀式吸引:一個身著道袍的人,正虔誠地唱著經(jīng),指導著旁邊幾位蓮池會的老奶奶放生。湖邊擺有一大缸泥鰍,大約20多斤,被她們用小盆一盆一盆舀起再放入水中。泥鰍入水,很快就不見了蹤影。湖畔依舊誦經(jīng)不停、香煙繚繞。一對新婚的夫妻在濕地公園門口停車進來,丈夫扶著腹部隆起的妻子,慢慢悠悠地走進濕地——這就是洱海,靠水吃水的漁水文化,承載著沿岸居民最虔誠的信仰。沿路走來,我曾不止一次睹見洱海子民在湖邊最虔誠的膜拜。

        但沿途四五公里的行走,讓我陶醉的,卻是洱海北岸那邊原初的湖岸線。

        是的,我想任何一個令人著迷的水域,讓人最迷戀的莫過于它漫長的海岸線。洱海亦是。沿著湖邊行走,眼前盡是人工濕地,綠柳葦草,彼此撐出一片濃密的樹蔭,在湖邊締造了一個個絕對清幽的世界。時值盛夏,讓雨水澆壯的雜草,硬實的粗干和枝葉幾乎完全遮住路面,柳枝垂得很低,讓人很難順利到達湖濱。雜花綠草之間蝶舞紛飛,光天化日之下,我甚至不敢走到其中。只好在稍稍空曠的角落,才能親近水邊眺望到一角水天相接的洱海。

        這樣的掩映重現(xiàn)了洱海的神秘。然而這樣的美景,的確也是太過久違了。如今再次來到綠樹掩映的湖邊,30年前的記憶便涌上心頭。記得那時我僅5歲半,卻因為嘴饞爬樹,從一棵李子樹上摔下來,造成右肩關(guān)節(jié)脫位并附骨折,一只小手立時腫成了一團小胖豬,在小縣城的醫(yī)院耽擱了兩三天卻沒任何實際效果,就被父母帶到洱海北岸的河尾村,住進那個名聲很大的骨科醫(yī)院。因那位醫(yī)生準確地診斷和手術(shù)復位,疼痛頓時得以減輕,也就是在入院后的當天下午,我被父母沿著狹窄的村道帶到了村西邊的洱海,從此第一次得以親近洱海。

        或許是因為幼小的心靈對洱海有著太多的向往,加之到達的喜悅,我至今記憶猶新的就是一個遠比家鄉(xiāng)茈碧湖開闊不止十倍的水域,迎面而來的湖風帶來滾滾不斷的浪波,嘩嘩不停地沖打著鋪滿細沙的海岸線。然而湖風實在太大了,父親的帽子被吹落在地,而我卻被他用裹背緊緊地背在身上,彎不下腰,倒是有一個比我大不了幾歲的小姑娘一把替他薅住了帽子,就在那條鋪滿柔軟細沙的海岸線上。

        道謝后的父親重新戴上帽子,就帶我們離開了洱海,我在他后背上一次次回望,感覺那個被落日余暉漸漸拉上夜幕的洱海,留給我的全部回憶就是一條原初、粗礪、曲折,并且充滿豪情巨浪和孤帆遠影的海岸線。

        然而這樣的記憶卻一度被瘋狂的商業(yè)大潮淹沒。曾幾何時,我再看不到那樣充滿原初的美麗了。大約20年后,我又再次回到洱海之邊,最終在南岸湖濱這個叫下關(guān)的城市居住下來。學習、工作、生活、養(yǎng)女、孝親,習慣了這一種奔波和勞累,時不時也要尋一個輕閑的日子,從下關(guān)洱海公園出發(fā),繞著洱海環(huán)湖一周。但我竟悵然地發(fā)現(xiàn),沿途之中,昔日寧靜的漁村小巷都已經(jīng)找不到蹤影,取而代之的,不是房地產(chǎn)就是密集分布的小客棧,我甚至已經(jīng)完全找不到一個可以一覽千頃碧波的位置了。記得五六年前在一個曾經(jīng)風景絕好的村鎮(zhèn)駐足,沿路的污水、泥沙、鋼筋、磚瓦、潔具、木屑等各種建筑材料常常隨意地擺在街頭巷尾,油漆味、灰塵和建筑噪聲充斥于天空之中,走到人擠之處,幾乎無法下腳。更讓人痛心的是,湖岸密集的小客棧居然直接建到了海灘、海岸、礁石之上,甚至遇到了古樹也不避讓,或者索性就把古樹包在建筑之中,名為保護,實已占為“私有”,不僅破壞了洱海和周邊湖灘的自然景觀,還使許多位置絕佳的觀景點被紛紛蠶食。那時我常在想,經(jīng)濟發(fā)展和工業(yè)文明給我們帶來了太過匆遽的變化,或許我們將永遠失去了一條美麗原初的海岸線,甚至已經(jīng)失去了一個完整的洱海。

        然而昔日的洱海之痛,卻在今天迎來了轉(zhuǎn)機。就在2018年我利用一年時間環(huán)行洱海,完成《環(huán)湖一周》初稿的創(chuàng)作,并完成文本的第5次校改,即將送予《大理時訊》連載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在電視上看到大理市鐵腕治湖的報道(見央視《經(jīng)濟半小時》《鄉(xiāng)村新改革 洱海:環(huán)保債 誰來還》),才發(fā)現(xiàn)僅僅告別兩個多月,洱海沿岸已經(jīng)發(fā)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為了讓洱海有一個生態(tài)隔離帶,能夠更好地修復洱海的“腎”功能,增強洱海的自我凈化能力,2018年5月30日,大理州公布了《大理市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明確了洱海保護的“藍線”“綠線”和“紅線”:藍線即洱海湖區(qū)界線,綠線即洱海湖濱帶保護界線,紅線即洱海水生態(tài)保護區(qū)核心區(qū)界線。一時間,環(huán)洱海周邊掀起了一場規(guī)??涨暗纳鷳B(tài)搬遷和騰退工程,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綠線范圍內(nèi)的1806戶客棧和民宅。同時,針對洱海沿岸“開發(fā)過度”的情況,大理市也迅速壓縮和調(diào)整了海東開發(fā)規(guī)劃,許多地產(chǎn)建設(shè)項目都實現(xiàn)了停工或是拆除。

        我手里有一份由大理州水務(wù)局提供的材料:為了保護洱海,做好初期雨水管控,洱海流域全面開展“清塘騰庫、清溝清渠、管水護水”行動。截至2019年5月14日,共投工72482人次,清理濕地庫塘272個,清理溝渠1254條1390.68公里、河道29條134公里,清理機耕路242條,清除淤泥垃圾4.43萬噸,投入資金1351.83萬元,有效削減了雨季入湖的污染負荷。

        為了洱海的明亮,全州人民可謂付出了重大的犧牲。我的家鄉(xiāng)坐落在美麗的茈碧湖邊上,因地理上的原因而被世人稱之為真正的“洱海之源”。古往今來,因多姿多彩的鄉(xiāng)風民俗和旖旎多情的自然風光,茈碧湖沿岸一直都是世人為之向往的桃源勝境。

        生于斯,長于斯。讓我從小就對家鄉(xiāng)的這一派明山秀水充滿了熱愛。然而真正讓我迷醉的是這一塊土地上豐富的出產(chǎn),每年大地春回,茈碧湖沿岸漸次開放的桃花、李花、梨花、杏花、木瓜花,開始把這塊土地裝點成為一個五彩斑斕的繽紛世界;緊接著氣候一天天回暖,田野里出產(chǎn)的蠶豆、豌豆、洋芋開始逐漸豐富我們的餐桌,還有山地里的小麥,被磨成雪花一般的面粉,每當這個時節(jié),母親總能在大鍋里給我們炕出焦黃的大粑粑,帶著麥粒的甜香,是滋潤我整整一個童年的鄉(xiāng)愁味道。

        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大蒜。洱源素稱“高原大蒜之鄉(xiāng)”,擁有悠久的大蒜種植傳統(tǒng),并以個大、鮮辣、味濃、早熟的紅皮蒜著稱,素來備受世人稱道。小時候,每至夏初蒜熟時節(jié),村民們總是起早貪黑,頂著太陽或蹲或坐或弓在田里,抽蒜薹、挖大蒜,田頭地腳片刻不停的都是人們歡快的歌聲、話聲和笑聲,人們在豐收的忙碌和喜悅中嘮嗑子、講故事、說百話。到了饑腸轆轆的午飯時節(jié),自會有善良的奶奶或姐姐們送來美味的午餐,其中自然少不了幾顆水煮洋芋,帶著甘甜的新蒜清香,解饞又解暑,讓人實在記憶猶新。在那時,不論父輩和祖輩,似乎都完全順應(yīng)了日出而耕、日暮而息的生活規(guī)律,趕在太陽落山以前挖完最后一鋤,只要蒜薹上了秤、蒜把子上了架,錢多錢少都是其次,重要的是為大春栽種留好了地,就是他們最大的舒坦。所以每當農(nóng)忙時節(jié),我總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長輩們酣暢的呼嚕聲。

        似乎也就是短短20年間,大蒜走俏了,蒜價持續(xù)攀升,從而刺激了鄉(xiāng)民們的種蒜熱情,于是有好幾個春節(jié)回家,晚飯后帶著妻女在田間一段小走,竟看到茈碧湖沿岸直到西邊的羅坪山腳,整個壩子都被蔥綠的蒜苗布滿。我在那時不禁悵然地感到,沉重的欲望可能會讓我們永遠地告別物種的多樣化,告別那個饞涎欲滴的童年了。同時人們蓋房子、賭錢、買車,讓沉重的物欲帶來更多的心理包袱,我似乎再也看不到早年老人孩子臉上那種純粹的笑容了。然而更大的危機在于大蒜種植嚴重破壞土壤物力,為了保證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農(nóng)人們常常過量施放含氮磷的化肥及有害農(nóng)藥,最終帶來了水源的污染,同時給水系下游的洱海生態(tài)帶來了嚴重的危機。

        2017年,大理州各級黨委政府以壯士斷腕之志,緊鑼密鼓啟動了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其中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在洱海流域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推廣有機肥替代;禁止銷售使用高毒、高殘留農(nóng)藥,推廣使用無公害農(nóng)藥;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代表的“大水”“大肥”農(nóng)作物,推廣種植綠色、無公害作物為內(nèi)涵的“三禁四推”政策呼之欲出。通過積極的宣傳引導,盡管高額利潤在前,盡管面對豐厚的回報,盡管蒜種已購蒜田已開甚至青苗已經(jīng)出地,但為了“母親湖”的永遠潔凈,鄉(xiāng)民們在棄與舍和利與欲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洱海清·大理興”“今天的治理就是明天的高額回報”“洱海不只是我們的洱海,還是子孫后代的洱?!薄S多這樣的理念在鄉(xiāng)民們心中蔚然成風。

        如今走在美麗的洱海北岸,站在那個充滿原初氣息的湖灘,不光可以南望洱海,還可以向北遠眺田野里飄來的由麥子、豆花和芋苗組成的綠浪,我恍然感到那個多彩繽紛的童年似乎又回來了。

        洱海東面:一個叫金梭的小島

        如果說洱海西岸村落密集,北岸卻安然如初,南岸高樓林立,那么洱海東岸,就是地質(zhì)結(jié)構(gòu)變化最復雜,自然和人文景觀最為壯美的地帶,高山、峽谷、山坳、平壩、島嶼、溪流、湖灘、港灣、濕地、田園、沙洲、礁石、絕巖、村莊、集鎮(zhèn)、城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之千百年來沿岸居民的生息繁衍,構(gòu)成了這一種層次分明變化多端的獨特之美。

        在這種陶醉之中,我來到了洱海東面的金梭島。金梭島是洱海三島中的第一大島。在大理,所有自然美景的生成,常常都會帶有一段段奇妙的故事傳說。小普陀是這樣,望夫云、下關(guān)風,以及羅荃半島和塔村是這樣,金梭島當然也不例外。相傳天上的一位仙女正在天宮繪織彩錦,偷偷地往地面望了一眼,一下子就被美麗的蒼洱風光迷醉了,居然一整天忘記了織錦,直到夜幕降臨,才恍悟一天時間已經(jīng)過去,忙亂之中把織錦的金梭掉落洱海,立即幻化成島,遂稱“金梭島”。而關(guān)于這個島的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島的形狀好似一把織布的梭子,每天早晨日出東山,便將萬道霞光一起映入洱海中,就像金絲閃爍在島上,漸而就有了今天的金梭島。

        沿路走來,我一直都對這些充滿智慧和豐富想象的民間故事充滿感佩。明時的大理一代巨儒李元陽曾有詩贊道:“天上翼石似金梭,欲織銀蒼水上波。一樹珊瑚藏海底,清光夜接月中娥?!钡抑溃鹚髰u的聞名不只在于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還在于它悠久的歷史人文。據(jù)海東民俗專家張奮興所著的《海東風物志(三)》記載,南詔王室曾在島上西邊的臨港海灣建造了一座避暑的行宮。1984年,金梭島上出土了一大批數(shù)量較多、有研究價值的歷史文物,其中243件交給了大理州、市文化局,這其中有大量的石刀、石斧、石棒等新石器,還有陶罐、紡輪、魚墜和青銅矛、鉞、釵和銅柄鐵劍等珍貴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期,金梭島上已經(jīng)有人類居住的痕跡。

        塔村碼頭,陽光被山頭遮擋,風吹甚寒,我不禁打了一陣哆嗦。守船的小伙子裹著一件長大衣,把我?guī)У揭粋€鐵皮屋的窗口開了張收據(jù),在遞給我的時候說:上島來回船票20塊,停車10塊!說完后又問我上島找誰?我說不找誰,就是去玩!他還是再問了一遍,說如果找人,那就不收渡船費和停車費了!這樣的實誠讓我實在有些感動。便在等船的幾分鐘里和他攀談上了,我方才知道小伙子也是島上村民。而這渡口亦是島上村民集體所設(shè),村民往來自不用付費,而往來游客繳納的船費,則用來支付船只往來的燃油、人工和折舊,贏利還將用于其他的村民公益。在他的話語中,我頓時明白先前給我開具的收據(jù)存根,同時也是他作為每日結(jié)算的憑證。細致的工序,體現(xiàn)了執(zhí)行人員孜孜以求的賬清目明和磊落胸襟。

        我知道島上沒有一分耕地,在和小伙子閑談的時候聽他說起,島上村民全是漁民,自古就以打魚為業(yè),如今為了保護洱海,政府長期封湖禁漁,并在禁漁期間給全體村民每人每月兩百元的生活補貼。不僅海印村和金梭島,享受這一政策的還有沙村等洱海沿岸的傳統(tǒng)漁民。而今,島上的居民已大多轉(zhuǎn)向旅游等其他行業(yè)。

        正說話間,對岸船來了,我和一些坐船的村民一起上了渡船。那是一條核載18人的鐵皮機動船。駕駛艙設(shè)在船頭。但只有我和一兩個老人小孩進了船艙坐下,更多的人是直接站在船尾。船是村民出入的唯一途徑,而且不僅載人,那些前往向陽鎮(zhèn)街趕早集回來的,還背著沉沉的果蔬糧米、油鹽醬醋,甚至工具建材、家禽豬雞等等?,F(xiàn)今島上村民的一切生活用度,都是通過這一條船運輸往返的。村民們外出趕集、探親、訪友、上學、做工,都極是方便。

        迎著上午的太陽和微微的輕風,粼粼波光輝映下的金梭島,好似被鍍上了一層金。雖還未上島,就看到位于小島中心的碼頭前面已有數(shù)10只海鷗在水上或飛或游,哇哇地鳴叫聲,點染出一個鷗鷺翔集的熱鬧世界,我忍不住站起身子來到窗前,掏出手機對著水天相接的遠處連續(xù)按下快門。

        碼頭設(shè)在小島的正中位置,更形象地說法,是設(shè)在位于“金梭”中心的低洼地帶,兩側(cè)是高凸的山崗,中間的山坳就成了一個房舍密集的村落,新蓋的房舍則沿著湖岸向兩邊伸延,卻在碼頭所在的開闊地帶,用青石路磚鋪成一個小廣場,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小集市,賣小吃、干魚干蝦、海菜等各種土特產(chǎn)的攤點沿路擺開。我一下船就往廣場邊緣走去,因為我遠遠就看到了大青樹下有一個宣傳欄,上面有一些關(guān)于這個島的介紹文字:金梭島位于洱海湖區(qū)的海東鎮(zhèn)境內(nèi),長約2000米,平均寬約370米,總面積74萬平方米(約1110畝),高出洱海水平面76.6米,是三島中最負盛名的第一大島。島上歷史悠久,是白族族源勝地,南詔王國行宮遺址,百人龍舟競技發(fā)源地,漁文化獨樹一幟,漁作景觀被農(nóng)業(yè)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

        旁邊另一塊宣傳欄里進一步介紹:“金梭島是大理市為數(shù)不多的專業(yè)漁業(yè)村組之一,全村自然形成一個村委會,有581戶、1483人。”但我在宣傳欄里看到的平面圖,卻感覺金梭島并不像只梭,從天空俯瞰,它更像一個不規(guī)則的葫蘆。

        我沿著湖岸,從小廣場一直向北走去。村道是直接修在水邊的,高出水面大約兩米,路面同樣鋪著青石方磚,給人一種清潔古樸的視覺直感。而讓我感嘆的是村道里沒有一張行駛或是停放的汽車,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村民把所有的私家車輛都停在了對岸的塔村碼頭,回到村里,大家就都成了同樣的平常人,再無高低貴賤之分。一排房舍是直接蓋在貼山的湖岸,開初小廣場邊緣的開闊地帶還有兩三排,后來就成了單排,從房后的山巖痕跡可見,這些都是后來從山崖上漸次開鑿出的平地。但這樣的平地卻一直向北伸延,直到小島的最北端。我知道它還從相對的方向一直伸延到小島的最南端。所以島有多長,村子就有多長,這也是洱海之中一道僅有的獨特景觀。

        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導致平地的稀缺,同樣也就是泥土的稀缺,所以村民們會在房舍前面的路邊圍出一小塊桌子大小的菜地,種上兩棵蔥三棵菜,或者在大門正對的路邊,把一兩株垂柳、水杉直接插到水中,多年后長成大樹,便在路邊裝點出一樹青翠之色,同時構(gòu)成了一種獨特的家園景觀。而時下已經(jīng)入冬,樹葉就變成了一種淡黃或茄紫,在這一派藍天碧水的襯映之下,倒也更多了一番水鄉(xiāng)情趣。而柳樹和杉樹下面,往往會修出一道石梯通到湖中,想來這在多年以前應(yīng)該是村民汲水和洗菜的地點,如今直飲洱海已成歷史,這樣的石階也就失去了作用。一位湖邊行走的老奶奶告訴我,島上的石巖洞里有水源,足夠全體村民的飲用!行走之中我也注意到了房舍背后,從島山之上的樹林和石崗中接下的自來水管道,聯(lián)通了所有的宅院。她同時告訴我說島上如今還建成了貫通全村的污水管網(wǎng),集中收儲后用船運到對岸的碼頭,再用車輛運送到污水處理廠。

        我手里同樣有一份關(guān)于金梭島污水治理的材料,上面如是說道:為加大運量、加快污水外運,全面緩解金梭島污水外運的巨大壓力,從2019年5月1日起,大理市海東鎮(zhèn)強化金梭島污水外運配置,增加“保潔號”船只,新購污水外運缸體17個,抽水機2臺,增加污水清運車1輛,達到污水外運船只2艘、污水儲運缸體25個、抽水機9臺、污水外運車2輛,突破金梭島污水外運難關(guān)。截至20日,共清運污水9178立方……

        可見,為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麗的洱海,我們幾乎不惜代價。有一個女孩走在我后面,我走到水邊渡口留心拍照的時候她超過了我,榖榖的高跟鞋聲讓我留心到了她的背影,卻發(fā)現(xiàn)她繼續(xù)往前,走進了一座民宅之中。記得在碼頭下船時她和船夫用普通話交談的情景,就知道她是個外地人,她似乎有個快遞被送到了湖對岸的碼頭,被那個售票的小伙子送到船上交給了船夫。想來在洱海邊尋找這樣一個普通的村莊,過上一段如此隱逸的平淡生活,坐看秋水長天、風清云淡,也不失為一種恬美的享受。說實話我竟也有些愛上了這里。

        房子一間緊挨一間,確切地說還留有大門和圍墻,中間也都還有一個不算太小的院落。村民們就在小院里植花種草,草本、木本,還有好看的盆景和矮木,梨樹、石榴、核桃,有的還掛著尚未成熟的果子,在這時候極是饞人。還有幾棵梅樹,老態(tài)龍鐘,盡顯時間的況味。于是一個個寧靜的岸邊小院如同排兵布陣,一直排到小島的最北端,我竟吃驚地發(fā)現(xiàn)居然很少有兩家是相同的,就如同我們在一棵樹上找不出兩片相同的葉子。而我也就沿著這條湖邊村道一直走到北。途中當然也會遇到人,但除了村民,就是和我一樣到來的什么人都不找的游客,大人、孩子、老人,單身、合群,情侶、親屬、學友,本地人、外地人……在這里遇見會讓人感到一種特別的親切。

        路和村一起消失在小島的盡頭。我只得原路返回,但我很高興能把沿路的風景再看一遍。陽光暖暖地照著,在這樣一個天高云淡、風景秀麗的情境中,靜靜地行走也是一種怡然自得。回到小廣場后,游人和村民比先前更多了。我發(fā)現(xiàn)廣場西邊有兩三條巷道是可以走進村子的。金梭島是洱海三島中唯一有村民居住的島嶼。洱海島村,這是一個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走到房舍密挨的村道之中,前后左右都看不到湖,視覺的蒙蔽讓人感覺不到任何一點島上村莊的意味。但畢竟還是島,地勢的狹窄讓前家后院挨得很近,而且路也就變得七扭八彎,我從一條村道里走進去,遇上的人就停下來,對我報以熱情的目光,我毫不理會繼續(xù)前行,不想一個轉(zhuǎn)彎就來到一道大門口——路消失了。原來島上平地不多,起落的地勢造就了這種一家一巷的居住特點,想必剛才遇上的正是房舍的主人,以為我是哪里來的訪客。幸好村落已逐漸演變成了旅游景點,造訪之人也在不斷增長,或許再過不久,房主對于這樣的尷尬就都見怪不怪了。

        村道彎拐,密如人體之筋脈。在走到學校門口時可以向前和向后張望,錯落有致的房舍,在時光中盡顯古舊之色,讓人一眼看到就明白這是村子的正中。往北不遠則是村落的盡頭,地勢漸漸抬高,漸而成山,我在房舍后面的坡地上看到了一小塊菜地,還有村人用漁網(wǎng)晾曬的小魚蝦、銀魚、西太公魚,還有其他一些我說不出名字的,帶著一股淡淡的腥味。我想可能是村人趕早起來在湖里打撈出來的,為了保護洱海,不定期封湖禁漁已使金梭島上的漁民告別祖業(yè),但這些魚恰恰也正是洱海污染的元兇,所以每到開漁時節(jié),人們都要到湖中撒上幾網(wǎng),而這樣的場景便是人們心中最難割舍的鄉(xiāng)愁記憶。再往上是密集的樹林,漸而就有了一道道石墳。據(jù)說金梭島已有數(shù)千年的人類生息史,于是這塊土地既是后世生息的家園,也是先祖安息的墓園,似乎只有這樣的土地,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故園。

        確切地說,金梭島就是一座水中石山。有山當然也就會有所謂的分水嶺,而村心就是山坳的最高點,繼續(xù)往西便是下坡的路,轉(zhuǎn)過一個小彎,不多幾步就到了湖邊。但想不到這卻是一個風浪極大的湖灣,兩三株大青樹下有一個廢棄的巖洞。據(jù)說,這里大概就是當年南詔避暑行宮的位置所在,但目之所及,卻是空陳舊跡?!吧絿蕠茉庠?,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薄爸烊笜蜻呉安莼?,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贝饲榇司?,或許只有劉禹錫的這兩首詩,才可以表達出我心底的那一種慨嘆。

        湖灣里停著十幾條船,上午斜射的陽光還照不到這里,風起浪涌之中讓人感到了幾分寒意。岸邊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大爹伸著長桿網(wǎng)兜往湖水里撈水草和垃圾雜物,我停下來和他交談一陣,知道這里正是漁船的??奎c。在打魚季節(jié),村民就是從這里出海打魚的。嘩嘩的潮聲,帶來一陣陣雨星,讓人感到臉上一絲絲冰寒,我朝湖中向遠處眺望,茫茫洱海,風起浪涌,狂放傲岸。這就是祖先和我們以及后世子孫的生息家園,她可以絢麗多姿、水平如鏡,也可以縱起波濤、終日不息,可以無比潔凈、嬌柔萬狀,同樣可以骯臟惡臭、不堪一見。但可喜的是,我們能從一滴水的治理開始,用心珍惜這一個永久的心靈家園,讓大理的美麗繼續(xù)在蒼山洱海之間傳承。

        南岸洱海:我們共同的心靈家園

        我曾在洱海南岸的下關(guān)度過整整3年的學子歲月。那時學校就坐落在洱海出水口的洱河之畔。每當坐到5樓教室,我甚至無需低頭彎腦,窗外的一角洱海就在眼皮底下畫卷一般躍然呈現(xiàn)。是的,那一派開朗明凈的意境,藍汪汪的洱海,倒映著藍汪汪的天;或者是藍汪汪的天,映襯著藍汪汪的洱海,直至今天想來,依舊是一種難言其美的詩意浪漫。

        洱海邊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從面對洱海開始的。生活在我們這個綠色的星球上,或許唯有生在大理方才擁有如此的幸福。在這一派詩意之下,我們在晨曦中面對洱海迎來日出,直到日將落去,我們依然是面對洱海送走夕陽;當夜幕來臨,我們在擁擠的學生宿舍里,枕著洱海的浪波悄然入睡。我至今清楚地記得,我那時的枕頭和洱海之水僅只一路之隔。夢喃之中,我不止一次地意識到,洱海之畔寧靜的風聲、雨聲和這個城市各種浮躁的聲響,已隨同洱海深處的脈搏,緊隨血液循環(huán)流遍我身體的每一個感官。那時從百里之外的農(nóng)村就學而來的我,感覺自己已經(jīng)成為洱海的一部分。我不只熱愛洱海,還熱愛著洱海邊的生活;或者說我不只熱愛洱海邊的生活,我還深深地愛著洱海。

        闊別十年以后,我才又回到這個洱海南岸的城市。是的,我說的是回到,或許正是因為始終從未改變的熱愛,所以我才膽敢予以回家一般的親近。停下奔波的腳步,我最終在這個城市安居下來。直至今天,我依舊每天早起晚睡,面對洱海。有一天,我突然幸福地想到,我已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光陰是伴著洱海度過。

        十一二年的湖濱生活,我的每一天都不會與洱海失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已經(jīng)習慣了洱海的水漲水落,花謝花開。我有時會把雙腳踩到水里,體悟洱海母親的溫度;也會把心交給洱海,感受洱海之上的雨打風吹。洱海邊上,我見過她的狂風掠岸、鱗波千頃,也見過她水平如鏡、旖旎多情。很多年前洱海白帆千點,有人說洱海是一個搬運工,稍不多時,就把一朵朵白帆從茫茫遠端搬運過來。在我們周邊濕地不斷破壞和銳減的當下,這塊天然的水域竟成了各種水禽僅存不多的越冬溫床。冬日里,選個寧靜的早晨或是傍晚,邁步洱海之濱,看百鳥翔集、鷗鷺齊飛的景致,讓人似乎回到了自然的深處。而那些懶洋洋的野鴨,浮在水中一動不動,最終被層層浪波推到近岸,在人們一陣吆喝聲中,它又重新游入深海,在水面拖出兩條長長的水痕。有風的日子,洱海是不會缺少浪波的,忽而一個大浪過來,接著又是一浪,如同起伏的連山。一時風起云涌,水珠如玉,定睛一看,卻發(fā)覺漂浮浪尖的水鴨早已不見蹤影,可正惋嘆之中,卻又發(fā)現(xiàn)它已悄然鉆過水底,在好幾米以外的水皮表面重新浮現(xiàn),像極了一個調(diào)皮的和你捉迷藏的孩子。

        這一潛一伏之間,讓人想到了廣闊的海底世界。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一水之中,水表之隔,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天地,包羅萬象,承載萬物,何其之美,何壯之有?洱海屬于高原斷陷型淡水湖泊,坐落在大理壩子東部,面對正西邊突兀挺拔的蒼山,西高東低的地勢,鑄就了洱海沿岸人民開闊及遠的思想意境,讀起“天柱折,地維絕,地陷東南,天傾西北”的古句,想不到在大理壩子這樣一個狹小的天地之中,我們竟有如此一個為孩子提供無比貼切想象的現(xiàn)實版意境。直到今天,每每走到高懸于大理古城“文獻名邦”的匾額下,我都無不因為大理的上千年文明而感激洱海。

        或許就是為親近洱海,我差不多有三四年時間不間斷地堅持步行上班。六七公里一路奔走,不遠,卻也不近,但已經(jīng)足夠你思考和感嘆,也足夠你隨心所欲和東張西望。沿著洱河直到洱海,橫跨其上的4座大橋生動地演繹了大理上千年的歷史滄桑,閉上眼睛,我似乎看到了黑龍橋畔“天寶戰(zhàn)爭”的金戈鐵馬與烽火狼煙;睜開眼睛,我卻看到了興盛橋上的車水馬龍和往來暢通。伴著沿途的綠水藍天,我可以快走或是慢跑,可以盡情地呼吸,放松心情;可以暫時丟開煩惱,感受風吹。遇上霧靄中漂來的漁船或是蒼山頂上的紅霞白雪倒映在海里,我還可以停下腳步,隨手拍上一張后發(fā)到微信朋友圈里,等著群友嘖嘖稱奇地點贊。事實上,洱海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攝影天堂,環(huán)游洱海,三島、四洲、五湖、九曲,百里浩渺煙波構(gòu)造的天然畫圖與正對的蒼山珠聯(lián)璧合,晨來暮往,四時易節(jié),緊隨天象變幻,洱海都能在每一個時段演繹出不同的樂章:煙雨碧波、浮光千點、柳岸沙堤、漁舟唱晚、草曛花暖、晴雪陽春、洱海晨曦、山融水色、鷗鷺翔集、秋水長天、落霞孤鶩……打開手機或是翻開書本,這樣動人的畫面每每不絕于眼,如同一只快樂的小蟲,總用它悅耳的鳴叫扯動你最敏銳的內(nèi)心波瀾。

        在這個美麗的高原湖濱城市,因為洱海,人們的生活會變得極為閑散,哪怕就是河岸和湖邊一馳而過的汽車,都不會拼了命似地按著喇叭。湖邊的大道上,常有鍛煉的老人,有似你一樣慢跑或是快走的上班群,有舉著小旗帶著游客上船的令人賞心悅目的“金花姑娘”,有開始擺攤叫賣的生意人……大橋底下或是海心亭中,許多習慣游泳的人,常常會在每天清早來到湖邊游泳健身,風雨不斷,寒暑不拒。如果拿洱?!吧赀z”,我一直以為洱海的冬泳就是其中最當之無愧的人文杰作,遠比那些老澡塘更有內(nèi)涵。下關(guān)風大,特別到了冬天,更是晝夜不停,一刻不止。可冬泳者依舊會在每天清晨嚴寒時分準時到達洱海,衣服一脫就扎進水中,有能耐的可以赤手空拳橫渡洱海,甚至還可以從南至北將40多公里的水域游個通頭,在暢游之中顯現(xiàn)生命的硬度。而其中有許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并且不乏耄耋之年的游水健將。他們的生命屬于洱海,或許一生都離不開洱海。讓我更為敬佩的是那些跳水愛好者,踩到高高的石欄上,身子一彎鉆入水中,居然不見了蹤影,如同一只野鴨突然鉆進了湖底,很久之后浮出水面,人已經(jīng)離岸十幾米遠了。還有人站到高處,背對湖水,閉著眼睛往后一靠就平平貼入湖水之中,翻動上肢就似睡覺一般躺在水皮表面,盡管兩下相隔百十米,激出的水花卻似乎濺到我的臉上,涼涼地,讓人從心底感到熨帖。

        這樣的行走,常常讓我不禁要深情地說上一聲:洱海真好!因為這一面純潔的湖水,陶冶出一種令人愜意的氛圍,構(gòu)造出一圖圖美麗的風景,還在于她能劈出一處處幽美的境地,能給人帶來許多彌珍的財富。比如閑了悶了,你都可以到洱海旁邊走一走;口寡了吃飯沒味了,你可以到洱海邊上找一家小店美美地吃上一頓魚,在酸酸辣辣的味里流一身熱汗,再打上一連串長長的飽嗝;春來了或是下雪了,你可以帶上偎依的情人或是淘氣的孩子、年邁的老人,到海邊散散心、騎騎車、拾拾貝、坐坐船、踏踏青;待花開了或是雪霽了,你還可以帶個相機,從海西奔到海東,將整個蒼山洱海連同那幽靜的田園風光一并攝入其中。將所有這一切累加在一起,會讓你真切地發(fā)覺,有這么一湖洱海的陪伴,生活竟是如此美妙。

        然而時常關(guān)注大理或者洱海的人,都不難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潮中,洱海同樣經(jīng)受著太多的苦難和考驗,據(jù)有關(guān)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大理市共接待海內(nèi)游客1027.56萬人,2016年為1507.73萬人,2017年為1674.27萬人,增長率分別為46.73%和11.05%。與此同時增長的是沿岸密布的客棧,2013年至2016年,大理的餐飲客棧出現(xiàn)“井噴”之狀,流域核心區(qū)內(nèi)一度有餐飲客棧將近2500家。于是2017年初,不堪重負的洱海終于再次亮起了“水質(zhì)警示燈”,爆發(fā)了大面積的藍藻水華。我曾看到一些觸目驚心的網(wǎng)文:大理再次面對歷史抉擇,是關(guān)掉客棧還是失去洱海?為此我也曾時常這樣發(fā)問:我們要給子孫后代留下怎樣的洱海?是另一個“太湖”?還是“滇池”?還是屬于我們今天引以自豪的洱海?

        是的,脆弱無比的洱海生態(tài),就是整個大理最敏感的神經(jīng)。說不定一夜之間,我們眼前呈現(xiàn)的就將是一面永遠無法復原的湖水。一張紙被污染了,我們總會毫不吝惜地將之撕去。但一個被污染了的湖呢?則可能就此落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并在人們的美學詞典中被徹底地清除。甚至此后每每被人提及,還會擺出一種事不關(guān)及的冷漠和幸災(zāi)樂禍。利奧波德曾在《沙鄉(xiāng)年鑒》中如此說道:“假如我們不太了解某個事物,那么當這個事物消失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感到痛苦。我們之所以為某個事物感到悲哀,是因為我們對它知道的太多了,不忍心失去它?!睂τ诙#覀冐M止是知道,說得確切了就是衣缽之地,是襁褓,是母親寬大的胸懷,我們豈能坐視她的消亡?

        正因為大理州委、州政府的務(wù)實與擔當,這樣的悲劇沒有發(fā)生,經(jīng)過“七大行動”和“八大攻堅”的全面整治,“搶救模式保護洱?!比〉昧穗A段性的成效。在2018年洱海全湖7個月監(jiān)測水質(zhì)達到Ⅱ類的基礎(chǔ)上,2019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質(zhì)均為Ⅱ類。

        如此這樣一個大美的洱海,依舊是我們大理人民最美的心靈道場。湖畔的洱海公園就是對洱海之妙的最好詮釋。從公園正中湖邊廣場正對的二百多級石階攀援而上,一回頭海闊三分,再轉(zhuǎn)身四望入眼,復回首則浮云皆過,想不到這一路的行進居然給人一種綿綿的哲思。攀至山頂復來看海,倏然間發(fā)覺,洱海其實就是一面鏡子,藍汪汪的水,不單能照出藍汪汪的天,還照出湖畔形形色色的蕓蕓眾生,只要你稍微細致地留心一番,都可以找出怎樣一個原本的你:是在湖畔停著車悠閑地打著羽毛球,還是在高陡的臺階上行走品悟;是在湖水之上辛勤地駕著漁舟,還是在人行道上或是車道上發(fā)狠一般地奔走;是在林立的店鋪之間經(jīng)營著富貴的人生,還是在小攤小販之中感受生活的艱辛;是牽著愛人的手享受著青春的浪漫,還是在孤獨地行進中品咂著這流水般的歲月……

        公園所在的這一脈團山,將城市與洱海隔了開來,那邊依舊是繁華和充滿浮躁的城市,而這邊的山腳海畔,人氣也十分旺盛。林立的店鋪頗有心得地經(jīng)營著這方絕妙的山水,寬敞的馬路,依然還是一番車水馬龍的景象,商販云集的路邊,絡(luò)繹不絕的游人來來往往。而我卻常常會羨慕地發(fā)現(xiàn),在百鳥啁啾的早晨時分,常會有許多不拘行跡的人,在山間小路上如同鳥雀百獸一般,放蕩鳴喚,流一身汗跡出林,獲得渾身舒暢。也有人會在步行中提一把火鉗,沿路拾走地上的垃圾——我相信那絕不是什么秀,而是用他的實際行動闡述著一種對洱海的熱愛。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边@個白族的“母親湖”,有一首歌把她稱作是“大理的眼睛”,還有一首歌把她比作是“蒼山懷抱的明珠”和“最圣潔的金花”。在再次圍繞洱海行走之前,我又專門看了一遍馳名海內(nèi)外已經(jīng)一甲子的《五朵金花》,其中的洱海景致著實讓人陶醉。是的,洱海,她不僅孕育了大理早期的人類文明,浮沉著昔日漢武帝“漢習樓船”的壯志雄心,浮沉著南詔、大理國的昔日輝煌,還浮沉著沿岸人民的今日盛衰;自《史記·平淮書》首次將之記入文獻后,2000多年來,她可以被歷代大家寫入唐詩、元詩、明詩和清詩,被一代代文人墨客快意吟哦:楊奇鯤、李京、楊慎、李元陽、徐霞客、楊黼、楊士云、桑映斗、趙藩、楊瓊、袁嘉谷……也可以被現(xiàn)今中外的文學大家百般狀寫:埃德加·斯諾、老舍、郭沫若、曹靖華、游國恩、白樺、彭荊風、海男、于堅……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洱海;一千個人筆下,也必定會有一千種修辭和贊譽。我想她不僅是個湖,確切地說它應(yīng)該是匯聚所有蒼洱人文的一池大硯!

        記得哲人說過: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同樣,我們亦不可能兩次踏入相同的洱海。每一天面對洱海,都是新的一天,新的洱海。而我們面對的卻還是那一派清麗的明山秀水,那一派永久的詩意,永遠的心靈家園。

        編輯手記:

        作家北雁有著讓人欽佩的建立在扎實田野調(diào)查之上的寫作態(tài)度,2018年創(chuàng)作的長卷散文《環(huán)湖一周》便是用腳步慢慢丈量環(huán)洱海的成果。在《環(huán)海一周》中,作家更多看到的是讓他感到憂思悲痛的一些現(xiàn)實。一年之后,作家再訪洱海,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年,但給他帶來的沖擊是不一樣的,他看到了很多變化,看到了那些變化之后給人帶來的心安與慰藉。洱海保護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這么多年來,洱海保護不斷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洱海保護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并不斷發(fā)揮集體的智慧,通過啟動了一系列洱海保護的攻堅戰(zhàn)和持久戰(zhàn),洱海保護的成效也正慢慢凸顯。作家通過以東南西北四面選取最為典型的點作為參照,并由點往外溢開來,不斷回到記憶,又不斷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與記憶的那種美的交錯感在《再訪洱?!分须S處可見,我們看到了讓人心安的古生之美、海岸線之美、金梭島之美、洱海南岸之美,乃至整個洱海之美。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亚洲二区| 国产精品天堂| 亚洲成av人片无码不卡播放器| 韩国主播av福利一区二区| 久久爱91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精品在线97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东京道一本热中文字幕|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观看| 青草青草伊人精品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精品久久不卡一区二区 |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东风日产系列全部车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一| 色婷婷五月综合激情中文字幕| 97人妻碰碰视频免费上线| chinesefreexxxx国产麻豆| 在线观看国产三级av|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密臀av| 手机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 丰满爆乳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一区a|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不卡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蜜臀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片三级视频播放| 少妇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亚洲免费天堂| 亚洲国产综合性感三级自拍| 最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 |